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发展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分析了世界及中国近20年来的人口发展,根据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的变化趋势,提出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图景及相应政策。
一 世界人口增长及持续发展
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发展时,从来不研究污染、环境、自然资源等问题。凯恩斯(John Maynad.Keyners 1883~1946)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时期研究的是失业、通货膨胀及其他影响货币循环的因素。在本世纪的上半叶,自然资源似乎是取之不竭的,环境污染也还微不足道,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曾进入到政府决策者的视野。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的人口转移理论只注意到经济对人口增长的影响;50~60年代,才有部分非政府机构研究了人口与总体发展计划问题。当时,战后人口特别迅速的增长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国际人口学会(IUSSP)于1954年召开了罗马会议;1965年又召开了贝尔格莱德会议,着重讨论了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讨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终于导致了政府的行动。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于1969年宣告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正逐步形成共识。1974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1984年的墨西哥会议和1994年的开罗会议则反映了这些认识的逐步深化。总的说来,人口增长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采取了节制生育的政策。
尽管如此,目前世界人口还在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世界人口在1950年还只有25亿,1994年年中即已达到56亿,短短的44年间增加了一倍多,许多人都在担心地球的支持能力。最悲观的学者认为,在比较高的生活水平下,地球最好只养活25亿人,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界限。如果总和生育率在半个世纪内能降到更替水平,世界人口就可以稳定到115亿。若目前的高生育率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人类就会面临着灾难性的人口膨胀,最终将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世界人口的可支持容量估计值差别很大,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在100亿到150亿之间。人口预测的结果说明,按照目前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推测,即使按乐观的估计,世界人口数在静止下来时也已在最大人口容量区域内,比人口达到静止前的最高人口数还要略高一些。长期以来,科学界对人口增长的认识有两派:一派认为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经济发展始终能赶上人口增长的需求;另一派则认为人口过快增长是一颗炸弹,终将炸毁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决策应当建立在对未来发展可靠的估计上,其结果可能是寻找一种现实的协调方案。
二 中国人口增长控制的成就和任务
中国比较早地警觉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50年代未就将节制生育列入农业发展纲要;60年代初,一些市、县就开始计划生育试点工作;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推行;80年代则将这项工作提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现在,全国绝大多数人无论自己是想多生或是少生,都已认识到计划生育对我们的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994年9月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经过讨论发表了会议报告,报告的序言中写道:“在过去20年,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努力,人类福利在许多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赤贫人口数量在许多国家有所增加。世界各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福利所依赖的许多基本资源在枯竭,环境退化在加剧,这些都是无法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口数量空前增长、贫困普遍而持续存在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造成的。”这一段文字表明国际社会最新的认识。中国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已看到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意义。在经济上实施开放改革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数量两方面的成功,中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从1985年的1.25亿降到目前的0.8亿;1993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6.4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9倍,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从7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年内生育率下降了约一半。从80年代起,1949~1969年二十年出生高潮时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旺盛年龄,到90年代中期,生育旺盛时期妇女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最高峰,形成了强大的生育潜力。如果60年代的高生育持续至今,那么,近年来每年将出生近5,000万人。但是,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有力的抑制作用,这一股强大的生育潜力并未形成新的生育高峰,出生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近20年,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中国大约少生了三亿人,比美国目前的总人口数还要多四千万。尽管如此,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数量,每年出生的人口数仍达二千万以上,是目前中国人口变化的一个突出的低生育率、高增长量特征。这一特征在今后数十年内仍将持续下去,造成了中国计划生育的长期性。看到中国经济、人口工作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要保持发展的势头仍非易事。50年代,中国从6亿人口增加到7亿人口经历了近十年;60年代到70年代初,每5年就增加1亿人口。全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是由于过去高出生的影响,人口基数很大,不到7年仍要增加1亿人。粗略地说,按现在的速度每隔16年就要增加一个美国的人口。这无疑仍然要在社会事业投资、劳动就业问题、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可以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压力仍将持续,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仍将是一项战略任务。
