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科技报告的发展_科技论文

论我国科技报告的发展_科技论文

对发展中国科技报告工作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报告论文,工作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世界正进行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在21世纪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继续成为主角,都在竞相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严峻而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使我们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哪个国家拥有科技优势并具有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就对这两方面起基础保证作用的科技报告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技报告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科技报告,按国家GB—7713—87的定义,它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学术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不过,我们通常理解的科技报告是科技工作者围绕某一专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结果或科研过程进展情况的记录,科技报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 )科技报告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信息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作为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首要条件是要有作为科技成果知识形态的载体——科技报告。 (2)科技报告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阶梯。科技报告与图书、期刊相比较,它不像期刊上发展文章受篇幅限制而不能写得太详细;也不像图书或专著因受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而时效性差,它具有信息量丰富、参考价值大、时效性好等特点。通过阅读科技报告,能启迪研究思路、产生新的概念。科技人员在从事一项课题研究之前,为了确定实验方案,要查阅大量的有关科技报告,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从而提高了科研水平的起点。

二、我国科技报告的现状和问题

早在1965年,国防口有些部门就开始着手抓科技报告工作,但因文革被迫中断。1984年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建立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系列的暂行规定”后,国防工业系统及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民口部门,组织建立了国防科技报告。有的部门的科技报告,如《中国核科技报告》和《中国航天科技报告》等还在国际上进行了交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科技报告工作还是很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技报告收集渠道不畅,管理混乱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报告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收集、报道、利用等组织管理手段及相应的政策,绝大部分的科技报告分散在各科研单位内部资料室,甚至个人手中。各行业、各省(市)情报部门由于收集渠道不畅,大多数处于“你送我收”的被动局面,对那些涉及密级的科技报告更是难以收集和交流。这种靠自发、分散方式收集到的科技报告,不仅数量少、专业也零乱不全。由于科技报告得不到及时交流,因而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了国家资金。

2.各行业、各部门的科技报告工作开展不平衡

从总体发展上,我国民口科研部门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的很少;而军口有的部门早在1965年就曾开始了该项工作,尤其在1984年后一些国防工业部门相继开展了科技报告的征集和出版工作。但就这几个工业部门来看,其开展工作的时间先后和开展的深度、广度也不尽相同。

3.科技报告编写不规范、编号不标准

我国的科技报告无论是编写规则,还是编号都不规范、不标准。就其编写规则来说,目前有中国科技报告编写规则、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各行业的科技报告又有自己的编写规划;同时,各行业对其执行情况也有差异。报告的编号系统至今仍未建立,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报告的管理和交流。

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科技报告工作存在的差距就更大了。美国非常重视科技报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的科研机构、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与宇宙空间管理局的科研机构得到大量的科技项目拨款,逐渐形成四大报告。1945年由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成立了“科学技术报告出版局”。美国不仅是一个科技大国,而且还是一个科技报告大国;不仅有一个国家一级的中心管理机构,而且有一整套从收集到利用的完善的组织管理办法和措施,其中负责管理科技报告的美国国家技术情报中心(NTIS)设有专门的产品和市场开发部,所以美国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也非常迅速。

造成我国科技报告工作薄弱的原因及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如下几点:

1.受原苏联科研体制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帝国主义为了把新中国厄杀在摇篮中,对中国进行全面的封锁。因此,新中国在建立自己的科研体制过程中,客观上受原苏联科研体制的影响,在对待科技文献的问题上,也基本上采用原苏联的模式,即公开发行的文献大都是以科技图书和期刊形式出版。而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报告、成果资料都作为技术档案被长期收藏在各科研单位档案资料室里,由于“保密”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未能全面开展内部和外部交流,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竟维持长达三、四十年之久。

2.对科技报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目前,科技界有些领导对科技报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科技报告看成是加快科研步伐、避免重复劳动的重要手段。有的部门领导虽然也在口头上强调科技报告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安排时,却往往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也有相当多数的科技人员没有把撰写科技报告当作科研思想进一步升华和完善的过程,所以没有像从事实验研究那样认真地对待科技报告的撰写工作。

3.缺乏有利于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的机制

多年来,我国各级管理部门一直未把科技报告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和科研计划管理渠道。计划部门或科研拨款单位,往往只管下达科研项目,下拨科研经费和注意课题完成情况,至于最终提供科技报告与否,科技报告的质量合不合格,缺乏一个约束机制。虽然近几年有些部门对此工作也在强调,完成一项科研课题后必须提交科技报告,但由于机制问题没解决,所以收获甚微。

