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透皮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_邓丽丽1,吴贺勇2(通讯作者),杜爱丽1,吴朝良1

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 广东 528311;2广东省顺德区北滘医院中西结合科 广东 528311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透皮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透皮疗法,对照组中中药内服组予妇科千金胶囊,西药组予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三组患者在疼痛评分、带下评分、次症评分、局部体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三组在疼痛评分、局部体征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而在带下评分、次症评分的改善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课题中首次将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透皮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个疗程后,在疼痛、体征改善上更具优势,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中药保留灌肠;透皮疗法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equela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ain enema and Transdermal therapy

DENG Lili,WU Heyong,DU Aili,WU Chaoliang

(Foshan shunde beijiao hospital,Guangdong 3001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 effec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equel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ain enema and Transdermal therapy method. [Methods] To divide 150 patients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equela of damp-heat accumulated syndrome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50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 was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ain enema and Transdermal therapy method,and one of the control groups was given Fuke Qianjin capsules,the second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Levofloxacin injection with Metronidazole injection. Thre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were used,and the improvement of fore-and-aft symptoms,syndromes were observed. [Results].After three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scores of pain,leucorrhea,minor symptoms,and local signs had improv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and-aft interpolation scores of pain and syndrom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wo control 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leucorrhea and minor symptoms. [Conclusion]First time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ain enema and Transdermal therapy method for has satisfying effect,which can obviously improve pain and syndromes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equela after three courses of treatment,Because of its clinical value,it is deserved for clinic promotion.

Key words:sequela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damp-heat accumulated syndrom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ain enema;Transdermal therapy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1]。主要表现为输卵管、卵巢及腹膜间的粘连、瘢痕形成以及输卵管堵塞等近期后遗症,不孕、异位妊娠[2]、慢性盆腔痛和盆腔炎症反复发作等远期后遗症,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性传播疾病泛滥导致全世界每年新增3 亿多万性病者,其中10%~40%将发展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3]。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有一定的特色和较好的疗效。本院2012年开展自拟中药保留灌肠方联合透皮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年进行的临床研究加以报道,以系统评价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透皮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为中医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的普及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治疗: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妇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湿热瘀结型SPID 患者150例,采用平衡、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三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100例,其中中药内服50例,西药组各50例。三组在年龄、孕/产次、病程、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局部体征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和表 2。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4]、2010 年《CDC 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 《中医妇科学》[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 划教材)。

1.2.3 评分标准

主症积分:①下腹疼痛;②腰骶疼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按照严重程度分为 4 个等级,依次计为 0、2、4、6 分。次症积分:①肢倦身重;②低热起伏;③劳累、性交、经期腹痛加重;④月经改变;⑤食少纳呆;⑥小便黄;⑦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⑧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其中 ①~⑥按照严重程度分为 4 个等级,依次计为 0、1、2、3 分,⑦~⑧不计分。局部体征评分:根据妇产科检查将子宫活动、附件触诊、宫骶韧带触诊活 动度及压痛情况,按照严重程度分为 4 个等级,依次计为 0、1、2、3 分。1.3 纳入、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慢性盆腔炎诊断;②符合湿热瘀结证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证候积分不小于7分;③年龄20—50周岁的女性;④知情同意者。

1.3.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半年之内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经检查证实有妇科肿瘤(子宫肌瘤最大直径大于2cm)、滴虫、霉菌性阴道炎、急性宫颈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盆腔静脉瘀血症、结核性盆腔炎等其它病症引起的相关症状者;④急性盆腔炎患者;⑤两周内实施过相关治疗并服用功能主治相似的药物者;⑥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⑦过敏体质或对已知药物成份过敏者;⑧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近一个月内参加过其它临床试验的患者;⑨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或者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或情况,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生活环境不稳定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⑩研究人员认定不适于参加本研究的其他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

中药灌肠方组成:丹参30g、三15g、莪术15g、红藤20g、败酱草20g、水红花30g、川楝10g、延胡10g。对药物进行鉴定后,每剂经浸渍、煎煮为100ml。透皮疗法选用灌肠方熬成浸膏后制成膏药,贴敷于神阙、气海、关元穴位。以上药物均由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煎药室提供。将灌肠液100mL,保留灌肠,使用前加温至37~39℃,灌肠袋导管端插入直肠内15~20 cm,15 min内灌完,保留20 min;联合膏药贴敷神阙、气海、关元穴位20min,1次/天,10天/疗程,2疗程/周期,连用3个周期,经期停用。

