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肠易激综合征94例

辨证论治肠易激综合征94例

一、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4例(论文文献综述)

覃雁[1](2021)在《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对患者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黄贵华教授诊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06月黄贵华教授门诊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门诊具体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并对符合标准患者117名患者193诊次的病例资料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通过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上传病历资料,从用药频次、药物归类、药量、四气、五味、归经、药物配伍等角度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根据黄贵华教授的经验传授,初步总结黄贵华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结果:在所选取的193个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处方中,总使用中药114味,使用频数为1980次,其中超过10次的高频中药有33味,使用频数前10位中药依次是:白术(138次)、炙甘草(128次)、砂仁(128次)、豆蔻(117次)、茯苓(112次)、淫羊藿(97次)、麦芽(85次)、小茴香(73次)、姜半夏(71次)、炮姜(62次),其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在纳入的19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处方中,药物种类以补虚药、化湿药、温里药、消食药为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共29味中药,频次达604次,所占比例为30.50%,这四类药物是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药物类别。统计所得药物的四气中以温(62.8%)、平(18.6%)、热(10.6%)药性为主,温、平、热性药物是占绝大多数;五味中以辛味中药使用最多,甘味、苦味依次为第2、3位;药物归经以为脾经、胃经、肾经为主。经聚类分析(k-means算法与回归模型相结合)共得出5类常用药物组合:第一类:白术,炙甘草,淫羊藿,桂枝,生姜,砂仁。第二类:陈皮,姜半夏,豆蔻,广藿香,苍术,砂仁。第三类:炮姜,补骨脂,炙甘草,砂仁,茯苓,淫羊藿。第四类:白术,炙甘草,干姜,豆蔻,补骨脂,人参。第五类:茯苓,白术,党参,姜半夏,砂仁,豆蔻。结论:1.用药上,针对病机,黄贵华教授在治疗IBS-D遣方用药精简,临证选药以温平为主,药性总体偏重于阳,补泻兼施而偏重补;在此基础上,酌加化湿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物增加疗效;选择药物的药性多和缓,性味多为辛、甘、苦,主要归脾、胃、肾经。2.黄贵华教授认为IBS-D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肾阳虚和寒湿、湿热蕴结,以寒湿、湿热蕴结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随证辅以健脾益气、化湿和胃、温里散寒之法。临证处方多以“桂枝法”、“藿香法”、“淫羊藿法”、“理中法”、“四君法”等方为基础方,并根据病情酌情加减,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张新东[2](2020)在《安中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症状积分前后改变以评价安中止泻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本病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将符合脾虚湿盛型IBS-D诊断标准的患者共9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共完成88例,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经过统计学相关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安中止泻汤作为治疗方案,用法:200ml水冲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餐后1小时服用,对照组给予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药物作为治疗方案,用法:奥替溴铵片,口服,每次1片,一日2次,餐后1小时服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口服,每次3粒,一日2次,餐后1小时服用,疗程为4周;治疗后通过观察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前后改变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并随访8周,统计比较两组的复发率,以期评估药物远期疗效。结果:1.入组前比较: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经过SPSS20.0软件统计检验,结果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比较:通过临床4周的治疗,安中止泻汤治疗组45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43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9.78%,经过统计检验比较,结果P<0.01,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3.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经过统计学秩和检验比较,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过统计学秩和检验比较,结果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安中止泻汤在改善症状效果方面较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P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药物对脾虚湿盛型IBS-D均有显着疗效。4.治疗后单项症状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在“大便次数”、腹胀腹痛”、“纳呆”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加重因素”、“神疲倦怠”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O.01)。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随访,安中止泻汤治疗组随访患者41例中有5位复发,复发率为12.20%;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随访患者30例中有11位复发,复发率为36.67%,经过统计学卡方检验,结果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安中止泻汤远期疗效优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6.安全性指标观察:本临床研究期间,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在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果,说明安中止泻汤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安中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安全性,远期疗效可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董朝强[3](2020)在《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人参健脾片(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观察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验证温脾贴与人参健脾片合用的疗效,并评估温脾贴的安全性,为温脾贴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GCP原则为指导,对纳入的IBS-D脾胃虚弱证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按入组顺序纳入为温脾贴组(治疗组)、人参健脾片组(对照组)、温脾贴合人参健脾片组(联合组)。分别以治疗前,治疗后2周为疗效评价点,比较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见评分细则表)、IBS-SSS评分,客观评价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采用IBM 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温脾贴组(治疗组)30人,人参健脾片组(对照组)30人,联合组30人,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工作性质、IBS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如下:(2)一般资料: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在性别上,男性46例(51.11%),女性44例(48.89%),男女性别比为1.05:1;在年龄上,本次纳入患者平均年龄在49.08±10.44岁;在职业差异上,IBS-D患者群体中从事脑力劳动者44例,体力劳动者46例;在病程上:IBS-D患者的病程从6月到30年不等,所纳入病例平均病程50.62±65.32月。(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神疲懒言、肠鸣评分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脾贴组、对照组、联合组均能改善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神疲懒言、肠鸣症状;但温脾贴不能改善食欲及乏力症状(P>0.05),人参健脾片组改善乏力症状效果不佳(P>0.05)。(4)治疗前后对比,三组证候总积分、IBS-SSS评分均有下降(P<0.05),提示人参健脾片组、温脾贴组、联合组均能改善病情。(5)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联合组总有效率90.0%;从整体分析,痊愈6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为80.00%。经检验,联合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好(P<0.05);联合组与温脾贴组、温脾贴与人参健脾片组疗效齐同(P>0.05)。(6)研究中暂未发现明确与本试验相关的不良事件。研究结论:温脾贴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症状,两法联合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增效作用优于人参健脾片或温脾贴单用的独效作用,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乔冬云[4](2019)在《胃食管反流病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下消化道疾病。流行病学显示,人群中GERD与IBS重叠的发生率很高,GERD患者经常有IBS样腹泻和便秘交替症状,而很多IBS的肠外表现是典型的GERD症状,二者经常伴随发病,关系密切。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共同的危险因素、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中医对GERD重叠IBS的研究较少,多处于病因病机层次且以两种疾病的独立研究多见。对于其后的研究,包括证候及治疗都缺少深入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分析GERD重叠IBS的中医证候特点,归纳各证型所占比率,同时探索GERD重叠IBS与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婚姻、BMI、情绪心理状态、精神心理压力、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依据,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和费用的消耗。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94例GERD重叠IBS患者,40例单纯IBS患者,44例单纯GERD患者。分别采集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水平、职业、情志、饮食、睡眠、二便等一般情况及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以及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结果:1.GERD重叠IBS分别与IBS组和GERD组比较,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婚姻、饮食习惯、睡眠情况、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心理大小无明显差异,且以上因素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2.GERD重叠IBS组与IBS组比较,BMI是重叠症发生的危险因素,BMI越大,越容易发生GERD重叠IBS。GERD重叠IBS组与GERD组比较,BMI不是重叠症的相关因素。IBS患者的BMI越高,越容易患GERD,肥胖的IBS患者应控制体重,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防止GERD的发生。3.分别与IBS组和GERD组比较,GERD重叠IBS患者的焦虑、抑郁更严重,但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重叠组分别与IBS组和GERD组比较,紧张情绪有差异,但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重叠组分别与IBS组与GERD组比较,急躁易怒情绪无差异,且与重叠症的发生无相关性。4.重叠组与单纯IBS组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5.总计94例GERD重叠IBS患者,其中IBS-D患者62例,占65.96%,所占比例最高;IBS-C患者7例,占7.45%;IBS-M患者7例,占7.45;IBS-U患者18例,占19.15%。6.总计94例GERD重叠IBS患者,肝郁脾虚证69例,占73.40%,在所有证型中比例最高。肝郁气滞证12例,占12.77%;脾胃湿热证5例,占5.32%;寒热错杂证、脾虚湿盛证各4例,分别占4.26%。