4.影响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的其它因素

制约我国科技报告工作的因素还有经费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从科技报告的收集、加工到出版、交流等都需要经费,但根据目前已开展此工作的部门每年所得的经费情况来看,远远不能满足从事全行业科技报告的管理、开发、利用工作的需要。在国家政策上,有关主管部门没有把科技报告与期刊论文同等对待,在每年统计的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时,把公开出版的科技报告(相当部分为部级科技进步奖成果,个别是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果)排除在外,在客观效果上把科技报告降为“二等公民”。在这一政策导向下,一些单位则把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登载的论文才作为提职考核的依据,而对于科技报告,不管水平再高也不予考虑。再如对于从事科技报告的编辑人员的待遇问题,他们编辑加工的科技报告内容专深、难度大,要把一篇科技报告加工成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他们要花费很多心血,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如同图书、期刊编辑的同等待遇。图书和期刊都没有优秀图书奖和优秀期刊奖,而唯独没有优秀科技报告奖,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对策探讨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指出:“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条件看,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任务,我们在抓好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大力抓好科技报告工作,我们的对策是:

1.转变观念,增强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识

首先,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由单纯的技术观念转变为价值观念。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脱节,在科研经费、工作条件、人员配置都由国家包揽的情况下是难以重视科技报告价值的。如今,转向市场经济,要求每一项科研项目都应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科研课题立项时,首先要树立价值观念,要为市场需求服务,要有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强烈意识。在研究结束后,应及时加以总结、整理并尽快推向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科学世界观问题,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2.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产生、上交科技报告的机制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科技报告工作的落后局面,必须尽快建立有利于产生、上交科技报告的机制,以解决报告源的问题。各科研主管部门必须把撰写科技报告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并规定凡是不提交合格的科技报告的课题,按未完成科研计划论,因此不能结题,不能申报任何级别的成果奖,也不能另开新的研究课题。另外,在科研计划部门下拨经费时,暂扣留5~10%的经费,待提交合格的科技报告后, 再将扣留部分拨给课题承担者。

3.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全力抓好科技报告管理条例的实施

近几年,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先后成立了有关科技报告的课题组,并制定了科技报告的管理条例和标准。但是,对于一些规定应该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抓好管理条例的实施。尤其是国防科工委率先把中国国防科技报告列入“九五”期间国防科技情报重点项目,建议尽快颁布和实施。

4.尽快建立“中国科技报告的编号”国家标准

编号混乱是我国科技报告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建议尽快建立中国科技报告标准编号系统,使我国科技报告走向世界。

5.做好科技报告的通报和出版工作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科技报告的开发利用,应及时地做好通报工作,并从中选取部分水平较高的报告进行编辑加工、正式出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书本型的报告过渡到电子出版物。

6.在抓好近期产生的报告同时,兼顾对过去报告的“抢救”工作

50年代,我国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 在短短的14年内研究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接着又研究成功了氢弹、人造卫星。他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这是国家的知识财富。但是,当时由于前面提到的管理方面的原因,许多研究成果未能写成系统的、完整的研究报告,有的只是不完整的技术档案保存在各科研单位,有的甚至保留在个人手中。如今第一、二代科技工作者都相继去世、退休,把他们手中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来,把面临丢失的宝贵的知识财富“抢救”出来刻不容缓。因此建议决策部门统筹兼顾,在抓好近期产生的报告同时,兼顾对过去科技报告的“抢救”工作。

7.加大经费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建立中国科技报告体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建立如此规模的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它的投入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 )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立的启动经费;(2)科技报告的收集、加工处理、出版、 对外服务、管理所需要的正常的运行经费;(3 )对过去的科技报告进行“抢救”所需的经费。

8.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

(1)制定科技报告交流和解(降)密法规

科技报告分公开、内部和带密级的三部分。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科技报告如何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内部或保密的报告如何进行限制性的交流应有相应的法规。有一些原先由于形势需要定为保密的,后来随着形势发展,需降低密级或需解密的报告,也要制定相应解(降)密条例。

(2)建立优秀科技报告评选制度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正常的优秀科技报告评选制度,定期地对优秀的公开出版的科技报告进行奖励。

(3)给予科技报告公正合理的待遇

为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对于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被纳入为部一级以上的科技报告,都应作为作者提职考核的依据,对公开出版的科技报告应与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同等对待。

9.充分认识建立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艰巨性

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从科研、报告的产生到开发利用等许多环节,又有大量的从国家到地方、从管理部门到科研单位的疏通协调工作;既涉及许多政策法规问题,又涉及资金来源问题,还有观念意识转变问题。虽然有现成的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又不能照搬,还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管理办法。要做好此项工作,决不是靠发一个文件开一次会、拨些款就能解决的,对此,过去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使这项本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解决的问题拖至21世纪。

结束语

把“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的道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进了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对科技报告体系的建立无疑是一股强劲的东风。它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加速我国科技报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创造过辉煌的科技文明,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今天,在世界高技术的竞争中,曾饱尝过忽视科学技术苦头的我们,一定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再造辉煌,为世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让科技报告这支绚丽的花朵在社会主义的科苑中与图书、期刊之花争芳斗艳、永放异彩。

标签:;  ;  ;  

论我国科技报告的发展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