三 死亡率的变化
影响人口发展的三个动态变量,即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中,死亡率是比较稳定的变量,只在长期人口预测中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专家会议上,最乐观的专家曾预计,下世纪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130岁,如果这个预言果然实现,将对人口学的许多观念产生冲击。大多数专家没有那么乐观,但不少人认为下世纪人类的寿命延长到90岁至100岁是很现实的。这当然会对人口结构、家庭组成,以至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发生重大影响。就近期的人口数量变动而言,死亡率的变化规律相当稳定,容易预测。
表1列出了联合国在1984年进行世界人口预测时使用的死亡率参数。可以看到,在30年间,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约15岁,即每年增加0.5岁。亚洲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增加最快的地区,在这30年内增加了16.7岁。就连原来平均期望寿命较高,进一步增加速度最慢的北美,30年内平均寿命也增加了6.7岁,每年增加0.22岁。这种增长速率大大超过了按过去经验在50、60年代的估计。
80年代之前,死亡率的研究着重于如何获得正确的资料,80年代的研究重点则转移到如何深入地分析这些资料。总的说来,在各个社会中死亡率的数据都有漏报,在许多情况下,死亡率的漏报与出生率的漏报同时存在,特别是婴儿死亡率的漏报与出生率的漏报更是关系密切。表2给出了中国死亡率与出生率历年数据的统计值及估计值,可见近年来死亡率公布数据逐渐接近真实,可以作为预测未来死亡率变化的依据。
表1 联合国1994年人口预测参数地区
平均期望寿命(岁)
婴儿死亡率(‰)
1950
1980
1960
1980
~1955
~1985
~1965
~1985世界
49.9
64.6
117
81非洲
37.5
49.7
157
114亚洲
41.2
57.9
133
87南美
52.3
64.0
101
64北美
64.4
71.1
43
27欧洲
65.3
73.2
37
16前苏联
61.7
70.9
32
25大洋洲
61.0
67.6
35
39
四 中国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势头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当前生育率水平究竟降到了什么水平,这些数据是否可靠,低生育水平是否能够维持下去?这些都是应当回答的问题。
为了查清中国人口数字,各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使用了多种先进的统计方法,并特别注意了各种数据的一致性。经过许多国内外专家的检验,公开发表的人口数据已经过必要的校正,基本上是可靠的。这个问题需要有一篇专文来论述。我们的结论是,公布的数据可以作为分析和预测的基础。
表3列出了育龄妇女在1987年和1992年各年龄组的累计生育率。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2年每个年龄妇女的累计生育率均比1987年相同年龄妇女累计生育率下降。然而,更重要的结论在于将1987年的妇女累计生育率和5年后的累计生育率相比。表4将同一队列妇女的两个年份平均生育孩子数进行了比较,如1981年30岁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为1.90,5年以后,1992年35岁妇女累计生育率为2.10;也就是说,这一组妇女在5年内平均生育孩子数只增加0.20人。相应地可将1987年30岁到39岁妇女累计生育率各自与1992年35岁到44岁妇女对应相同队列的累计生育率相比,可以看出,1987年30岁以上的妇女在到1992年的5年内很少有人再生育。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目前30岁妇女的累计生育率很接近这些妇女的终身生育率。而现在20多岁的妇女,从小学起就生活在计划生育的环境下,受过更多的教育,生育水平比30多岁的妇女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使我们加强了中国人口将稳定在当前低生育水平的信心。这是一项重要的统计证据。
然而,进一步对表3的数据进行考察,其结果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1992年35岁以上的妇女累计生育率仍在2.1以上,最高达到3左右。这一结果说明了尽管在近年内对高胎次生育的控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5年内高年龄育龄人群中的生育数大大减少,但部分妇女多生的观念仍未有彻底变化。这部分高龄育龄妇女的观念可以继续传递给下一代,阻碍新的生育观的形成。这种文化观念纵向传递的效果,造成了计划生育的艰巨性。未来保持在更替水平或略低于更替水平的目标,决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在以后的人口预测方案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由表4可见,近年来30岁以上妇女生育率很低,将表中5年累计生育率相加除以5,可得从1987年到1992年的5年内妇女实际平均终身生育率约为1.79。
表2 中国人口动态参数
注:①统计值:摘自中国统计年鉴;②估计值:蒋正华根据年末总人口用最优化方法计算。*为抽样调查数据。
表3 育龄妇女累计生育率的比较妇女年龄
1987年累
1992年累
两年之差
计生育率
计生育率
30
1.90
1.83
0.07
31
1.99
1.89
0.10
32
2.12
1.86
0.26
33
2.23
1.97
0.26
34
2.39
2.03
0.36
35
2.53
2.10
0.43
36
2.66
2.13
0.53
37
2.81
2.23
0.58
38
2.94
2.35
0.59
39
3.08
2.45
0.63
40
3.22
2.59
0.63
41
3.39
2.70
0.69
42
3.48
2.84
0.64
43
3.63
2.96
0.67
44
3.34
3.10
0.24
表4 1987~1990年累计经历年龄生育率比较1987年 1987年累
1992年同批
1992年累
5年内累年龄
计生育率
妇女年龄
计生育率 计生育率15
0.00
20
0.13
0.1316
0.00
21
0.25
0.2517
0.01
22
0.45
0.4418
0.04
23
0.64
0.6019
0.10
24
0.88
0.7820
0.20
25
1.13
0.9321
0.37
26
1.32
0.9522
0.57
27
1.48
0.9123
0.80
28
1.57
0.7724
1.07
29
1.71
0.6425
1.25
30
1.83
0.5826
1.42
31
1.89
0.4727
