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通脉解毒方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90例高血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组(30例,基础降压药+通脉解毒方治疗)、西药组(30例,基础降压药+阿托伐他汀治疗)、中西药结合组(30例,基础降压药+阿托伐他汀+通脉解毒方治疗)。对比治疗前后3组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并对比治疗后3组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和斑块个数。结果:治疗后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且除HDL-C外,其余血脂指标、炎症因子、AI和IMT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后中西药结合组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斑块个数明显少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所有观察指标数据均相近(P>0.05)。结论: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规降压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脉解毒方能够改善血脂、炎症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减少斑块形成情况。
【关键词】通脉解毒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炎性因子;斑块形成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基础疾病,可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导致斑块形成。一旦斑块破裂,将会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并且还会危及其生命安全[1]。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调脂药,对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通脉解毒方是经典方剂,具有通脉活血、解毒祛瘀的功效。鉴于此,本研究特尝试将该药物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因子,据此展开临床对照试验,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中药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2~80岁,平均(50.4±5.6)岁,病程1~12年,平均(4.6±1.2)年;西药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76岁,平均(50.6±5.8)岁,病程1~12年,平均(4.5±1.0)年;中西药结合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80岁,平均(50.5±5.5)岁,病程1~12年,平均(4.5±1.1)年。组间临床资料均相近(P>0.05)。
1.2 方法
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降压治疗,即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
中药组另给予通脉解毒方,药材组方:刺蒺藜、枸杞子、茯苓、黄精各30g,杜仲、车前子各20g,丹参、生蒲黄、瓜蒌皮各10g,三七6g。由医院药剂科统一煎制,每天1剂,持续治疗6个月。
西药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每天1次,晚上睡前服用,持续治疗6个月。
中西药结合组另给予通脉解毒方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对比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II)、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其中hs-CRP、IL-8、MMP-9和AngII均利用固相、化学发光免疫量度法测得;MCP-1利用双抗夹心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测得;
(3)对比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内膜中层厚度(IMT):AI=TC-HDL-C/HDL-C;IMT经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取;
(4)对比治疗后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和斑块个数,将IMT≥1.0mm记为内中膜增厚;将IMT≥1.2mm记为斑块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软件为检验工具,多样本和两样本计量资料()分别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对比
治疗后3组血清TC、LDL-C、TG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后3组HDL-C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数据均相近(P>0.05),见表1。
表1 血脂水平对比(;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西药组比较,bP<0.05;与中药组比较,cP<0.05。
2.2 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3组血清hs-CRP、IL-8、MMP-9、AngII、MC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数据均相近(P>0.05),见表2。
表2 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西药组比较,bP<0.05;与中药组比较,cP<0.05。
2.3 AI和IMT对比
治疗后3组AI和IMT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数据均相近(P>0.05),见表3。
表3 AI和IMT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西药组比较,bP<0.05;与中药组比较,cP<0.05。
2.4 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斑块个数对比
治疗后中西药结合组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斑块个数明显少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数据均相近(P>0.05),见表4。
表4 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斑块个数对比
注:与西药组比较,aP<0.05;与中药组比较,b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原因,也是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有研究认为[3],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血脂水平异常改变,影响血流动力学,从而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在此过程中,炎症因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表明[4-5],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血清hs-CRP、IL-8、MMP-9、AngII、MCP-1水平均异常升高,其中hs-CRP是最具标志性的炎症因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标;IL-8也是临床常用的促炎症因子,可加重动脉血管的炎症损伤;MMP-9可以溶解胶原成分,其水平升高意味着纤维帽变薄,可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还可诱发不稳定斑块破裂;AngII属于神经内分泌指标,在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其水平升高意味着血管受损严重;MCP-1主要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挥作用,病情越严重,内皮细胞受损也越严重,导致迁移的平滑肌细胞增多,增加该因子的分泌量。由此可知,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应当积极控制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才能控制病情,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
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3组血脂、炎症因子、AI和IMT均显著改善,其中中西药结合组效果最佳,西药组和中药组次之,且效果相近,提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脉解毒方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著;此外,治疗后中西药结合组内中膜增厚率、斑块形成率均最低,斑块形成个数最少,可知通脉解毒方联合西药治疗此类患者能够减轻症状,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减少斑块个数。阿托伐他汀是常用的降脂药物,对炎症因子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单独应用效果不甚理想,仍需要对治疗方案积极改进。祖国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归属于“痹病”范畴,高血压应当归属于“眩晕”范畴,主要中医病因为痰蒙上窍、气滞血瘀,以致脉络受阻、气血不畅,久而久之则头晕目眩、胸痹心痛,应以活血化瘀、通脉行气、解毒祛瘀为基本治疗原则[6]。通脉解毒方中重用刺蒺藜、枸杞子、茯苓和黄精等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效;杜仲可利尿消肿、滋补肝肾;车前子可清热利尿、渗湿利水;丹参可培本固元,生蒲黄可清热解毒、祛瘀活血;瓜蒌皮可理气宽胸;三七可活血化瘀,全方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通脉、畅达脉络、补气养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7-8],杜仲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血压作用;三七皂苷不仅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且还可控制血清炎症反应;丹参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生蒲黄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因此,通络解毒方联合阿托伐他汀不仅能够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建议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通脉解毒方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还可控制斑块形成,值得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朋燕,谢力,李亚楠.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7):61-62.
[2]赵庆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113-114.
[3]蔡文花,李丽敏,王雪敏,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8):751-753.
[4]雷莉,杨小芳. 血清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与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性质变化的关系[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3):1776-1779.
[5]查晴,曹丽娟,王燕萍,等. oxLDL通过TLR4诱导脂质累积和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5):611-615.
[6]段学忠,王翔艳,徐静. 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44-445.
[7]范晓迪. 化痰祛瘀解毒通脉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自噬-炎性反应调控机制研究[D].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5.
[8]马向梅,丁元庆.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临床观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5):434-437.
基金项目:课题名字:通脉解毒方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
课题编号:201640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
论文作者:周阳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动脉论文; 西药论文; 粥样论文; 炎症论文; 中药论文; 因子论文; 高血压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