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在引领学术中究竟何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何为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学典(《文史哲》主编):
学术期刊怎样才能引领当前的学术潮流?我想这是否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最表层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已有的或者开创新的学术风气。在学术界,一种治学取向掩盖或者压倒另一种或几种治学取向,一种潮流排斥另外的学术选择,是常有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风气的形成。问题在于那些成为所谓“主流”的东西未必就是健康的东西,如果大家一窝蜂,都跟着所谓“主流”走,任凭不健康的风气蔓延,那就是办刊人的失职。
期刊引领学术潮流的另一个方面,在于能否更自觉更主动地提出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话题,从而对学术界起到所谓的“引领”作用。学术话题当然首先或主要由学者提出,但编辑部在这方面也并非无能为力。这当然首先要求编辑部能看清方向,把握学术发展的脉动,甚至把握社会和国际学术的走势。当年《禹贡》和《食货》杂志的成功经验表明,学术期刊发挥引领学术作用的空间是非常广大的。
深入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这是期刊引领学术的又一题中之意,也是期刊需要担承的一个重大学术责任。期刊发表的文章当然意味着编辑部向学界推荐经过筛选和过滤之后你认可的文章,但是,你的认可有多大权威性,能否得到公认,你是否在向学术界输送垃圾,这就必须有另外的期刊进行审查和讨论。学术批评勇气的丧失可以说是近几年期刊界存在的最大问题。由此看来,期刊的责任可谓大矣。
仲伟民(《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
学术期刊在克服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前几年一些杂志对抄袭、剽窃等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行为的批评就非常及时。因此,学术期刊的责任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多。近几年来,虽然学术研究的空气见好,但某些学术期刊的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却有增多的苗头。期刊收费就是期刊界不正之风的一个突出表现,它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学术腐败。期刊收费的最大恶果是,低水平或者说毫无水平可言的文章漫天飞,而期刊收费无疑又为这种现象推波助澜,这些杂志成为学术垃圾的制造工厂,既造成了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真正高水平的文章难于发表。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出口”,应该在学术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担当起服务的角色。学术期刊是有潜力、有能力做好这一点的。虽然中国的学术期刊都是体制内的产物,但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术本位,就能为中国的学术建设和学术创新做出贡献。我国已经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它们大多是专业性期刊,如《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评论》等。中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则数量众多,却少有特色。目前办得出色的综合性刊物,北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代表,南以《学术月刊》为代表。办好综合性学术期刊尽管很难,但只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其发展空间还是无限的。
朱剑(《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
创新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话题,在学术界,创新也已成潮流。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在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已成普遍现象的今天,创新极有可能沦为伪学术的幌子。现在的问题是,学术期刊该如何面对学术界的创新活动?方法也许很多,但有一样不能忘记,那就是坚守学术规范。遗憾的是,在近年来的学术期刊界,学术规范的意义和作用被“缩小”了,提到学术规范,似乎只剩下实行匿名审稿和统一编排格式这两个形式上的规范,而且都有些似是而非:缺乏实行匿名审稿的学术环境,大量的期刊以“检索与评价规范”代替编排规范。于是,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和貌似新颖实则一派胡言这两种状况同时出现于社科期刊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想在学术创新中有所作为的学术期刊必须坚守真正的学术规范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衡量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学术创新的价值,以决定是否发表,权威的匿名审稿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请什么样的专家,以什么标准来审稿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匿名审稿也只能徒具形式。特别是对于创新型成果,不同专家的意见很可能针锋相对,期刊如何取舍,其判断(评价)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再看关于期刊是否要统一编排格式的问题,看似纯形式的问题,实质却是编排规范是为评价服务还是为科研服务的问题。目前被几乎所有的高校社科学报和部分社科期刊当作编排规范使用的“检索与评价规范”显然不是一个为科研服务的规范。这说明如何理解和执行学术规范正是学术期刊界在创新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杨明丽(《人文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目前学术成果更大程度上只有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现在,学术成果的产生动力,主要来源于体制内评职称、聘岗的要求,比起过去的评职称有了第三方的客观标准,也是一个进步,但学术体制成了功利化评价体制,刺激学术成果爆炸式增长。学术期刊在功能化过程中,被动化加入产业链,被纳入功能化体系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作用,已经沦为下端。
