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学回眸:1978-2008,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中国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672-7401(2008)10-0005-07
今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理性梳理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及主要贡献,有利于催生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学,主要指单数的职业教育学,亦指理论职业教育学。①主要脉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学发生的事实链,择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最有影响的著述而概论之。大致分为自己式微的译介外国教育学说,自我捍卫的模仿普通教育学说和自立作为的创生职业教育学说三个阶段。
一、自微之学:自己式微的译介外国教育学说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处于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转型的重要时期,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职业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学应运而生。面对贫瘠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普通教育学学科一样,中国学者有着明确的学科发展镜鉴意识,那就是先从发达国家学习优秀的理论与经验,然后完成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的目标。因此这一时期,不少学者认真研究和译介了国外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并且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各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纵观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学理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侧重于国外职业教育原理介绍。这一时期我国学者翻译的理论书籍主要有:有关国外职业教育原理的译著,如1985年海因茨·G·格拉斯著,陈用仪、陈国雄、刘漠云译的《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有关日本职业教育方面的译著,如1981年仓内史郎、宫地诚哉著,河北大学比较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的《职业教育》和1984年细谷俊夫著,肇永和、王立精译的《技术教育概论》。其中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组织翻译的《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处于理论前沿。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培训的计划和实施、培训中的青年人、法律基础、附录五大部分。该书内容基本涵盖了当代国际职业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即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初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后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本《职业教育概论》(高奇主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本《职业教育概论》与同时期的《技术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技术教育研究室编著)直接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概念之争,并一直延续至今。[1]正因为如此,这两部《概论》并列视为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的源头。
第二,偏重职业教育国别研究的译介。这一时期将别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沿革与现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宏观性、概括性介绍。其中比较关注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前苏联、印度的职业教育现状,如《七国职业技术教育》。鉴于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起点,故在关注国内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把目光投向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其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书主要选择性地介绍了国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我国学者还组织编撰了有关著作。如1988年,严雪怡主编的《中专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注重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国外实践性理论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系统研究并介绍了国外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理论,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理论。比如余祖光在“八五”期间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验”,金锵在“八五”期间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委级重点研究项目“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等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历史,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借鉴意义。此外,这一阶段还介绍了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理论,日本的“产教结合”教育理论等。这些翻译和编著对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体来说,该时期对国外经验介绍和比较研究的著作虽然很多,但还相对肤浅,比较研究的借鉴意义也很有限,基本上处于“旅行者学说”和“拿来主义”阶段。
二、自卫之学:自我捍卫的模仿普通教育学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借鉴翻译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自微之学后,又进入了自卫之学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有着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加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学者在模仿教育学相关学科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着本学科的捍卫,力图使职业教育学占有应有的学科地位。
自卫之学的标志是争取话语权,这个时期学界为争取话语权而竭尽全力,一时间涌现了具有标志性的一批理论专著,如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职业教育著作,即刘鉴农等1986年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我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职业教育著作,即纪芝信1995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原理性的著作,1998年由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即高奇教授担任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此外,王金波的《职业技术教育导论》等也有着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十分广泛,各种职业教育学著作版本讨论的内容不尽相同,有学者对其中出版的15本职业教育著作做过统计。其中内容涉及职业教育概念的11部,占73%;涉及职业教育发展史的9部,占60%;涉及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6部,占40%,涉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11部,占73%;涉及职业教育与人发展的8部,占53%;涉及职教体系和结构的13部,占87%;涉及培养目标的12部,占80%;涉及教师的11部,73%;涉及学生的7部,占47%;涉及课程(教学内容)的12部,占80%;涉及教学过程的9部,占60%。[2]从以上内容上看,模仿普通教育学的痕迹十分明显,甚至直接套用过来,贴上职业教育标签,遮蔽了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综观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自觉捍卫学科地位的理性自卫行动,尽管取得了明显的标志性成就,但其学科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是研究对象不够集中。对于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它属于认识论层面。认识论通过追问“我们是怎样认识事物的”来达到“事物是什么”的认识。即对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确定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研究对象,而在于作为一门学科怎样把握其研究对象。近年来,研究者一直为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努力。在方法论上,职业教育学学科从建立之初至今一直在参照普通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模糊了职业教育学学科与教育学学科边界,泛化了职业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影响了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广义“职业教育”和狭义“职业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名称的论争。
