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博物馆建筑;选址;文脉研究;展厅空间组织方式;藏品保存场所
1.选址及定位
城市中的新建博物馆建筑,通常作为地标性文化建筑而立项。就近些年各大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博物馆往往与图书馆、文化中心、档案馆、规划展览馆等公共建筑作为一个文化群组(文化建筑综合体)出现。随着城市发展与更新,大型城市公共建筑成为了新区建设的地标,大多选址在城市新区规划的中心,用来带动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这使文化建筑综合体不论在规划层面还是城市设计角度,都扮演着区域城市重要公共空间节点的职责。因此它的选址和定位有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文化建筑综合体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群,与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交通、绿化、公共设施等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城市设计之初便会将此类项目作为区域城市设计的核心,以此来增加城市设计的“可读性”与“可见性”。它具有明确的先导性,往往有着为城市设计画龙点睛的意义,这也决定了它的选址工作大多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有部署,在城市设计或者分区规划阶段就基本划定了地块范围。二、从建筑本身的定位来看,城市文化综合体通过使用的开放性,为市民提供积极开放的城市空间。对于当代博物馆而言,它的功能已不再是简单的陈列展览,而是和其他文化建筑一起承担着教育、宣传、娱乐、集会、展览、科普、城市客厅等具体城市职能。这些职能使它天生就与国内的其他商业建筑不同,也与国外的商业文化综合体不同。它对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场地周边的配套设置、城市公共空间及景观轴线控制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文化建筑综合体的立项与建设目前更多的取决于政府决策,往往需要管理部门对多馆统一协调并决定是否一次性建设。如果作为文化群组而存在,建筑间相对独立,则会有分期建设的可能性,需要在项目前期对市政条件的输入情况、规划条件中多个场馆的指标计算方式、设备用房的设置与共用需求、多场馆共用地下车库的可能性、多场馆共用设备用房的产权归属等具体问题与规划单位和业主方进行及时沟通。
2.文脉与形式
文脉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深刻的理解在特有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条件下,城市所具备的地域文化特征、建筑材料技术与传统形式语言。博物馆是代表城市发展和地区历史文明的重要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与精神代表。作为文化的窗口与城市的形象,这类项目往往由发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立项,并对其形式美拥有重要的决策权。因此在形式设计上,与其他建筑设计相比博物馆有着更具体的需求,通常需要能直接表达地域特色、具有宏大的叙事体量且能直接表达城市新时期发展。在这种前提下,对当地文脉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归纳传统建筑语言、提炼地域建筑形式、表达地域山水特征可以对博物馆的形式设计带来丰富的素材和基础。而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除了具备以上特征之外,还应在建筑的体量上力求大气、开放、标志性、雕塑感等形式美。将以上两点充分理解并融合,是当代博物馆设计中形式设计的典型手法。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天津博物馆等新建博物馆项目,都是这种设计手法的代表。
3.功能与流线
3.1功能分区
综合类博物馆的功能构成包括收藏展示、保护研究、教育交流等。这些功能具体到设计的层面,就是将建筑在平面和剖面上按照功能构成进行功能分区。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分区包含了公众区域、业务区域与行政区域三大部分的内容。各个区域包含的具体内容详见图1。分区中的各类用房应相对集中,自成系统。分区之间应既相对独立又能紧密联系。
图1 综合类博物馆功能分区图(笔者自绘 绘制依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3.2流线组织
博物馆的流线设计,是博物馆空间设计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各个分区之间的流线和各自流线的组织,流线包括公众参观流线、业务流线和行政办公流线。二、公共区域的公众参观流线设计,它与展厅空间的组织方式、室内空间布局息息相关。
1)分区流线组织
从技术层面来说,在地块中进行总平面布局,组织出入口是功能布局与流线设计的起点。《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4.1.3条对藏品、观众、员工的出入口分开设置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并提出公共区域与行政区域、业务区域之间的通道应该可以关闭以方便管理。因此,从建筑的总平面布局阶段,就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藏品出入口、观众出入口、员工出入口进行分别设置。公共区域的观众出入口设置,应根据场地条件,结合入口广场,放置在市民方便可达的主要形象空间中。业务区域的藏品出入口应相对独立、私密,且应设置卸货场地,行政区域及业务区域的业务研究用房区可以为工作人员统一设置员工出入口,这两类出入口在总平面布置时应考虑放置在建筑的侧立面或者背立面。结合平面和剖面设计,对水平流线与垂直流线共同组织,防止流线间的交叉是流线设计的基础。尤其是藏品库区与技术研究用房之间、藏品库区与展厅之间、展厅与行政办公区之间的流线、临时展厅的独立开展流线都是流线设计的重点。在与使用方交流的过程中,也是被关心与提及最多的问题。
