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_王思成

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_王思成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省 276800

摘要:随着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已经逐渐发现环境问题与地质环境间存在直接关联。当前,我国环境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做好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本文分析了环境地质灾害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地质;现状;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含有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的条件也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破坏也是越来越多,现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问题给予了一些建议,同时倡导工作人员不断地改进预防与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所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环境应用工作十分必要。

1环境地质问题现状

1.1地质环境复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种类不同,整体地质环境复杂、脆弱,这种状况造成环境地质灾害频发。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区存在大量人口、城市,在城市建设、扩张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平衡产生破坏,在追求发展时忽视了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造成环境地质灾害出现,给各个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1.2对其缺乏了解

在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形成过程中,涉及该部分区域的地质条件、灾害发生机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实际当中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对以上重要问题缺乏了解,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对环境地质资源进行利用保护,未能认识到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加之人们对环境地质的片面了解,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依靠群策群防的方式。

1.3法律体系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环境地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就造成人类活动缺少约束,无法依照环境地质规律来处理存在的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激化。相关统计表明:70%的环境地质灾害都是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污染等灾害90%以上是人类活动引发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环境地质规律,强化约束和规范人类活动,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2环境地质灾害现状

2.1崩塌

崩塌主要是指重力作用下,比较陡的斜坡(坡度在60︒~70 °)上出现母体崩落、滚动并堆积在坡脚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常见于新构造活动频度及强度比较大的地区,例如:强震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暴雨比较集中的地区等。

2.2滑坡

滑坡主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斜坡自身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岩体或其他碎屑沿着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相对来说,滑坡对于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房屋被砸埋、通信设施被切断、道路出现杂物拥堵等状况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2.3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指山区沟谷中,在暴雨、雪融水等的作用之下,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滚落而下的状况。常见的泥石流可以被分为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三类。一般泥石流的出现具备一定的周期性,通常集中在暴雨较多的夏秋季节,针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也应结合这一特性来展开。

2.4地面沉降

人们对地下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若出现超量开采或存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就会造成地表土体压缩出现地面标高大面积降低,这就会出现地面沉降问题,当前,我国不少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得不到有效补充,各类采矿活动、地壳变化等都会造成地面沉降现象的出现。

3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展开能达到预期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及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过度开发、开垦是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在原有的管理办法中增设责任制,由开发单位或人员负责恢复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面貌;(2)政府应做好针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对于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政府应周期性的向当地居民宣传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及针对部分可预估的地质灾害应如何判断。通过此类宣传工作的开展降低地质灾害对当地工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成立环境地质灾害专项基金。除了采用一定方法进行预防之外,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也是衡量当地政府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政府可以组织成立环境地质灾害专项基金,以此来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中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这项基金还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资金,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各不相同,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相关研究工作自然能够更好的展开。

3.2重视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环境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区域调查,针对重点区域的环境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进行细致研究,立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进行城市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时空预报、预警、防治体系。根据地质活动断裂构造与环境地质灾害的关系,规划安全地带,坚持立足当前科学技术、装备科学、社会资源的集中整合,建立满足不同区域社会状况和公共管理需求的灾害应急处理机构,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型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便科学应对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3.3建立完善的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普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全社会减灾防灾意识,积极宣传、普及各类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措施,开展活动让全社会深入了解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地质问题。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调动全部力量为环境地质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有效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重视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建设工作推进。通过对城市建设规划、人类活动进行系统规范,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消除环境地质灾害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制定针对我国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状况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各地的法律条文体系。对各个区域的落实情况进行系统监督,确保严格执行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环境工程的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诱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4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案

因地质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大、隐蔽性强特点,很难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了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实际损失,可以借助当前的经济条件,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处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应急处理技术、网络信息平台、应急设备等,积极引进新的设备与技术对于地质灾害应急处理而言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还要遵循科学的流程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尽量降低灾害带来的危险与伤害,减少实际人员的财产损失。

3.5建立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综合各个地区环境地质基本状况,结合有经验地区的优质经验,建立适应本区域的系统的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将环境地质灾害出现的前提进行罗列、分析,通过系统评估,明确其危险性。根据分析结果划分不同的灾害风险区域,确立灾害隐患关键区域。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可以对部分地震进行事前预报,但不能准确预报所有地震,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我国设置了大量环境地质监测站、地下水情监测点,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能在地质条件出现变化时,捕捉灾害前兆信息,通过应急系统发布相应的警示,提供避险决策、应急处置依据。根据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结果,采取搬迁、治理等有效措施应对高风险、重危害区域的隐患问题,并能有效结合治理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成效,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利用双重目标。

3.6加强地质灾害评估

首先,必须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断的加强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使人们在进行工程活动中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加强社会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的能力;其次,必须要对一些比较频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对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及其建设后期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并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该配套有建设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进行防止,配套的地质灾害的工作治理效果没有经过验收,或者后期验收不合理,那么总工程坚决不能在后期进行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的开发上,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这就导致环境越来越恶劣,给人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人们不仅要着力于经济建设,还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通过技术研究加强预警及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参考文献

[1]张超,朱超,谢洲.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7(34):105.

[2]刘毅鹏.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

[3]曹小林.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8(05).

论文作者:王思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关于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_王思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