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竞争形式分析_价格战论文

解析传媒业竞争的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论文,竞争论文,传媒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媒专家指出,我国报业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在各中心城市这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京城报业有“四大金刚”——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正进行“群英会战”;广州报业正上演“三国演义”——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已成鼎足之势;成都“双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在捉对厮杀。在电视业界,都市台之间诱发了“新闻大战”,省级台与城市台之间爆发了“广告大战”,省级卫视台之间出现了“娱乐节目大战”和“电视剧大战”,省级台和中央台也在进行“收视率大战”。

一只脚跨进市场大门的中国媒体正面临着残酷的竞争。

过度竞争

国外经济学文献中一般将过度竞争称为“自杀式竞争”“毁灭性竞争”或“破坏性竞争”。过度竞争指某种行业持续性供给过剩,而企业又无法退出困境的现象。这使得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无法获得完全竞争长期均衡状态下的正常利润,只能获得负的会计利润。因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远远偏离它的价值,造成直接的后果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

在我国,媒体供给总体过剩。在“四级覆盖”的指导思想下,电视台扩张到3000多家;报纸共有2000多家;电台略有逊色,但仍有1000多家。以报纸为例,中心城市的综合性报纸多则十几家,少则三五家在拚抢市场。与之相比,报业市场已发展成熟的美国,基本上是一城一报。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主管部门对媒体过分“关爱”,即便有些传媒已经亏得一塌糊涂,仍不忍心任其消失,退出传媒市场。因而,中国媒体必然陷入过度竞争的困境。

2002年初,武汉报业市场点起价格大战的战火:武汉晨报从1月5日起推出贺岁价0.1元,同属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武汉晚报也将报价降到了0.3元。此举无疑是为了针对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楚天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目前的售价仍是0.5元,而于年前改版推出的它的兄弟报楚天金报定价0.3元出售,价格战由此而起。武汉晨报提出了“最便宜的报纸,最精彩的内容”的口号。1月8日该报称,降价以来已连续两日位居武汉地区销售量第一,降价第一天省内总销量就飙升至62.6万份,刷新了发行纪录。(注:《以“异质竞争”取代价格战》张潇潇、郑一卉《新闻记者》2002年3期,第57页)武汉报业价格战“来去匆匆”,在湖北新闻出现局的干预下只持续了五天便夭折了。

报业市场价格大战已非新闻,这一幕在南京、成都、昆明都曾上演过。这类价格战最终以政府的行政干预,或者行业协会的斡旋而告一段落。比如,南京发生的那次值得写进教科书的价格战在主管部门的出面协调下,各方停战,几家报纸达成关于报价统一为0.3元的协议。而过了不久,又有两家报纸的零售价跌破协议价,又引发新一轮报业大战。这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内在推动力如此之大,导致主管部门的协调只能暂时起作用,价格战的硝烟再度燃起。

价格战只是报业过度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他方面还包括:(1)采用不正当手段。一些报纸为了获取竞争对手的策划方案和秘密,不惜采用安插、打人、卧底等手段,致使有的报纸刚刚策划出来的“点子”,自己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别人偷去实施了。(2)报纸之间相互攻击和揭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两张报纸为争发行量第一竟然公开打起笔仗。(3)为片面追求“看点”和“卖点”,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甚至非法手段,造成报纸格调低下,哗众取宠,报道失实,甚至出现色情内容。(注:《报业中国》孙燕君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第144页)

日前报业大战已从价格战,发行战、广告战进入四面出击的全方位战争。在各地争办综合性市民报——都市报的现状下,我国的报业市场不会平静,“战斗正未有穷期”。报界争办都市报,省台争办都市台,都市台的竞争对手直指城市台。省台大都办有二套节目,内容定位和都市报类似,主攻社会新闻。凭借人才、技术和机制上的优势,省台正在瓜分城市台的广告份额。城市台不甘坐以待毙,奋起反击,两家在广告上争相压价,结果鹬蚌相争,“厂商”得利。

省级上星台曾爆发过“电视剧大战”。在各种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当属电视剧,省级台把电视剧当成了竞争的“利器”。1999年春节,十五个省级台同时播放《绍兴师爷》,十八个台竞先播出《天龙八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一位负责人说,“像这样十几个台争播一个节目,恐怕是电视史上很大的笑话。”

在我国,企业间的单纯竞争往往引发过度竞争,比如价格战等,这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与竞争者之间永远只是战争”这种观念又过于简单化。通常“我赢你输”零和博弈模式会导致一种代价昂贵的胜利,于是“我赢你输”变成“双输”。

报业竞争同样是通过降价来夺取市场,这样对手也会和你一起降价,最终的结果是大家的利润都降低了。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对于四开32版以上的报纸,每份仅纸张印刷成本就不下0.7元,加上发行、采编费用,总成本在1元以上。将报纸定价0.1-0.2元,实际上报社颗粒无收,因为还需返给报摊贩和中间发行商一定的费用(0.2元打发不了他们)。就是说,报纸每发行一张要赔一元多钱,发行越多,赔得越多。那报纸真的在“赔本赚吆喝”。在南京报业战中,参战者少则赔几百万,多的赔两三千万,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因此,从短期来看,在过度竞争这一阶段没有胜家,大家都是输家,只不过是输多输少的区别罢了。

差异化竞争

过度竞争的原因是过多的企业参与同一产品的竞争,产品大同小异,在局部市场上供大于求。企业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市场细分的概念,每个企业都选择市场规模最大的“主流市场”。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企业选主流市场没有错,因为这个“饼”最大,“前景”最好。但是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就有问题了,因为没有考虑竞争者的因素。结果必然是处于被动状态,即谈不上什么产品差异战略,更没有竞争优势而言,最后落入价格战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注:《不战而胜》高建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53页)

