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就业结构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结构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东、中、西三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联系,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西部开发区(12个省、市、区)、中部6省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就业结构上的比较分析,来解释这三个区域就业压力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相对落后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若干建议。(注:考虑到东部地区作为这一比较的参照地区。“东部地区”这一概念在本文代表相对发达地区的水平,因此,在它所包含的范围中只选取了其中在人均GDP、失业率两项指标方面具有综合的、典型代表意义的9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一、我国就业压力的区域比较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失业率。在我国,由于统计体系的特殊性,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实际的失业水平。从我国现状来看,城镇实际失业人口应该包括城镇显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人口,前者等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与下岗未就业人员之和,而城镇隐性失业由于存在估算上的困难,所以,本文对我国城镇失业率的计算采用的是实际的显性失业率,尽管这一指标也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目前的失业水平,但相对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显然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失业状况。
从2001年年末的数据来看,我国分区域失业状况如表1所示。总体上看,我国当前城镇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01年全国共有1422.7万下岗与失业人员,失业率达5.8%。从三个比较的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要比相对发达的东部典型省、市区域严峻得多,特别是中部六省地区,不仅11.9%的失业率水平最高,而且426万的下岗与失业人员的绝对量也在三个比较的区域中最多。此外,从所比较的三个区域内各省、市、区的情况来看,东部各省、市、区失业率低于5%的有北京、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中部六省各省的失业率水平则都在8%以上,特别是江西(14.1%)、湖北(15.7%)、湖南(17.9%)失业水平较高,其中湖南为全国最高;西部开发区的12个省、市、区中,内部差异较大,其中失业率最低的为4%(云南),最高的为13.1%(青海),失业率偏高的还有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失业率均在10%左右。(注:各省、市、区失业率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2计算,以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表1 我国城镇就业状况的区域比较(2001年)单位:万人、%
地区 城镇就业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实有下岗职工数 城镇失业率
东部5832.3 205.2
81.2 4.7
中部3434.214528111.9
西部3475.7 135.0 181.2 8.8
全国 23940681 741.7 5.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2年相关计算,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实有下岗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对不同地区就业压力的分析,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失业规模,而失业规模的变动取决于失业队伍中人员流入和流出的速度,即下岗与失业人员为何迅速增加以及下岗与失业人员为何不能较快地减少,这和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等有直接关系。下面分别从我国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文化程度等几个角度来考察我国就业状况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伴随着就业量的变化。从1996年到2001年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明显加快,全国与这三个区域的三次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构成比例也迅速发生变化,并且也表现出不同区域就业的产业结构差异异常明显,如表2。
表2 各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比较(1996,2001年)单位:%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6
2001 1996200119962001
东部42.82.2 29.928.127.329.8
中部56.3
57.3 19.817.1 2425.5
西部64.1
61.1 14.812.921.126.1
全国50.5 50 23.522.3 2627.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2)及相关计算。
2001年,东部典型省、市区域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明显优于中部6省地区和西部开发区及全国水平,就业结构为42.2%、28.1%、29.8%,其中北京较为理想(就业结构为11.2%、33.5%、55.3%)。而中西部这两个区域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都大大超出50%的水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加上这两个区域第一产业产值的比例均在20%左右,按照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表明我国中部六省区和西部开发区这两个区域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中前期,其工业化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还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工业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吸纳就业的能力。这是导致中西部地区失业人员迅速增加、失业人员不能迅速流出失业队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中部57.3%、西部高达61.1%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实际上也对该地区未来的就业构成一个极大的难题。
