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全面发展山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治理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山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怀化地区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与黔、川、桂、鄂四省相毗邻,辖12个县(市)337个乡(镇),4065个村,居住着汉、土家、侗、苗等32个民族的466万人。全区总面积2.76万km[2],以山地和丘岗居多,呈现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格局,其中耕地只有25.21万hm[2],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大山区。
历史上,怀化地区山高林密,植被较好,水土流失不太严重。但由于近20多年来人口增长过快、开荒采金过乱、森林砍伐过滥等多种原因,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到80年代初期,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205.45km[2],占总面积的26%,年侵蚀量为2788.5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山区农民贫困的重要根源,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
一、开发山地资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怀化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失误在山,失误在水”,从而充分认识到治山治水的重要性,把治理水土流失当作开发山区的重要内容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从改变山区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入手,坚持开发山地资源和综合治理水土的原则,开展了以治山整地、植树栽果、治水修路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到1993年底,全区治理了小溪坑、小龙门、黄茅园、龙门溪等小流域,完成水利水保工程16.8万处、土石方1200万m[3],投劳动工日800万个,坡改梯9.33万hm[2],植树造林48.3万hm[2],封山育林26.7万hm[2],建省柴灶和沼气池各15万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万hm[2],改造低产田2.67万hm[2],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200km[2],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全区已消灭宜林荒山,植被增加。森林覆盖率比1985年提高31.4%,使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
二是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特别是对违章建筑挤占河床、淘沙采金翻动河床、泥沙下山淤塞河床等现象的清理制止,减轻了洪涝灾害。
三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区1993年农村人平纯收入727元,比1980年增加350元,其中有150元来自于水土保持产生的效益,加快了山区人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如溆浦县小溪坑流域经过十年的治理,不仅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由治理前的544万kg增加到829.9万kg,人平纯收入由106.3元增为649元,分别增长52.5%和5.1倍。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通过认真宣传学习水土保持法和国家有关水土保持政策,使我们山区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危及社会和殃及子孙后代,从而把水土保持当作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我们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增加全民水保意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全区上下形成了水土保持工作系统。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分管的政府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地、县水电局均设有水土保持职能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并且,层层建立了水保工作岗位责任制,把它作为考核县(市)、乡(镇)班子政绩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不抓水保的班子不是好班子,不抓水保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从而增强了责任感,使水土保持工作持之以恒,取得较大的发展。
(二)科学治理,综合开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科学技术依然十分重要。我区在依靠科技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主要抓了四个结合:
一是预防与治理规划结合。地、县、乡出动了近2000人次的调查队,经过两年的工作,搜集了数万个科学数据,制订了全区水土保持规划,划定了会同、靖州、通道三个县为预防保护区,怀化、洪江、黔阳三县(市)为防治监督区,沅陵、辰溪、溆浦、麻阳、新晃、芷江六个县为重点治理区。
二是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一方面兴建水保工程,共建拦河坝2800座、筑谷坊6600座,对遏制泥石流下山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抓住怀化地区是国家山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采取营造用材林,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多种办法加快水土流失区的植被覆盖。
三是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采取思想上引导、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技术上帮助、销售上疏通的措施,发动群众进山安营扎寨,开发利用治理后的荒山、闲水来种果养鱼,使昔日寸草不生的“烂山坑”变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聚宝盆”。仅1990~1993年,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利用营造水果林达2万多hm[2],果园间种粮草发展养猪80.4万头,养羊8万只,使群众致了富。
四是治理与管护相结合。为了解决治理后的工程管理养护,推行了“农民一户承包一条沟,带包一面山”,“种上一片林,饲养一拦畜,放养一口塘”的适合于山区特点的庭院经济模式。目前,水土流失区兴办小庄园8.4万户,水保工程全部落实了养护责任。
(三)完善机制,多方治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在充分用好上级拨付的水土保持经费外,建立以地方财政投入为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投入为主体,社会多方筹资为辅佐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地、县、乡财政在保证一定投入基数的同时,每个劳力保证有20个义务工和30个积累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并动员有关工厂、机关、团体对水土保持治理进行投入。据统计,全区近10年财政投入4380多万元,群众投积累工600万个。
二是实行多元化主体开发治理。对水土流失区域,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开发经营,并明确“谁治理开发,谁受益”的政策,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在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山区水土保持的政策措施。诸如,对农民自己投资投劳开发治理区,10年内不变提留,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凡在乡镇以下从事开发治理的专业技术干部工资向上浮动;对于破坏水土保持的人员除了经济处罚外,严重者要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有关部门到开发治理区兴办的实体和龙头项目,实行减免税的优惠政策等。这些政策调动了多方的积极性,加快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
三、加速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山区市场经济
尽管我区在水土保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了较为合适的路子,但仍然还存在着认识不高、执法不严、新的水土流失又在发生等问题。我们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为此,必须从思想、措施和行动上加大力度,为加快社会主义山区市场经济发展而把水土保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要进一步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
市场经济实质就是法制经济。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提高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意识。除了日常性的宣传外,要把每年6月作为“水土保持法宣传月”,采取印发资料、张贴布告、召开会议、广播电视等手段,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学水保法、用水保法的热潮。同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严格的首长负责制,实行任期水土保持治理的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搞好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治理质量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的特点,必须搞好水土保持服务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保证治理质量。一是要健全服务体系。地、县、乡都要有专门的水土保持机构,村、组要配备水土保持专干,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完整的服务网络;二是要完善服务内容。水保部门除了认真围绕“试验、示范、推广、管理、服务”十字方针开展工作外,要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确定规划、提供信息、严格执法等工作;三是服务手段要加强。政府在保证水土保持机构经费的前提下,要积极支持水保部门兴办实体,转变职能,走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增加其提供服务的实力。
(三)落实政策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一是要落实水土保持责任制。根据土地经营管理权属,不论国家、集体和个人,均须按照水土保持统一规划进行治理。对于有规划治理任务而不治者要收缴治理费;二是解决好投入问题。坚持个人、国家、集体和社会一齐上的原则,千方百计多投入,特别是劳动积累工,要用足用好,结合农田基本建设用工,做到每个劳力不少于20个;三是解决好群众烧柴问题。要大力推广“两省灶”和沼气池,缓解薪柴奇缺矛盾,保护植被;四是解决山区缺粮问题。在运用先进技术增加粮食总产,立足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国家要利用储备粮供给山区群众,杜绝乱开荒的行为发生,并搞好退耕还林,使水土保持标本兼治。
(四)搞好预防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抓好三点:第一要抓好法规建设。按照水土保持法规的具体要求,结合各县(市)的实际制订出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第二要抓好执法试点。水保部门要在水保方案审批、治理规划设计、违法追究等方面摸索经验,探出路子,推动面上工作;第三要搞好部门配合。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水保部门是难以办到的,要组织各部门形成合力,才能使水土保持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