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十周年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须经过长期奋斗,因而就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既要实现快速发展,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浦东开发开放十年来,在推进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99年GDP达八百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以20.7 %的速度递增;工业总产值达一千四百五十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18%;进出口总额达一百五十四亿美元,实现了超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浦东在开发开放中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来抓。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是创造性实践邓小平理论的十年,是牢牢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十年,也是追求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十年。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原则,确立规划先行意识。浦东开发开放这样一个长远的宏伟工程,其每一步行动,都不能是盲目的、自发的、纯经验式的,而应是体现创新精神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理智行动
规划先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合理的规划既能贯彻发展战略,又能发挥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它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因此,开发的第一步工作实际上是从构思和制定合理的规划开始的。正确的发展规划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和把握,它既是实践活动的起点,又是实践活动的预定结果。十年来,浦东开发开放的顺利推进和持续高质量运行,是以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各专业管线规划等在内的现代化规划体系作保证的。浦东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努力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从而使浦东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一个发展有序、层次较高的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都市重工业和现代农业合理布局、齐头并进的态势;在资源配置上,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充足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制定规划的原则是坚持“三个统一”,即城市形态发展、城市系列开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目标层次上的统一;开发开放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统一;城市总体规划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要强调的是,规划先行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为目标来确定浦东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预防城市病的产生;优化城区的产业结构,建设好住宅工程、生态绿化工程,创造浦东新区宜人的生态环境。
浦东开发坚持规划先行的一个突出方面,是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可持续开发”方针,始终坚持“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一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坚持“惜土如金”,不搞“跑马圈地”,杜绝炒卖地皮。浦东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预征制度”,只有在规划合理、项目落实、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入“土地实征”阶段,从而避免了土地“圈而不用”、“开而不发”的资源浪费。
一流的城区开发来自一流的城区规划,而一流的城区规划又离不开一流的“头脑”。浦东的城区规划,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途径,采用国际咨询、招标等形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的。浦东十年来开发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政府决策要善于“融智”。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发展规划,乃至深水港、信息港、国际空港等重大工程都先请专家智囊作科学论证。没有专家学者的睿智、合理化方案和科学论证,政府的决策、城市的规划就很难实现最优。即使融资再多,也难以确保资金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如浦东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中央商务区(CBD)最富活力的一个主要部分, 其规划的拟定在全国率先采用国际咨询和招标的形式,经过英、法、日、意、中五国专家的设计,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位专家十七轮的讨论深化,历时两年,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该中心区的城市规划,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外国政府首脑的高度赞扬。浦东国际机场、世纪大道、东方明珠塔等大型项目也都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确立符合当地特点、有前瞻性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牵引,以人才资源高地为依托,确保经济发展不断“上台阶、有后劲、创一流”
产业结构的定位,关系着浦东开发开放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开发开放前的浦东,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少深层次问题,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十分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必须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产业结构。
十年来,浦东不失时机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主要表现为:以现代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三产为龙头,二产为支撑,实现一产的现代化,狠抓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目前,新区金融、保险、商品流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占新区GDP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0 %上升到1999年的44%。新区以高科技产业和出口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现代通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计算机、汽车、机电一体化等支柱产业。浦东张江正在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智力密集型的基地。
发展高科技产业,关键在人才。浦东开发,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大系统、大循环中,着力建设三支队伍:一支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一支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一支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着眼于对海内外中高级人才和全国重点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的吸纳,作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储备,前十年,共引进了十六万高素质科技人才,后十年,其数额将逐渐增加到五十六万人;在人才使用方面,重点推行人才的社会化评价、认定,强化职务聘任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在人才激励方面,制定了企业与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市场工资政策,完善财政拨款单位的绩效工资政策,充分发挥工资薪酬的激励作用;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快实施社会化、货币化的人才福利政策,在住房津贴、购房贷款、养老保险等方面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浦东新区的奋斗目标是“汇聚一流人才,聚集世界高科技顶尖企业,营造具有中华品牌、世界品牌的高科技产业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大力发掘文化资源,推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确保开发开放建立在“高智能、高水准、高品位”的平台上
民族的、现代的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前所未有的共生共荣、紧密互动的一体化关系,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呈加速度持续向前发展。健全的市场经济也应是一种文化经济,加强文化资源开发,是经济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规范、法治、高效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精神依托和道德价值导向。因此,浦东开发开放从一开始就把发掘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景观、推动文化工程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当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来抓。
十年来,新区有步骤、有重点地建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整体文化形态格局,“一带二区三圈”初显轮廓:“一带”是由“世纪大道—中央公园—国际机场”构成的浦东现代城区文化综合展示带;“二区”包括陆家嘴中心地区(中外文化交流区),滨海特色文化观光旅游区(华夏旅游文化区);“三圈”即现代都市社区文化娱乐休闲圈,由金桥、张江、外高桥、孙桥四个开发区组成的高科技文化圈,以及外环线以外的民俗文化、村镇特色文化圈。“一带二区三圈”为下一个十年浦东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浦东十分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从而为当地文化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浦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中外多种文化直接碰撞和交汇之处。浦东在原有海派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往,既博采世界先进文化之长,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去年全球《财富》论坛年会在浦东的召开,促进了不同经济制度和企业运作模式理念的交流,既是一次经济盛会,也是一次文化盛会,不断提高浦东文化的综合水平和总体素质,将为浦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深厚绵长的文化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实现“人—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浦东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日益完善为基石。
十年来,浦东没有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是努力使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浦东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努力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首先是大力加强新区园林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其次是以防治水污染为重点,开展环境整治。不管经济效益有多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就不许进入浦东。十年来,浦东新增城市绿地一千一百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八平方米,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浦东初步做到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获得了全国“国家级园林城区”的称号。
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的基本方略,创造稳定、规范、透明度高的投资环境,也是确保浦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区重点抓了社会治安环境的治理工作。一方面,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坚决制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抓好综合治理。新区开通了110报警电话和999市民求助电话,成立了法律援助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外来人口的管理机制。十年来,新区引进中外企业近万家,集中城市化面积扩大了六十多平方公里,转移和安置了十六万征地农民,接纳了近五十万外地劳动力,吸引了三十万浦西人口,动迁了几百万平方米的居民和企业用房。在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和超常规的社会转型时期,新区仍保持了基本稳定,这是依法治理环境的成效。而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必将继续为浦东的经济腾飞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