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识愈来愈深刻。《“九五”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的两个转变之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今后我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指出了方向,本文拟从财政角度,就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做一下探讨。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通货膨胀
在一国经济增长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起主要作用。一是劳动投入,二是资本投入,三是技术投入。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那么,此种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反之,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单位要素的生产效率来推动的经济增长便属集约型增长。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主要靠要素的高投入来推动。在要素投入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对投资规模的扩张有着强烈的欲望,加上各类投资主体普遍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使得投资规模在经济增长时期急剧膨胀,引发并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以九十年代为例,1992年全社会总投资达7000亿元,到1993年总投资规模超过了10000 亿元,大大超过8000亿元的计划指标,到1994年,总投资达到15926亿元, 比1991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42.6%, 大大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995年,为了控制物价过高,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收缩银根,严格控制投资项目和规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规模仍远远大于预定目标。由于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新开工项目多,在建规模摊子铺得大,同时,由于实行粗放式经营,到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支付使用率只有47.3%,比上年下降18.3%, 1994 年和1995年仍无多大回升,资金回收率更低,这就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货币扩张的产量水平效应的下降,从而加大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造成投资品价格率先大幅度上升,致使制造业和服务业成本相继上升,而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很难将其全部或大部分消化,因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必然在三年内大部分转移到消费价格上,另外相当一部分的投资可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们的货币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总供给和总需求差距的拉大,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之前,需求膨胀随着经济“过热”和经济秩序的混乱,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并且,过度的投资需求造成的需求拉动将加速成本推动因素向消费品价格的转移过程,并扩大这一转移的影响程度。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极不合理,在1993年,投资规模扩张中,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支付使用率大幅度降低,为近10年来最低另一方面,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部门的投资比重较大幅度下降,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年份,这种低效和失衡的投资结构,使投资高速增长不能较快转化为有效的生产能力,反而加剧了“瓶颈制约”,这就势必推动总需求和通货膨胀;还有许多加工工业产品质量下降,劳动成本增高,科技含量小,产品滞销积压严重,这部分无效增长进一步扩大了需求膨胀,而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增长滞后,加上流通秩序的混乱,更增长了物价上涨。另外,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长期效益低下,实行粗放式经营,至于形成了大量亏损,其历年来的各项用资的80%—90%来源于银行贷款,迄今国有企业挂在银行上的欠帐约达450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大多属于无法追回的“呆帐”,因为企业与银行都是国家的,公对公,致使贷款规模越来越大。
总之,在我国历年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靠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推动,其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并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我国《“九五”规划和远景目标》中提出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单位劳动消耗,在一定投资额下获取更大经济收益,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能够维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实现社会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在我国,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除了银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诸多措施外,改变现行财政支出结构不矢为一种有效途径。
二、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方式
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正确有效的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适当的税收政策及其它政策作用下可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更易于从宏观上调控国民经济。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倾斜明显存在不足:
第一,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过低,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使生产经营单位背上了日益沉重的社会包袱,不仅分散了大量的精力,而且造成了内部积累与资金的耗散,严重影响了企业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方面的潜力,在微观与宏观上都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经费持续大幅度增长。1978年—1993年期间,我国财政总支出增长了3.8倍, 但同期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却增长了10倍,而同期投入到教育上的财政支出在总支出中仅占很小一部分,这种对经济建设、教育科技等支出的“挤出”效应,造成科研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等诸多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矛盾。
第三,由于我国财政收入近年连续下降,其在交通、运输、通讯、供水、供电、教育、医疗、保健等对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使“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而这些方面却正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基础的保障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因为科技投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我国以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主要依靠国家财政。那么,我国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在根本上要求我国的财政政策应向加大教育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倾斜,面对财政困难的现实,切实做好转变工作。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基本政策取向,应重点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支出、价格补贴和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形成以强化财政基础性投资——教育经费——科研开发支持为重点,社会保障支出紧随其后的“四足鼎立”的结构格局。
在进行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严格财政支出在企业中的应用,其主要用途应放在职工的社会保障方面,既不能把富余人员一下子全包过来,也不能一下子把其全部推给企业,而需加强职工培训,注重职工素质的再提高,同时与企业达成一种契约关系,以免企业滋生完全靠国家的思想。力争保持财政科研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增长格局,使前者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后者的年均增长水平。
目前,我们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提出是在我国通货膨胀率很高的条件下实行的,为确保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抑制通货膨胀,确定正确财政政策,运用政策手段,控制货币流量,压缩总需求,调整经济结构。
三、 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国家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向银行透支来刺激经济时,就易引发通货膨胀。而在通货膨胀持续时间较长,并且膨胀率很高时,财政政策的赤字化就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我国,政府主观上并不愿采取赤字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状况严峻,财政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加上征收管理不善,税收流失严重,支出中仍存在着大量的浪费,造成了连年的财政赤字,使之成为导致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改变或减少财政政策原因而引发的通货膨胀,我国应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政策手段来实现的,主要包括税收、公债、财政投资等等。国家运用税负的轻重,强化税收的征管工作来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国债的发行来筹资财政资金,实现资金的再分配以减少财政赤字的压力,从而减少流通中的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我国《“九五”规划和远景目标》中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在是大势所趋,同时,这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做为国家,在努力扩大财政收入渠道的同时,着重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基础性投资和科教投资力度着实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后盾。
收稿日期:199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