从产业间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在1996年至2001年间,东部、西部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的比重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0.6和3个百分点,绝对人数分别减少了114.1万和435.5万人,农业就业比重和就业量的下降,意味着更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也意味着非农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此期间有所增强。这既表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全面实现小康有极大的意义。但是,我国中部6省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2001年为57.3%,比1996年反而增加了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部在2001年非农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1996年还有所减弱,城镇无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996~2001年间,这三个区域和全国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总量及比重均呈现出相同的下降趋势,这和我国在此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所导致的第二产业中如采掘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部门下岗人员急剧增加,从业人员迅速减少是相联系的。但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低(特别是西部开发区2001年仅为12.9%),这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进程还处于中前期的中西部地区,想在目前依靠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1996~2001年间,全国和这三个地区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趋势恰好和第二产业相反,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西部开发区,2001年比199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也增加了949万。1996~2001年间,第三产业就业增长最为明显,第三产业就业平均增长率和就业增长弹性远高于其他产业,这表明第三产业在此期间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这也是目前我国强调发展第三产业以缓解我国严峻就业压力的现实和理论根据。
三、我国城镇就业所有制结构的地区比较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推进相结合。这种改革方式不仅使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促使我国城镇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大幅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大幅上升,表明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已主要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其具体表现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城镇就业所有制结构的地区比较(1996,2001年) 单位:万人、%
地区 东部
中部西部全国
1996 2001 1996 2001 1996 2001 1996 2001
城镇就业人员数6407.45832.34335.93434.23921.93462.01755014824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5623.54363.83663.92690.93459.32621.61522111166
国有单位就业比重59.1 44.9 65.6 56.5 71.8 58.2 64.1 51.5
集体单位就业比重 19
8.5 16.1 10.8 13.6
6.9 17.2 8.7
其他单位就业比重 9.7 21.5
2.8 11.1
2.8 10.6 5.5 15.1
私营、个体就业比重 12.2 25.2 15.5 21.6 11.8 24.3 13.3 24.7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2002)及相关计算。城镇就业人员总数(全国)因不等于全国各省、区、市数加总,这里采用的是加总数。
从表3可以看出,到2001年末,尽管全国和这三个区域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的总量仍保持第一的优势,但其下降的趋势却十分显著。而我国东、中、西部和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其他单位(注:其他单位包括城镇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和私营、个人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6.7%、32.7%、34.9%和39.8%,就业比重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24.7、14.4、20.3和21个百分点,就业量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1316.7、334.2、636.4和2647.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部6省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其他单位和私营、个体)的就业增加量和增长幅度上都远低于其他地区和全国水平,而西部开发区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增长幅度却接近全国水平,甚至是东部发达水平。西部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比重迅速增长的原因和它在1996年的低比重(只有14.6%)有关,也和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政府政策的倾斜有关。另一方面,如果从其他单位就业比重的变化和私营、个体就业比重的变化分别来看,则发现,中部6省区和西部开发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的变化中,其他单位就业比重的变化差距不大,分别提高了8.3和7.8个百分点,但在私营、个体就业比重的变化却差异明显,中部只提高了6.1个百分点,而西部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此外,从表3还可以看到,各地区和全国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996~2001年间在不断减少。几年间,东、中、西部和全国分别减少1259.7、973、837.7和4055万人,2001年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13、6.1、12.5和11.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的城镇就业人数采用的是各省、市、区的加总数)。单位就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则意味着灵活就业的增加。事实上,这些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与失业人员猛增,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从事个体经济、社区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而且这一趋势还会不断发展。表中数据反映,各地区和全国不仅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在1996~2001年减少,而且城镇就业人数也在减少,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减少,说明2001年我国城镇容纳就业的能力还不如1996年,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但从表中数据来看,我国各地区城镇就业人数2001年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575.1、901.7、459.9和2726万人,其主要是由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大幅下降所致。如果剔除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下降这一影响因素,实际上,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和全国的城镇就业人数在这几年间还分别增加了684.6、71.3、377.8和1329万人。如果把就业形式分为正规就业(单位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即各种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那么,显然各地区和全国增加的城镇就业量则是通过非正规就业的方式来实现的。
四、我国地区就业结构的就业人员素质比较
