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流系统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助于人们及时吸收、借鉴他人的成果、思想和经验,拓宽视野。高速网络环境把人类引入了信息新纪元,加速了人际交流和信息沟通,大大促进了科研、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情报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不再局限于组织科技情报交流,更重要的是组织信息交流。因此目前有必要对信息交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情报学的新发展。
1 信息交流与情报交流
1.1 情报交流系统中没有包括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传统的情报交流是建立在科学交流基础上的,情报交流系统中的非正式交流是指情报生产者和利用者个人之间直接进行的情报交流,如直接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参观同行的实验室和科学技术展览、书信交换以及成果发表前的准备工作等。对于通过科学文献系统(包括纸质、磁质、光感质文献等的出版、发行)的情报交流过程称为正式交流过程,如科学图书、杂志、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的发行过程及与发行过程相关的商业活动,以提供情报信息为目的的图书馆书目工作、档案工作、科学情报工作、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工作等。这个交流系统中并没有包括网络信息的交流,在国际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从来源上看,有政府、国会、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从内容上看,有反映政府国会的政治性文件,经济活动的信息(广告、商情、企业情况)、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娱乐性等。从形式上看,有文本式的文件,如各类电子出版物(电子期刊、通讯杂志、图书),也有计算机软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等。人们利用网络可以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将这些交流方式都称为情报交流显然不合适,情报的外延没有这么大,如果拓宽成信息交流,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各种网络环境和非网络环境的交流方式。信息资源管理是我们当前图书情报学界研究的主要领域,其中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资源,要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就必须对信息的交流系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2 从情报、信息的概念出发应将情报交流拓宽为信息交流
从现代意义上讲,情报这个概念早已突破了科学情报的范畴,但它与信息又是有区别的。情报是与社会集团的竞争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竞争手段,与实现主体特定活动目标有关。主体在竞争当中为了取胜,应当不断搜集公开的信息和保密的情报,并进行正确的信息分析,形成与竞争有关的情报,所以情报具有保密和获取两个基本特性。作为“消息、信号、数据、资料、情报、报道、新闻、知识”等总称的信息,在其中不仅包含了情报,而且包含了其它的内容,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信息的本质属性有三点,一是动态性,二是可传递性,三是公开性。
根据对信息、情报的分析,我们认为“情报交流”这个提法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情报对于竞争双方来讲,关系到他们在竞争活动中的命运,即使是科学情报,某些新的技术知识和某些应用学科的新知识,也是竞争双方竭力搜集和保密的对象,故而他们总是一方面对自己一方的重要情报严加保密,另一方面则千方百计地搜集对方的重要信息(情报),双方不可能存在有意识的或实质性的情报交流。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为了解他人研究工作而进行的科技交流有了明显的不同。对于情报只能讲传递,是情报系统向所服务的对象提供所需情报的过程。有多向主动传递,单向主动传递,多向被动传递,单向被动传递。而交流是不分敌我的,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所以交流的是信息,而传递的则是情报,只要竞争一方认识到某条信息涉及到该方的机密,就不会有意识地把它拿出去与另一方进行公开交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将情报交流扩展为信息交流。
2 信息交流系统
对于信息交流系统,以前的情报交流系统即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划分还可以继续延用过来。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只是非网络环境中情报交流模式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因为传统的情报交流模式是以用户是否使用文献系统来划分的,这里的文献主要是以纸为物质载体的,随着“数字革命”的实现与普及,信息的记录与传输技术有了质的飞越,人类以0和1两个简单的数字,便开始了文明发展的崭新时代。人们所熟知的联机检索、CD—ROM、Internet 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的实现拓宽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使用国际互联网络和共同的软件进行会话、交谈、会议、信件往来等纯私人的或集团性的交流,包括科学家们所进行的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学生们之间的聊天,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比较流动的、即时的和变化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传递速度快,反馈及时,这些特性正是非正式交流所具备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社会集团所控制的、各类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比较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方式交流信息,包括在WWW 等网络上各种社会组织(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所提供上网的各类机构的信息、对印刷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以后提供上网的各种信息资源,研究团体或其他组织运营的网络杂志,各种联机检索系统(盈利的或非盈利的)在网上提供的各种数据库检索,图书馆在网上提供的OPAC目录等。这种交流方式可以看成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印刷信息传播制度即正式交流(出版、发行、图书馆、信息机构)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整个信息交流系统仍可以认为是由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方式构成。
采用非正式交流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具有以下特点:(1 )它所传递的信息大多是未经记录整理的尚未进入信息资源系统的最新知识,常以交谈、书信和现场考察的形式进行,较为直接、迅速、生动,但相对于正式交流过程来说,交流的信息安全性不高;(2 )它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直接从信息的创造者那里获得所需情报信息,较之去查找数以百计的相关资料显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交流的信息内容上讲,信息的精度和准确度不可靠;(3)其过程反馈迅速, 人们通过直接交谈或交换信件获取信息,可以随时澄清、校正和解答问题,但从对信息的存取方式来讲,无论是网络环境还是非网络环境,信息的存取途径较多,不固定。(4)通过非正式交流得到的信息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易于接受,但不便于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
正式交流过程的特点与之对应存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正式交流也具有了非正式交流的许多优点,如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流过程也具有最短信息间隔时间,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交流的信息直接、迅速、生动、反馈快,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采用正式交流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具有以下特点:(1 )其过程传递的信息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集团来控制,有一定的机构运营,相对来说,信息资源的提供比较安定;(2)从信息内容上讲, 一般流通的是一次、二次和三次信息,是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的信息,相对非正式交流来说,信息的精度和准确度是可以信赖的;(3 )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取和利用较非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的存取和利用方式多,在非网络环境中文献资料的存取和利用则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在这两种环境中,信息的存取途径和手续比较稳定,可以重复操作。(4 )便于计算机处理,特别是电子信息资源。
信息交流系统如图1所示, 图中将整个信息交流过程分成网络环境和非网络环境两部分。在网络环境中,不同的交流方式所传播的信息是有区别的, 非正式交流是网络的利用者们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如利用Internet 网进行信息传播,用户可以将各种信息任意输入网中, 互相交流传播,利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通讯系统,用户可以在网上通电话,召开电话会议,利用Internet网的专题论坛,一些相同专业、行业兴趣相投的用户可在网上提出进行专题讨论,论文可长期存在网上,不断供人查阅和补充。正式交流方式是网络的利用者们通过比较制度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如同一次文献的生产一样,我们可以把用自由文本方式、超文本方式、主页方式组织起来的电子化信息称为“网上一次信息”,一次信息入网后进行加工,组织成二次信息,目前网上二次信息的组织主要有查询器形式、指示数据库的菜单方式,对网上二次信息进行二次替代形成网上三次信息,如Netscape附带的超文本式说明,某些大型机构的Homepage也有很多这样的网上三次信息,这类网上信息被一定的社会集团所控制,可以看成是稳定的信息资源。在非网络环境中,交流模式与情报交流中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非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系统在情报学中研究较多,但对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流模式的研究只是开始,人们在网上虽然可以方便的传播各种信息,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信息污染、信息混乱、信息犯罪、信息侵权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情报危机”,因此,今后对于情报学来说,应该重点开展对网络信息的交流方式进行研究,如对非正式交流中的信息进行控制,对正式交流中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组织网上信息,并利用网络和其他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图1 信息交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