智能化变电站运维分析论文_张鹏

智能化变电站运维分析论文_张鹏

(天津电力检修公司 天津 300232)

摘要:为了确保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变电站能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需要维护方面的工作人员能掌握运营方面以及维护方面的关键点,并根据变电站的实际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就智能化变电站在其运维方面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维分析

1智能模式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

和传统类型的人工操作管理模式下的变电站设备不同,目前新型的变电站设备往往有着比较高的智能属性,并且在这种智能化设备的运行中往往会依托于智能化的网络技术以及现代自动化程度较高控制技术,进一步提升智能模式下的变电设备的管理质量。其次,在变电设备之中实施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能是原来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变电设备运维方面工作,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由一名运维方面的工作人员就能完成操作,使得变电场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自设的发展建设之中。最后将变电站设备和智能类型的管理模式相融合之后,还能做到对整个变电站之中层面、各个部分达到全面的监控,并且和人工方式的监控措施不同,在实施现代化的监控措施之后,就能实现无休息的24h范围内的监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变电站之中相应设备的监控质量是,同时也能在变电站之中各个部分发生意外情况之下;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2智能化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的分析

区域电网内的变电站数量逐渐增长,电网范围进一步扩大,变电设备可靠性得到提高,区域电网内的各项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同时,电网设备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为区域电网的管理模式的更新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无人值班变电站包括三种运维管理模式:“调度所+操作队”、“调度所+监控中心+操作队”、“调度所+集控中心”。由于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不同,所以管理模式的适用情况也有所区别,以下是对这三种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模式的具体分析。

2.1“调度所+操作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分析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不会促进整个运行维护管理的工作,还会拉低管理质量,不利于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及发展,故而经常将这种管理模式称为“理想型管理模式”。调度所通过相关通信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必要时会进行远程操作,保证变电站能够正常运行。操作队定期检查变电站,一旦察觉存在安全隐患便会马上采取措施进行检修和维护。不仅如此,当调度所在监控中发现变电站出现异常情况,除进行基本的远程操作外,还会将情况告知操作队,操作队则通过调度指令采取行动进而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这种管理模式非常方便,所有的调度指令都由调度所发出,对协调与操作队的合作关系,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好处,更有利于开展运行维护管理的工作。调度所工作量大,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因此调度队对调度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及个人素质等要求十分严格,但工作中还是特别容易出差错,所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故而实践过程中,“调度所+操作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并不受欢迎。

2.2“调度所+监控中心+操作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分析

这种模式由于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机会少,很多人都不熟悉现场设备,这会增加他们准确分析判断信号的难度,可通过增加监控人员与具体操作人员的交流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此模式有单独的监控中心,所有的监控工作都由监控中心负责,并且监控中心还负责一些必要的遥控操作。操作队的作用与“调度所+操作队”模式并无明显差异,日常巡视与按令检修。监控中心需要负责监控全网的工作,事故发生后,分析判断的综合效果比较好,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说,监控中心与操作队相互配合一起完成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所以监控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展开。

2.3“调度所+集控中心”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分析

这种运行模式按照地理位置及数量将所有需要监控管理的变电站进行划分,每个集控站都有固定的监控及遥控管理范围,并且负责变电站的日常巡视及检修维护工作,包括接受来自调度所的指令,进行一系列工作。变电运行工区负责集控站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中的主要部分由集控站完成。由于集控站需要完成监控与具体操作两项工作,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大了,导致人员极易出现工作疲劳现象。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人员的数量来应对这种情况。所以每个集控站都要增加差不多6名的监控人员,将他们分成3组,按照2人一组的方式分配;也可发挥人员合理调配的方法,如通过班组白班或其他人开展监控作业,最终,减人增效将得到实现。集控站是管理具体监控人员的主要部门,他们较为清楚管辖变电站的具体设备状况,这有助于他们准确地分析与各种信号的判断,精简各项操作,当出现异常事故时,监控人员与操作人员因为距离较近,所以他们的沟通十分便捷,并大大提高了事故的响应速度。以上三种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有利有弊,符合地区电网发展规划,实现减员增效,杜绝事故的发生,同时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运维管理模式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运维管理模式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地域环境、电网规模和设备水平都对选择产生影响。

3智能化变电站运维建议

3.1倒闸操作

智能变电站遥控化操作以及程序化操作的后台操作模式,不但使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了大幅降低,而且促进了运行人员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这样可以使人为误操作现象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但其也存在一定缺点,如维护程序化操作票库需要大量工作、对二次辅助节点以及一次设备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对于程序化操作票库维护量大的特点,可通过开发智能开票系统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由于二次辅助节点及一次设备可靠性差引起的系统故障,可通过执行一次设备遥控操作后,应依据遥信量以及遥测量对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加强二次设备效验来防止,此外监控后台应对所有操作步骤进行完整记录,以便提高操作的可靠性。

3.2二次设备异常处理

要严格按照二次设备处理异常的操作流程进行作业,对于一些简单故障可通过对设备进行重启的方式加以消除。尝试采用重启设备的方式来使设备正常工作,这点对于一些位置偏远的变电站来说,现实意义比较大。在对二次设备的异常进行处理操作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采用便捷、可行的方式进行异常处理。

3.3维护人员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

变电站之中的为维护人员在进行维护的时候要能严格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变电之中有较多的电子设备,而每一种电子设备在进行维护时候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及关键点,需要技术人员在维护的时候遵守相应的关键点。

3.4加强电子互感器的安全性

在当前的电力系统中,电子互感器具备了常规互感器的全部功能,并突显出其较大的技术优势,具有良好的绝缘能力和暂态能力。电子互感器可以在电站智能化系统中,直接将数字信号输送给计量和保护装置,提升了变电站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并可以有效满足测量和保护的视觉需求,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开发潜力。通过计算机在信息采集器中的信息的详细分析,对变电站的运行故障进行准确的判断,保障电子互感器的安全性。

4结束语

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作用的发挥会愈来愈重要,要保障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安全性,从技术上以及人员的管理上等层面进行加强工作的实施。智能变电站属于坚强智能电网的根据与十分重要的支撑部分,也作为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趋势,熟悉的掌握智能变电站的专业知识属于从事变电站专业工作人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杰.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03).

[2]杨林.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论文作者:张鹏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智能化变电站运维分析论文_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