一般来说,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失业存在重大影响,就业人员素质越低,在经济面临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的冲击时,其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年来,《中国统计年鉴》按失业原因划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的数据就表明了这一点。而就业人员素质越高,就越有可能适应这些冲击。尽管高素质劳动力对低素质就业人员有可能造成“排挤”,但同时,也更有利于低素质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因为一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较多时,由于收入水平提高,带动的社会需求更大,整个经济系统中潜在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越高,就越有可能通过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的增长。反过来讲,如果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不仅来自于失业的冲击越大,而且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就业机会也就越少。所有这些可能的作用,都取决于就业人员甚至于整个劳动力资源的素质,而受教育程度则是反映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指标。
从表4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就业人员文化程度低,而且区域差异较大。2001年,我国东部典型省市区域、中部6省区、西部开发区以及全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一个总的特点仍然是大专及大专以上就业人员的比重偏低。但和1996年相比,不管是全国还是所考察的三个地区,大专及大专以上就业人员都翻了1番,不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比重也有明显下降。从地区来看,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但在1996~2001年间的变动幅度上,中部6省区就业人员文化素质提高的幅度最大,而西部开发区整体素质提高最慢。为了便于地区间的比较,本文通过表4来计算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衡量各地区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计算公式为:平均受教育年限=5*小学文化人员比重+8*初中文化人员比重+11*高中文化人员比重+15*大专及其以上人员比重。这样计算出2001年东、中、西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56、7.37、6.53年,比1996年分别提高了0.9、0.95、0.7年。这一结果和上述结论一致。
表4 我国地区就业结构的就业人员素质差异比较(1996,2001年) 单位:%、年
地区东部 中部西部全国
1996 2001 1996 2001 1996 2001 1996 2001
就业人员文盲率
11.7 6.0 11.4
6.6 18.4 12.513
7.8
小学文化人员比重 33.2 27.9 37.8 29.1 38.6 37.7 35.3 30.9
初中文化人员比重 39.8 44.8 38.4 45.731 34.3 37.5 42.3
高中文化人员比重 12.2 15.3 10.2 13.2
9.6 10.7 11.3 13.5
大专及其以上人员比重 3.2 6.0 2.3
5.3
2.4
4.8
2.8
5.6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2002)及相关计算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上述三个地区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差异和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相一致的。但是,和前面提到的就业人员素质对失业的影响作用有一些出入。按照就业人员素质对失业的作用,那么,这三个地区的失业状况应该是西部开发区最为严重,中部6省地区次之,但实际上刚好相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在影响失业状况的诸多因素中,中西部地区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大于劳动者素质的作用。实际上,如果把中西部这两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整体来看的话,那么中西部就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和中西部较为严重的失业状况则并不存在矛盾。
五、结论及其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我国三个区域就业状况的比较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我国地区就业状况的一个总的特征是中西部失业问题严重,中部6省区更为突出,尽管中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好于西部。
2.从地区就业的产业结构看,近年来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但是,中西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说明该地区扭曲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工业化进程还较为缓慢。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低,不仅对这两个地区当前就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而且还影响到未来就业的增长。
3.从地区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东、中、西三个区域近年来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比重均下降明显,而在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比重却迅速增长,说明非国有经济成了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中部6省区在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比重无论从增长率还是增长量上看都低于东西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在发展非国有经济上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4.从就业人员素质来看,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依次递减。中部就业人员素质不高,西部偏低,这对中西部地区改善就业状况十分不利。
总的来说,中西部地区无论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还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上都说明这两个区域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微弱,加上就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致使失业队伍的人员流出速度缓慢。针对这些情况,本文认为,解决中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要抓好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定位,抓住第二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较慢,工业基础薄弱,这对改善就业状况非常不利,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不能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以第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再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其次,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区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引入外资非常有限,非国有经济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是加快这两个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再次,中西部地区也要着眼于未来,最大限度地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是减缓失业队伍人员流入速度,加快其流出速度,控制失业规模的关键性途径,对促进中西部地区未来就业的可持续增长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