二是研究范式不够规范。独立的而富有特色的研究范式对于一门成熟学科而言是必要的。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只是将其与教育学完全类比,采用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个案法、实验法等。职业教育学这种“实证—实验”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取向缺乏对职业教育“应然”状况的思考,使职业教育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上,造成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单一研究范式对于职业教育研究对象把握的有限性日益明显。
三是学科体系不够合理。现实的职业教育学涉猎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职业学的内容,又包括教育学的内容;既包括学校职业教育的内容,又包括社会职业培训的内容;既包括课程论内容,又包括教学论内容,几乎囊括了“职业教育科学”系统所有分支学科业已触及的各种课题。这种长期以来对普通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研究成果的“复制”使职业教育学科很难构建起真正独立的具有专业个性而且充满无可替代意义的话语体系,对职业世界关注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充满了对普通教育学的模仿,影响了学科理论对职业教育现象的解释力,而职业教育学科群,即复数的职业教育学科也有如赫尔巴特所谓“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的危险。
四是学科理论不够实用。目前职业教育学中所介绍的理论,多局限于“是什么”、“为什么”和“应怎样”的描述状态,几乎所有理论都可列出许多条不定型的理解和要求,而在究竟“怎样去做”的问题上,尚缺乏足够程度的说明。如职业教育目的问题,多数著作只介绍职业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并没有将其化作便于落实的目标操作体系。
三、自为之学:自立作为的创生职业教育学说
21世纪后期,我国职业教育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纯的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和模仿国内相关学科来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不能真正地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说。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瓶颈,对职业教育学学科层次的提升和元理论的研究悄然兴起。职业教育学发展在走过“自微”、“自卫”之后,开始进入自立作为的创生职业教育学说时期。
自为之学的先声是2004年如云在《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第一期上撰文呼吁: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学。[3]随后,我国职业教育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纷纷把目光投向职业教育学的学说构建,诞生了不少理论成果。②处于启蒙的自为时期,开始出现有代表性和体现较高水平的著作,如表5所示:
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史上两件标志性的成果不得不提及,一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职业教育学”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职业教育学课程;另一个是李向东、卢双盈主编的《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和马建富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先后被评为“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综观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其研究内容空前的繁荣,对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5 21世纪初期我国代表性职业教育理论著作
书名 作者
时间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研究》 欧阳河 2006年
《职业教育学新论》 姜大源 2007年
《职业教育原理》徐国庆 2007年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拟出版) 黄尧 2008年
一是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探索。几年来,职业教育界形成了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力图回答什么是“真”的职业教育。归纳起来大致有十多种,最有代表性的为:“大众性”、“职业性”、“一般技能性”、“技术技能性”和“技艺授受”。我们认为其中欧阳河和刘晓的“技术技能性”和“技艺授受”比较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③
二是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探索。在一门学科创生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并不十分明确,而学科自身的发挥要求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把握。为此,职业教育学学者们一直在用心地捕捉其研究对象,归纳起来已经形成以下几种代表型的观点:第一种为“现象论”,认为客观的职业技术现象是它的研究对象;第二种为“关系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包括: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之间的外部关系,以及它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两部分;第三种为“问题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对象为所面临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第四种为“规律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要求与人对职业的需求而产生的对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需求规律。④
三是对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理论体系是指该学科的概念和连接这些概念的判断,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它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4]。我国学者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过程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第一种是逻辑起点论。已提出的逻辑起点有技能训练、工作关系、职业等;第二种是问题系统论。通过对基本问题的研究推演出非基本问题,从而构建整个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大厦;第三是范畴水平论。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从研究和确定职业教育学的范畴开始;第四是职业学科论。如姜大源提出的“职业—职业科学—职业教学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架构。[5]
四是对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目前,有关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但从有限的文献中仍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学者们试图构建出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独特研究范式。第一种是问题研究范式。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彻底突破传统教育学框架,不求体系上的完整,但求以职业教育实践问题为中心,力图在理论建构上有所突破,提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第二种是基本研究范式。它主要是指“职业教育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概念”和“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三个基本范式;第三种是工作过程研究范式。它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工作过程的逻辑,采用任务分析法、功能分析法进行研究;第四种是技术学范式。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要摆脱工具性,回归本体论,重新认识具有技术特性的现代人;第五种是要素范式。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研究应该包括对职业技术教育语言、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与职业技术教育方法等要素组成。⑤
