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论文_路斯亮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论文_路斯亮

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 11500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践行渗透的过程可以提升师生对其的认同与理解,同时培养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十九大报告中五次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做事,意在培养人格;佛家强调修心,意在改善人性;道家强调做人,意在发展人性。三者都直指人性,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前人智慧对人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们对其应积极继承。

当下教育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明确三点,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说到底就是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文以载道,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要复兴就要以思想为先导,以文化为支撑。中华文化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胃,我们可以用语文教学提升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初中学段是孩子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影响巨大。因此,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纲领要求。当今教育想要培养学生不断成长、发展,最终取得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就要深入浅出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直触灵魂,让学生逐步清晰,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学会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主题众多,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拓宽边界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

1.依据课标精神,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初中语文课标中论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初中的课标与高中的十八个任务群不同,相对宏观,没有具体的内容、序列,教师操作起来往往是见山开山、遇水搭桥,随意性很大。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性较差,那么语文课堂上很难有传统文化的容身之处。针对初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很多教师、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甚至研究了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示范引导下,做出探索与研究,获得一些收获:首先,应以“立德树人”为纲领要求,围绕三个维度:一是家国情怀,二是社会关爱,三是个人修身。接着,梳理教材中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最后,设计渗透方式,比如利用课前三分钟的微课程、作者介绍环节、讨论交流、思维导图梳理等。

2.依据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文本的教学设计中。部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其中一元是人文主题。绝大部分单元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内容,这些单元的设置突出强调了传统文化与教材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教师对涉及传统文化主题的单元依照三个维度(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身)来梳理。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中应重视一课一梳理、一课一渗透,反复补充提升单元渗透的浓度、纯度。

对比分析,做出探索与研究,获得一些收获:首先,以人、事、景、物、情、理为渗透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有了着眼点,才有设计的方向。比如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教师一般要渗透的是物——家书,什么是家书,以及还有哪些有意义的家书,家国相连,渗透的点有家庭教育,也可升华为家国情怀的教育。其次,以听、说、读、写为渗透的形式,开展教学设计。比如听一段京剧、说一个典故、读一首古诗、写一页书法,这样渗透在课堂上是看得见的。

3.依据学段学情,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个人角度而言,初中生普遍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思想精华、文化成果、育人价值知之甚少,也就是说他们对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认识不足,这样的中学生怎么能做到“文化自信”,因此唤醒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尤为重要。

从学校角度言,初中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途径单一,大多数学校是通过手抄报这一途径宣传传统文化,较有能力的学校会安排经典诵读、古诗积累为主的活动育人方式,总体而言比较乏味。从社会而言,功利化严重,对于中学这一块,社会办学很少有人问津,家长与学生此阶段也以学习成绩的提升为主。

调查探究下,做出探索与研究,获得一些收获:首先,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比如建设校园文化、完善图书角。其次,牵手家长共育家庭文化氛围。原生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文化是一个人竞争的软实力,引导家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功效,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传统文化讲座、岁时节庆的家庭布置、家庭礼仪课程、亲子赏古诗等,这些活动最终将促进家庭的和谐,同时也促进家庭成员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拓宽了,多维提升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这样也与课堂上的渗透形成了合力。

4.依据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因此,传统文化渗透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要突出渗透作用,也要突出服务作用(即服务生活)。

行动研究下,做出探索与研究,获得一些收获:比如诵读课、积累课、文化墙、微课程、岁时节庆主题活动、礼仪课程、武术课、剪纸课、泥塑课、古筝课、研学课、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当然,活动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有一条主线就更好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即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当代社会培育适合的人,把握既“立德”也”树人”的思路,才能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渗透活动中,要突出人文角度,从精神内涵上浸润,比如仁、礼、信、雅等。有了培育内涵的界定,就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也能使渗透更有针对性。

三、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个古老文明不能媲美的,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关乎民族的兴盛。未来世界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竞争,我们的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重视起来,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承袭、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转型的变革中保持自身的优势,能为本民族的文化自豪,即文化自信。

含蓄内敛是中国人的普遍特征,古代文学作品亦是追求这样的表达,不断出现一个个美的意境,依据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力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渗透教学中,要准确地梳理、传授、分享传统文化知识,正确指引学生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断建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作品数量巨大,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将教材中涉及到的书籍、篇章、古诗词吃透,实属不易,因此不建议涉猎范围过宽。

传统文化内容往往晦涩难懂,平铺直叙的渗透,学生必然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认同,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不会真正走入孩子们的世界。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原有授课的基础转变授课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最灵动、最简洁的方式渗透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爱。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教法,还要考虑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传统文化教育关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任何一个学科都应做好渗透教学。就初中学段语文教学而言,要让我们的孩子围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身”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既学好教材,也学好做人。

参考文献

[1]张萍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

[2]戴卫红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J].人民教育,2017。

论文作者:路斯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论文_路斯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