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审计署环境强化国家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署论文,环境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目前审计环境分析
审计环境是指在一定时空状况下,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之和,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主要包括审计共享环境、审计自给环境和审计客体环境。
(一)共享环境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国家的权力机关对于这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的法律地位的确认程度。近年来,审计在反腐败和查处重大经济案件工作中成效显著,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但是,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各级审计机关同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的政治体系,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审计职能和权威的发挥,容易形成保护主义。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动机制对于审计工作绩效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完善过程之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仍待解决的状况,无形中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现今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权大于法、钱大于法的现象,虽不是主流,也滋生了审计腐败,导致审计结果失真。
3、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国家法律对于审计工作的干预指导和对依法审计人员自身权益的保障程度,审计监督的权限与范围由法律界定。1995年开始实施的《审计法》其条文阐述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和职能,明确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既为各级审计机关提供了主要执法依据,又使包括审计在内的各种行政执法行为较明确。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对审计职业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结果公允性、可靠性的看法。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水平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限制了审计的发展;其次是国家历史文化底蕴和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陋习和大行政、行政权至上观念的根深蒂固,从组织角度分析,各级审计机关在各级政府行政首脑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府行政首脑对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工作角度分析,在选项问题上和处理处罚上有时受到某些上级领导的干预,主要表现有四种意识:一是封建意识,只要是直接上级领导意见,不论对错都执行,不愿意接受第三者监督制约;二是人性意识,人性关系大于法律关系,不以理服人,在依法行政上打折扣;三是无为意识,态度消极,执法不到位,对违法乱纪行为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四是小农意识,在审计处理时讨价还价,讲关系,搞平衡;凡此种种,都成为审计发展的羁绊。
(二)自给环境
1、控制环境
审计的控制环境包括程序控制和质量控制。程序控制要求严格按照审计工作程序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各种时限,比如下达通知书时限、报告时限。质量控制,又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过程中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事后控制是对报告和工作底稿进行最后的复核和把关。随着审计内容的不断更新,这些审计机关对其还不太适应,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优劣还缺乏应有的控制约束机制,内部考核制度弱化,奖惩不分明,执法责任难以考核,造成部分审计人员不负责任,工作流于形式。
2、人际环境
审计的人际环境是指导审计工作人员自身思想、业务、心理素质所确定的其与同事及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之间合作共事的氛围。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品质,对于审计职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其约束性。因此审计人员在提高政治觉悟和职业素质、业务能力、技术技巧素质的同时,还要有目的的强化组织、协调、综合分析等素质的培养提高。如果他们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就难于协调好人际关系,就不能迅速地打开审计工作局面,就难以取得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信任,就难以得到审计同事的支持。
3、管理环境
审计的管理环境主要是按审计系统内部影响和制约审计质量
的主观因素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审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体制;二是审计业务执行过程的管理制约机制。审计的领导体制是关于审计组织管理和方法的制度。审计的业务管理机制则是指具体组织实施审计作业时所必须运用的一切手法、手段及规范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它包括各级审计组织体系内部关系的协调与指导方式,审计机构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制度的健全制度,审计准则的规范配套与科学程度,审计资料与审计档案管理的完善程度,审计质量管理的监控体系,审计的同业检查制度等。无论是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审计实践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现行体制严重制约着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审计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不科学,相互职责分工的权限不明确,缺乏对审计人员工作状况考评的内部管理制约机制,则对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造成一定的影响。
4、技能环境
审计的技能环境是指审计的技术和手段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我们现有的审计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主要问题是:(1)审计人员基本素质不高,缺乏专门训练的高水平的一专多长人才,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出现审计质量不保证,审计方法不规范,审计风险难控制等问题。(2)审计手段和方法落后,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应用还不广泛,决定了审计耗用的人力资源比较多,审计效率低。(3)部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差,破坏了审计执法的公正和权威。
(三)客体环境
审计的客体环境主要指具体的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方式、机构管理体制、经营范围或管理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情况等。客体环境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1)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由于反映审计客体存在的实际不真实,审计据以评价、处理的事实不确定,扩大了审计风险。(2)会计基础工作差,特别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执行有偏差、使审计质量难以保障。(3)部分单位或个别领导还缺乏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为逃避检查拒绝提供完整资料,故意隐瞒情况,拖延时间,为审计工作设置障碍。
二、当代审计环境的变革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冲击着传统经济秩序,知识成为重要的审计环境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新的会计模式建立需要计量资源改变速度,技术含量改变结构,要求审计能够作为知识产业创造价值,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创造价值的知识资源和能力。以知识智力为基础的高科技及人才、商誉、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成为引起未来市场价值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动力,必然对审计监督、评价、鉴证标准、方法、手段,乃至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带动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成
为不可忽略的审计环境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崭新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当前会计领域已在开展的“会计信息化”就是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化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化审计,审计信息化工作迫在眉睫,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多元、实时、开放性的特征将使实时审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变得更加简捷、高效。信息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忽
视的审计环境。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必然给我国审计环境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
如何与国际接轨,怎样开拓国际审计的新课题,并促使我们考虑审计组织模式转型、调整国家审计的工作范围,扩展国家审计内容等深层问题。
三、优化审计环境,强化国家审计
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即将加入WTO,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从现阶段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审计队伍无论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综合技能、人员数量都与形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保证21世纪的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审计环境,强化国家审计刻不容缓。
(一)建立更具独立性权威性的国家审计体制
现行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审计模式及双重领导体制弊端突现,隶属于政府序列部门的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的国家资金财政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难以独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所谓业务指导操作性不强,对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现象鞭长莫及。建立隶属于立法机构,垂直管理的国家审计体制已是形势所需,这将更有利于审计独立性、权威性的发挥。
(二)恰当合理地给国家审计职能和职责定位
国家审计的首要职责是证实经济(财政、财务)信息,揭露重大错报漏报;基本职责是评价经济责任、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预警重大经济隐患,查处违法违纪,即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三者必须配套实施,全面发挥审计监督、审计鉴证、审计评价三大职能作用。
(三)突出审计重点,高效使用人力资源
以深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深化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以改进国有企业审计为重点,加大对国有亏损、转制等重点企业的审计监督力度;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为重点,加大对政府投入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以经济大案、要案线索为重点,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审计监督力度。
(四)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
尽量避免合理不合法,法规滞后,坚决杜绝法规冲突;在法制建设上赋予审计机关更多的审计处理权,明确审计人员的执法责任,提高审计机关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强化审计法制宣传,适当披露审计查处的典型案件,增强行政执法效果。
(五)改善硬环境,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达到“人、法、技”的和谐统一;把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工作规范作为重点;改善审计工作的硬环境,建立良好的考核晋升制度,引进人才交流机制和竞争机制。
标签:国家审计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环境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