我国报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一些不景气的报纸看到综合性市民报——都市报炙手可热,就蜂拥而上,能改名的改名,不能改名的就换内容,“挂羊头卖狗肉”,造成都市报严重过剩,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难道媒体大战真的不可避免吗?答案是否定的,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可以走出过度竞争的误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市场细分和目标选择后,放弃一些市场,侧重一些市场,以便向主要的目标市场上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避免正面冲突。

因而,差异化竞争也叫错位竞争,找准对手忽视的空白点或他的弱点,结合自身的专长,集中火力猛攻,一举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错位竞争一定要错开对方的强项,切忌找错主攻方向,“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精品购物指南(简称“精品”)创办于1993年,其时北京晚报坐上北京报业头把交椅,北京青年报业已成名。“精品”没有往综合性市民报上挤,而是走了一条捷径——办中国第一张生活消费类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入市场的报纸首先要学会的是放弃。“精品”放弃的是二者的强项——新闻报道,主攻它们的薄弱环节——消费和时尚。

报如其名,“精品”的定位是围绕购物和消费做文章,指导消费、引导时尚、提供市场行情、商品知识、提供购物途径、购物方法。报纸除消费服务外,还有软新闻、体育和娱乐,目标读者直指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这就是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进入差异化竞争后,报纸的价格不再是竞争最重要的因素,内容取而代之,占据决定性地位。对你的目标读者来说,只要报纸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报业市场没有其他的信息替代品能满足他们的独特需要,即使价格略高一点都没关系。对于电视业来说,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之一就是走频道专业化的路子,用特定内容吸引特定观众。按照这样的思路,长沙开播了中国境内首家电视女性频道。据了解,仅长沙市有12个本土频道,其中包括湖南文体频道、经济频道、生活频道、长沙政法频道等,这些专业频道基本上把长沙的电视市场瓜分殆尽。女性频道瞄准了作为中国社会“半边天”的女性同胞为专门对象,找到了市场的一个空白点,一开播就受到观众的关注。这表明媒体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作用。

合作竞争

合作竞争简称“竞合”——与竞争对手既竞争,又合作。这种竞争形式已成全球大趋势。苹果电脑和IBM、摩托罗拉合作生产PowerPC;瑞士航空和新加坡航空、达美航空、SAS航空联手,希望能提高欧亚航线业务量,降低采购、维修成本;新力和飞利浦共同研发录影技术;通用和丰田、铃木、五十铃“串通一气”,对抗另一个汽车联盟——福特、日产、马自达。

在传媒领域,美国六大主要的媒介公司发现成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合作,它们在相同的技术和娱乐领域竭力避免相互竞争,因为这六大巨头经常是相互依赖的。

比如,ESPN原属另一传媒巨头迪斯尼,1986年就开始在亚洲拓展业务,到90年代中期,与Star Tv旗下Star sports成为竞争对手。两家体育频道各有所长,在市场的争夺上剑拔弩张,成本大为增加,谁都不堪重负。在1996年,双方握手言和,成立了迪斯尼和新闻集团各占一半的新公司——ESPN Star sports(简称ESS)。ESS旗下的ESPN和Starsports由“仇人”变成了“兄弟”,ESS由此跃上Star TV的传输平台,更快速地向亚洲国家蔓延。

国外媒体已经组成“联军”,向亚洲(当然也包括中国)传媒市场扩张,全世界传媒“资本家”也已经联合起来了,众强环伺之下,处于弱势的国内媒体只有加强合作,才是生存之道。

在中国传媒业,同业竞合的一例是北京晨报的诞生。1998年7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三家联合创办北京晨报。这三家报纸虽统归北京市委宣传部管,目标读者也略有差异,但毕竟都是综合性市民报,发行市场又集中在北京市,彼此也是竞争对手。然而三报却在外部竞争的压力下,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不过,在中国报业市场上,像这样的合作实属凤毛麟角。

另外一些是不同媒体间的合作,这属于媒体联动。如北京青年报常常刊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的解说词;南方周末的《一周》专栏摘抄央视名牌栏目的内容;央视新开的西部频道中《新闻早报》栏目集萃了平面媒体的精华;更不用提中央电台的老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了。

还有地方媒体之间的合作。如三秦都市报、兰州晨报、新消息报、西海都市报、新疆都市报联手成立“西北五省级都市报互动联盟”。会议通过了互动联盟章程和共同宣言,并签署了五报《广告互动合作协议》。

“考虑互补性是商业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想办法把市场做得更大,而不是与竞争者争夺现有的市场,要思考如何通过发展新的互补性来扩大市场或使现有的互补性能容纳更大的市场。”(注:《合作竞争》拜瑞·内勒巴夫、亚当·布兰登勃格著,王煜昆、王煜全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特别是在无法将对手挤出行业,自行退出又损失巨大,与对手对峙引起效益降低的情况下,“竞合”自然就成为竞争双方愿意考虑的解决办法。通过合作伙伴间的相互补偿,产生协同效应,能降低产出成本。

市场如战场,战胜竞争对手,是业界人士长期的竞争思维定式。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媒体与竞争对手联手合作来做蛋糕,可能蛋糕会做得更大,大家分得就比以前更多。而大家采用“零和博弈”,会导致蛋糕的缩小,多数媒体将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即使是胜出者,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对手有时会赢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重要的不是其他人是否赢了,而是在于你是否赢了。因此,有前瞻的媒介管理者开始以合作求竞争,共同将利益蛋糕做得更大,从而使各方都受益。

标签:;  

传媒产业竞争形式分析_价格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