尽管这一时期的我国职业教育学的自为的彰显能力还十分有限,但我们认为随着我国整个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学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将向成熟和完善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体现以下特征:
首先,具有中国的时代特征。时代性首先表现为发展的方向性。我国职业教育学发展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即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也就是说,运用该统筹发展理论指导职业教育在空间上统筹发展,与产业统筹发展,各要素协调发展。因而,我国职业教育学要充分关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重点”的思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中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即将出版的黄尧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的职业基本理论》归纳总结了我国特色的八种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时代性。
其次,具有中国的实践特征。职业教育学是一门职业教育实践的学问。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学科的生长点,不仅是学科生长的源泉,而且也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前途。因此,寻找有目的的强化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学的超前职能的途径,直接取决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实践相互关系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并处理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职业教育实践的关系,使职业教育学理论发展牢牢扎根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并且以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实践担负起解释、指导和预料的责任。当前,涌现出的对各类职业教育改革实验的研究,如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实践导向的课程实验、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等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
第三,具有中国的视阈特征。中国的视阈就是儒家视域即包容。职业教育涉及到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点,因而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将进一步呈现包容的姿态,即不断追求超越自我,又依据不断变化的事实灵活调整自我,给自己注入新的活力。从当下职业教育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包容。在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包容方面,我们吸收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理论等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了工学结合教育理论;在对其他理论学科的包容方面,我们吸收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劳动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形成了大职业教育理论。
我国近三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都应从本国实际出发,总结本国的经验,具有本国特征。本国特征即在遵守国际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对有独特文化意蕴的中国职业教育学传统,站在时代高度,予以重新阅释和建构,进而对中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活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总结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中国职业教育学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在躬行国际文化的同时追求中国特色。
收稿日期:2008-08-10
注释:
①周明星在2006年《教育研究》第9期发表的《学科论初探》中指出:职业教育学科是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构建。这里所谓“理论职业教育学科”有外延与内在之分,在外延上既指职业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的集合,即复数职业教育学,在内在上是指职业教育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即单数的职业教育学。复数职业教育学是单数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交叉分化的结果,单数职业教育学科是复数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和归宿。
②近几年来研究职业教育学的代表性的论述有:欧阳河2005年的《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徐国庆2006年的《职业教育原理元研究》;周明星2006年的《学科论初探》;张社学2006年的《谈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主性的提升》;马晨、刘永监2007年的《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几个问题的学理思考》;米靖2008年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姜大源2007年的《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辨析》;王川2007年《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及学科框架》;周明星、刘晓2008年的《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余婉娜2007年的《关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综述》等。
③近几年研究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论述如下:周明星.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3(1):13;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5;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2;彭干梓.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3(5):2;刘育峰.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3。
④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学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研究的代表性论述如下:刘鉴农、李澍卿、董操.职业技术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4;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9-20;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⑤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学学者对于研究范式研究的代表性论述如下:石伟平《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前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南海.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肖化移.职业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向[J].职教通讯,2005:(7);徐国庆.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J].职教论坛,2005,(10)下;马君.论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8(3):4;潘建华.论职业教育学的范式研究和学科理论体系生长[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