对照组:

中药内服组:妇科千金片,3粒/次,3次/日,14天/周期,连用3个周期。

西药组:左氧氟沙星 400mg +甲硝唑400mg 2次/日 连用14天。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局部体征积分进行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疗效指数(n)=(治疗前评分-治疗后 评分)/治疗前评分×100%,n≥90%为痊愈,70%≤n< 90%为显效,30%≤n<70%为有效,n<30%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治疗 3 个疗程后两组情况比较

2.1.1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评分改善比较 见表 3。

2.2随访与脱落

治疗组治疗2 个疗程后失访1例,因合并霉菌性阴道炎脱落1例,共48例。对照组中成药内服组治疗2 个疗程后失访1例,治疗3个疗程后失访1例,共48例;西药组治疗1个疗程后失访2例,共48例。

3 讨论

中医上并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盆腔位于人体下焦,《素问·太阴阳明论》 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郁日久化热,湿热内蕴,流注下焦,损伤脏腑功能和督、任、带脉,搏结成瘀,致胞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湿热瘀阻、督任带脉损伤是本病的病机所在,故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调补督任带脉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7-8]。SPID 病位在下焦,女性盆腔内经脉数目多,在相应器官及周围形成经脉丛,并相互吻合,血运丰富,当盆腔感受湿热毒邪时,盆腔经脉气 血运行受阻,最终导致瘀滞产生[9]。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盆腔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盆腔周围组织 粘连,妇科检查可有子宫粘连固定、压痛,子宫一侧 或两侧触及条索状或片状增生。现代研究表明[10-12],炎症反应主要通过一系列炎症介质的介导而实现。抗炎作用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适度控制炎细胞的浸润以及诱导已浸润炎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炎症的继发性组织损伤,从而消除或减轻炎症反应。中药灌肠方中丹参、三棱、莪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使瘀去而新生;红藤、败酱草、水红花子清热解毒、祛瘀散结;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通畅气机而止痛;全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功效。采用保留灌肠疗法主要作用于直肠局部,使药物通过直肠壁的渗透、吸收,令药物直接浸润、渗透至盆腔[13]。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治疗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湿热瘀结型 SPID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局部体征,在带下评分、次症评分的改善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透皮疗法选用灌肠方熬制成膏药,贴敷于神阙、气海、关元穴位。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效。气海具有生发阳气之功,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证及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等妇科病证。除了能起局部作用外,还可以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全身作用;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14],且不受胃肠道理化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解决了西医治疗用药时间长、易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本课题中首次将以上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既保留了中药保留灌肠药物局部作用的发挥,又可结合透皮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发挥全身作用的优势,相辅相成,与口服中成药及抗生素相比,在疼痛、体征改善上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宜民,王秀民,解俊霞.近5 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3,35(10):1580-1582.

[2]林 莉. 慢性盆腔炎后遗症的综合治疗[J]. 基层医学论坛 2014,18(8):996-997.

[3]张催兰. 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2011,31(3):115-116.

[4]乐 杰.妇产科学[M]. 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9.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2:243-252. [6]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1.

[7]郝松莉,侯丽辉.“热入血室”理论探讨及证治述要[J]. 天津中医药,2008,25(6):471-474.

[8]张秀美,王秀莲.浅析中医之湿[J]. 天津中医药,2011,28(2):171-172.

[9]周安方. 痛证的辨治思路与经验[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1):1-7.

[10]王文健,王轶宇.全身性炎症反应与中西医结合防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2005,25(1):68-70.

[11]刘铭山,温明华,胡向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新中医,2011,43(3):70-73.

[12]厉世伟,况玲,谢安.金银花提取物对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的作用[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11,(1):5-7.

[13]李沛霖,王盼盼,赵志梅,等.基于 Caco-2 细胞的中药直肠吸收机 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30(9):555-556.

[14]宋友华.中国药学杂志,1991;26(3):139.

论文作者:邓丽丽1,吴贺勇2(通讯作者),杜爱丽1,吴朝良1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透皮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_邓丽丽1,吴贺勇2(通讯作者),杜爱丽1,吴朝良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