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 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七甸中心学校 650502
【摘要】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第一课时扎实有效 出彩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92-01
第一课时学什么, 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第一课时必须激发学生兴趣,抓好字词教学, 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整体感知课文, 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 第一课时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至关重要。为此, 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 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 或播放音乐、或吟诵诗歌、或故事简述、或谜语激趣、或激情叙说、或图片展示、或资料巧现等等,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 在生动的画面中走进文本, 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例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课前播放《猜调》让学生猜谜,课始又让学生猜谜,由谜语导入新课。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放松了学生的情绪、消除了学生对老师、对学习内容的畏怯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教学《五彩池》一文时,一开课,老师首先播放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那美丽壮观的景象立即把学生迷住了,同时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听着动听的音乐,看着生动的画面,早已是陶醉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研读课题,突出重点
课文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能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首先要学会读课题。课题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题,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种方法:把“最弱小的”重读了。讨论:从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文中出现了“最弱小的”事物。)
第二中方法:突出“不是”。讨论,这种读法,你听出了什么?(最弱小的不是“我”,是野蔷薇。)
第三种方法:重点突出了“我”;(突出主人翁“萨沙”。)
如此紧抓课题,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味道,一次次朗读全文,或部分段落,在不断地咀嚼中,孩子们切切实实地读通了课文,而且读得饶有兴趣。同时在读中正音,读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就扎实有效又有味了。
三、识字学词,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而且明确要求每天的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不少于15分钟的识字教学。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年段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师将所有的生字词进行了分类组合:将人物名称和地名分为一组,人类没有火的情况下生活状况描写的词分为一组,描写人类有火之后能干什么的词分为一组,主神宙斯行为描写的词分为一组,狠狠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词分为一组,描写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词又分为一组,让学生将每组生字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内容和人物特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指导朗读, 感知文本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不读通不开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这正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课文, 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如:老师在教学《“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文中多次描写了明明的“笑”,老师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明明“笑”的语句,再进行重点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对下文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精读感悟,抓准主线
有人认为, 第一课时教学不能对课文进行精读感悟。其实这种想法显得过于绝对,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课时目标来确定,适当地进行精读感悟。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 让学生去感悟,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如教学《“番茄太阳 》” ( 苏教版四年 级下册) 一课, 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 “我”的感染, 理解“番茄太阳 的”含义。 文中多次描写了明明的“笑”,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明明“笑” 的语句, 进行重点朗读, 不需要过多的讲解。 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下一课时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正可谓是事半功倍啊!
六、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
第一课时在结课时,老师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如:教学《雾凇》一课,通过第一课时学习, 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雾凇的美, 课堂结束时,老师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它是如何形成的? 它需要哪些条件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 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蓄足气势, 达到“课虽下, 味还在, 趣仍浓, 思无限”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第一课时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可以有一定板块,但不能结构化,必须因文而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正所谓教无定法,怎样上好第一课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尝试!让我们智慧的火花在第一课时齐放异彩,让我们的课堂实现“第一课时也精彩!”
论文作者:李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课时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老师论文; 重点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文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