2)展厅的流线组织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说,公众参观流线的组织决定了展厅空间的组织方式,也决定了博物馆室内空间的效果。按照流线组织方式,展厅的空间组织方式可分为大厅式、串联式、放射式、混合式,详见图2。大厅式展厅建筑空间大而单一,是比较直接的展厅设置方式,展示空间面积大、布局灵活多变、对展品的适应性强。但就内部空间营造而言,缺少空间层次和丰富性。串联式展厅是以线性的叙事方式构成的展览空间,参观者从第一个展厅顺着流线参观可直接达到最后一个展厅,参观过程一气呵成、内容获取的连续性高。此类展厅的空间序列可以是直线、折线形的,也可以是方形、圆形环绕式的。环绕式展厅的中心可以设计为内院、设备用房、交通核等,空间层次相对丰富。放射式展厅是以中央大厅作为空间的组织中心,中央大厅可以形成通高的中庭空间,丰富空间的水平层次和垂直层次,增加空间仪式感和趣味性。混合式空间是将放射式空间与串联式空间相结合,与前者相比,这种空间的组织方式虽然不变,但是在流线设计上增加了一道层次,因此展厅的流线组织更加灵活,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体验到的空间变化也更加丰富。在博物馆设计时,通过结合公众参观流线灵活选用展厅的组织方式,可以使室内空间有效地体现建筑的设计理念。
图2 综合类博物馆展厅组织方式(笔者自绘 绘制依据《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
4.展陈与储藏
4.1展陈设计
博物馆公共区域中陈列展览区的展厅布置,除了在空间组织上可以按照上文所述的方式选择类型,设计上还需充分结合博物馆提出的展陈大纲。展陈大纲中的展陈内容对博物馆展厅的设置有重要的意义。展品类型不同,其性质、特色、数量及对展示的要求均有不同,这些不但决定了博物馆展厅的数量、大小、展示内容,还决定了展厅之间的布局以及高大文物展厅所需净高等其他特殊条件。对于博物馆设计而言,展陈设计先行或者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是比较理想的设计状态,但是对于大部分博物馆项目而言,展陈设计都被放在比较靠后的阶段,往往由博物馆方单独委托给其他展陈设计单位。建筑设计只能按照现有的任务书对展陈所需的土建条件、机电条件进行预留。结构荷载取值、建筑层高设计等都在展陈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保守设计,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工程的浪费。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提醒业主尽早确定展陈设计大纲或对我方提出的展陈设计建议进行确认。
4.2藏品保存场所
藏品保存场所,包含了展厅与库房两部分内容。藏品库区分为库前区与库房区,建筑面积要求在总建筑面积的10%~25%。在规模设置时还应考虑库存增长的情况,满足增长预期要求或者预留扩建场地。对于大多新建的综合类博物馆而言,藏品库区的位置一般选择水平贴临式或垂直贴临式。这种方式在分区流线的组织上和安防管理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藏品库区的设计要求在《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2015中均有体现,需要特别强调规范第4.1.5条对博物馆建筑藏品保存场所的防水排水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考虑到水对藏品的巨大危害,要求设计中需进行防水、排水措施,有积水隐患的房间不应布置在藏品保存场所的上层或贴临位置。建筑设计时除了按照规范要求布置房间功能外,还需充分考虑展厅是否用水消防。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气体灭火等其他消防形式是可行的。而对于大型、特大型博物馆、展厅空间比较高大的博物馆来说,用水消防的情况在所难免。那么房间布置时,上层展厅对于下层展厅或者库房仍然会存在消防喷水操作时地面大量汇水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工艺设计和土建两方面同时考虑。工艺设计应在展具设计中考虑防止展品遭受漏水、渗水等措施。土建方面需要在分别做好防排水措施,防水方面应该在楼面防水层中选用防水混凝土等永久性防水材料或者直接将楼板用的混凝土选为防水混凝土。也可考虑将展厅与库房的地面完成面标高适当抬高,减少积水的可能。排水方面,则可以在展厅和库房外圈加设排水沟或者地漏等排水措施。
5.结语
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建筑,它是城市的地标,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建立文化自信的窗口。博物馆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化建筑,是储藏、研究、展示、宣传历史文物的空间容器。因此在博物馆设计中,综合处理选址定位、文脉研究、形象设计、功能需求、技术措施等各项问题,满足建筑城市职能、解决业主实际所需,是需要一直思考和论证的问题。相信在不断的思辨中,将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博物馆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201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4分册 科教·文化·宗教·博览·观演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 王丽阳,任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6
标签:博物馆论文; 展厅论文; 建筑论文; 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藏品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