刘薇[5](2019)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IBS有4种亚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是其中一种,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常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往往是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中医穴位埋线法治疗IBS-C特色明显。本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研究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临床部分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公式法计算样本含量,随机将9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用穴位有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肝俞和大肠俞,每两周埋线1次,共2次;对照组采用聚卡波菲钙片口服治疗,疗程四周。结果:9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病情轻重及中医证候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齐同性好,具有可比性。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意义,表明治疗组(穴位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聚卡波非钙组)。②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其积分较前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兼症腹胀、口干舌燥、心慌乏力、失眠多梦、胸胁胀满、暖气叹息、汗出气短、饮食不振、烦躁易怒等9个症状积分较前均有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均有明显改善④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⑤治疗前后两组兼症情况,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兼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改善优于对照组,其它兼症两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①穴位埋线组和聚卡波菲钙组治疗IBS-C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部分兼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②穴位埋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疗效明确,可进一步推广。实验部分:目的:通过建立IBS-C动物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效果及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血清和肠组中5-HT和CRF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BS-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冰水灌胃法同时加上夹尾刺激法和束缚固定法,制造实验大鼠IBS-C脾虚气滞肝郁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和粪便情况,以及墨汁传输试验和直肠扩张试验等,证实便秘模型复制成功。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法,对照组运用莫沙必利治疗。结果:①24小时排便粒数,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②24小时粪便湿重,穴位埋线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③24小时粪便干重,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④墨汁传输试验推进率,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⑤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5-HT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中5-HT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5-HT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5-HT值小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⑥穴位埋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CRF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CRF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RF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法对IBS-C动物模型治疗有效,优于莫沙必利对照组,5-HT和CRF可能为IBS-C的发病因素,两种治疗法对其均有影响,也间接说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作用机理。