1.51
32
1.86
0.3528
1.68
33
1.97
0.2929
1.78
34
2.03
0.2530
1.90
35
2.10
0.2031
1.99
36
2.13
0.1432
2.12
37
2.23
0.1133
2.23
38
2.35
0.1234
2.39
39
2.45
0.0635
2.53
40
2.59
0.0636
2.66
41
2.70
0.0437
2.81
42
2.84
0.0338
2.94
43
2.96
0.0239
3.08
44
3.10
0.02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近年来的生育率数据可能还有一些漏报,但肯定已经相当低,1993年总和生育率在1.9到2.0之间,不大可能更高。但是,每年出生规模仍相当大,人口惯性在未来的20多年内仍将发挥作用。“八五”期间的低出生率是否能稳定下来,要看今后工作的努力程度,放松生育率的控制仍然会使出生数大幅度增加。从许多地方群众的生育意愿看,放松努力很容易使总和生育率反弹到3左右。因此,稳定政策是当前最好的对策。
五 修订“九五”人口计划,制定2010年人口规划的依据和结果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口环境,并确定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所需要的投入,制定全国和分地区的近期和中期人口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中国的国情,人口规划应当体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要求,但又要符合各地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结果对国家、对家庭都发挥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做好计划,首先要搞准基年的数据。对近年统计数字的估计,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认识。这方面,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了抽样调查,1995年还要组织1%人口的抽样调查,待情况查清后,规划的基数就可以统一起来了。
“九五”的生育率将有怎样的变化,还应当考虑到以下因素:
(一)“八五”期间除了生育率确实下降,导致出生率下降外,还有一些暂时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晚婚晚育推迟了一胎出生,使一胎总和生育率低于1。许多群众希望尽快致富,推迟二胎生育,使二胎间隔拉大;80年代二胎生育比较集中,减少了近年能生育的人数,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二胎生育量大大下降。这些暂时性因素在“九五”前对降低生育率所起的作用都达到顶点,因而在“九五”期间要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弹”,生育率可能回升,估计至少使总和生育率回升0.02左右。
表5 中国人口增长控制方案
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
表6 中国人口增长可争取方案
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
(二)在不少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育龄妇女急于抓紧机会发家致富,推迟了生育。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许多省都有大量这样的例子。这些人在“八五”期间原来可能生育的孩子就会移到“九五”期间。当然,有些人在“九五”期间也可能还不生育,但是在计划中应当保留这一份额,这部分人数许多省都高达数十万,随时都可以生育。
(三)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对这部分人的生育情况还了解得不多。此外,由于下岗、城市建设中的迁居等现象,造成大量需要避孕的夫妻难以得到及时服务。对这些新出现的情况,还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经验,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效率。
“九五”人口计划和2010年人口规划的制定工作中,还应当考虑三个因素,即许多专家研究提出的中国最大人口容量、最优人口(或适度人口)和控制人口增长的能力。根据一个地区的资源、技术水平等条件,可以算出该地区可以支撑持续发展的最大人口数量。从长远来看,这不是一个确定的量,科技发展可以使资源增加也可使有限资源能养育的人口数增加,但是总存在这样一个数量。超过这个人口数量,就使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综合考察委员会和许多其他专家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都认为根据目前的条件,中国资源所能支持的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6亿,有的认为15亿。还有一些著名专家从经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7亿到10亿人,从我们现在人口增长控制的能力看,在几十年内人口要降到7亿到10亿是不可能的,而尽最大努力使之不超过16亿却还是可以做到的。从对经济增长有利看,总人口少一些好,但也要看劳动力资源是否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群众是否能接受,由于年龄结构所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等。也许在未来技术有意想不到的高速发展使最大人口容量提高,那将使我们的人口增长控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经过这样的综合分析和几种不同方案的比较,我们认为2000年末包括香港、澳门在内,人口控制在13亿,2010年不超过14亿是比较适当的目标,即表5所列的数据。这样做,在中国人口达到最高峰时不超过16亿。更长远的目标不是规划的内容,而只是一种预测和分析方案,更长远的实际工作目标,可以让后人根据当时的条件去研究。
由于生育行为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可能有较快的转变。表6列出了另一种可能的方案。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有利的情况下,2000年末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人口也可能控制在12.83亿,加上香港、澳门、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2.9亿左右,再考虑今后生育率大致稳定在更替水平,则2010年人口仍在14亿以内,而最高峰时全国人口在16亿以下。
上述目标并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这意味着中国的生育率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低一半以上。但是,有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广大干部的坚持努力,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成就不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对国际社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宝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