办好一份学术期刊,首先凭借的是学术良心,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传承的东西。关于学术期刊的转型,根据斯密定理,市场的广度决定分工的深度。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学术都有无边界的交流平台,深度分工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学术期刊应该有以下功能:发表、评价、交流。在交流的功能上,综合性刊物肯定输给专业杂志。怎样适应深度分工时代的要求进行刊物定位和转型,综合性学术期刊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多种知识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研究,另一个是把专业研究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研究结合,使刊物不仅具有功能化的形式,而且成为学者和一般有文化的普通人之间交流的平台。
张小路(《社会科学研究》社长兼总编辑):
所谓学术创新,其实就是学术研究本身,因为学术研究的本质正在于创新,它是通过新的论点、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论证方法或新的论据,对前人已有的研究结论有所推进或质疑更正。现在,学术创新这个术语用得很滥,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出了问题。由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大大增加,管理部门对研究成果的量化考核大行其道,加之浮躁、急功近利对学术界的影响,繁荣的学术背后充斥着低水平重复。
针对当前学术期刊内外环境的特点,针对大多数学术期刊内容缺乏创新,学术含量不高,刊发大量平庸之作的现状,除了更为根本性的学术体制方面的改革外,尤其需要做起来的是学术期刊内部在办刊理念上的清晰定位,由追求外部的非学术的表面功夫回归到学术本位,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在练好内功上苦苦着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为此,一要树立为学术而学术的认知。这意味着学术期刊应在推进学术进步的使命指引下,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尽可能排除功利主义对学术期刊的干扰,围绕推出学术创新之作而展开一切活动,以刊载一篇篇学术精品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二是要提高学术洞察力。学术洞察力最终体现在推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包含着编辑自身多方面的和专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经验、编辑经验积累,包含着编辑对相关学科学术动态的敏锐观察,对学术发展可能提出问题的预见,对这些问题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织工作等内容。
学术期刊只有坚守学术本位,严格要求编辑同仁努力从才学识诸方面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历练学术洞察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推出一篇篇学术精品,才有条件实现推动学术创新的社会责任。
田卫平(《学术月刊》总编辑):
现代学术的发展与学术媒体已是密不可分了。作为学术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除了应当继续发挥其展示和评介功能外,还应同时发挥其引领和助推功能,即通过对学术资源的开发、加工、整合与调控,引领、推动学术研究向着科学、规范、健康、繁荣的目标迈进。学术期刊通过自己的学术定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成果推介等等,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引领”。随着学术期刊公信度的日渐增强,对从业人员的学术底线和道德底线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学术期刊的从业者之所以能够运用期刊这个载体或媒介充当学术发展“引领者”的角色,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站位与各学科各领域专家的站位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就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而言,学术期刊的编辑不可能比该领域的专家知道得更多、更了解这一领域未来的走向。然而,由于期刊编辑的“万金油”角色,相对于某一领域的专家来说,他接受各种学术信息的机会自然也比较多。尤其是他不仅与专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还由于他是联系和沟通专家与专家、专家与非专家的桥梁,使他容易敏锐地捕捉到学术界正在关注或即将关注的一些问题的“火花”,经过他的组织与策划,再联合其他感兴趣期刊的参与或加盟,新的学术热点就有可能生成;甚至随着热点的升温,还可能使一些原本不涉及的相邻学科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出现一种“燎原”的景观,从而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在这之中,学术期刊所起的“引领”功能凸显无疑。
当然,说学术期刊能够当引领学术发展的“引领者”,并不是说各领域的专家在这之中的作用可有可无。其实,学术发展的主力军还是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们,学术期刊与学者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也是互为依存的。只不过,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言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它具有专家们所不具有的话语权,能够影响受众、打动读者。
标签:学术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