卿龙丽[6](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黄妍榛[7](2019)在《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Meta分析及组方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这一研究手段,评价针刺疗法干预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人群的疗效等指标,同时针对临床所研究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缺陷,给出一定的建议;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等手段,研究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规律。方法:制定相关的文献检索公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gfang)、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日期从数据库建库开始截止至2019年1月。中文检索式为:((针刺)OR(电针)OR(浮针)OR(针灸)OR(针))AND((肠易激综合征)OR(胃肠神经官能症)OR(黏液性结肠炎)OR(过敏性结肠炎))AND((临床随机)OR(对照));英文检索式为(以 Pubmed 为例):(animals[MeSH Terms])NOT((humans[MeSH Terms])AND animals[MeSH Terms])AND(Pharmacopuncture[Title/Abstract])OR Acupuncture Treatment[Title/Abstract])OR Acupuncture Treatments[Title/Abstract])OR Treatment,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Therapy,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Pharmacoacupuncture Treatment[Title/Abstract])OR Treatment,Pharmaco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Pharmacoacupuncture Therapy[Title/Abstract])OR Therapy,Pharmaco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Acupotomy[Title/Abstract])OR Acupotomies[Title/Abstract])AN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Title/Abstract])OR Syndrome,Irritable Bowel[Title/Abstract])OR Syndromes,Irritable Bowel[Title/Abstract])OR Colon,Irritable[Title/Abstract])OR Irritable Colon[Title/Abstract])OR Colitis,Mucous[Title/Abstract])OR Colitides,Mucous[Title/Abstract])OR Mucous Colitides[Title/Abstract])OR Mucous Colitis[Title/Abstract])。由课题成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提取,统一制定数据资料提取表提取以下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篇名、试验组及对照组例数、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的类型、疗程、病程、年龄、针刺试验组的流派、针刺组操作手法的特点;②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之文献质量评价表,包括作者、发表日期(年份)、随机分配的方法、分配隐藏、盲法、是否存在不完整数据的情况;③Jadad评分具体条目及评分。对被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1)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2)异质性检验:采用x2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时(P≥0.10,12 ≤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当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情况(P<0.10,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3)稳定性分析:采用Z检验比较试验观察组和试验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差异,当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用森林图进行描述。关于文献取穴规律的研究。研究方法为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gfang)、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按本研究中提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行预处理,建立肠易激综合征取穴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17.0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出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取穴规律。结果:本次文献检索中,CNKI检索结果共313篇,CBM检索结果共104篇,万方数据库共检索结果230篇,维普数据库检索共20篇,英文数据库中Pubmed数据库检索结果共3篇,Embase共3篇,Cochrance Library共检索结果80篇,共753篇。阅读标题及摘要后删除370篇,剔除重复文献278篇,阅读文献全文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有20篇,最后符合标准纳入的文献共85篇。本次所纳入文献共85篇,其中提及详细具体随机分配方案的产生的有41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做到了随机分配的原则,44篇文献仅提及随机但未说明具体的随机方法,这44篇文献中并没说明具体的分配手段,无法判断是否做到随机分配,而在隐蔽分组方面:84篇文献均不清楚是否实施了隐藏分组,1篇文献为高风险文献,根据阅读文献可明确其未做到分组隐藏;85篇所纳入的研究文献均未提及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该项评价均为不清楚;85篇文章并未提及对结果评价实施盲法;83篇无不完整结果数据,2篇文献存在不完整的结果数据;选择性的结果报告及其他偏倚:85篇均未发现存在其他类型偏倚情况。在JADAD评分方面,其中仅有2篇文献得到为5分,13篇得分为4分,26篇得分为3分,36篇得分为2分,8篇得分为1分。根据JADAD评分的标准,本次纳入研究的85篇文献中,仅有15篇为高质量文献,JADAD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而余下的70篇文献均低于4分,整体而言,本次纳入文献的质量一般。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在有效率、复发率、临床症状评分、SF-36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此外,SF-36中的失眠健忘评分、血管活性肠肽、五羟色胺、SDS等指标的评价上,暂时无证据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并且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的统计分析技术。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大3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将24个腧穴分为3大类,其中一类为“三阴交—上巨虚—太冲”,第二类为“天枢—足三里”,第三类共分为4小类,分别为“百会—印堂”、“脾俞—肝俞—公孙—行间—曲池—支沟—大横—肾俞—阴陵泉—下胺—合谷—下巨虚—气海—内关—关元”,大肠俞及中脘各成一类。结论:1.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相关RCT研究85项,患者7059例。通过采用Meta分析方法统计表明,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整体有效性优于对照组(P<0.00001);在复发率方面,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组与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102/296(34.46%)及140/282(49.65%),复发率上对照组高于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说明经过针刺疗法为主的治疗干预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复发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间腹痛临床症状评分、腹痛缓解有效率、肠鸣临床症状评分、大便干结临床症状评分、大便性状临床症状评分、腹泻临床症状评分、腹胀临床症状评分、腹胀缓解有效率、黏液便临床症状评分、排便次数临床症状评分、抑郁烦躁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症状总评分方面,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SF-36方面的各项评分中,两组间的精神健康评分、倦怠乏力评分、躯体疼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食欲不振评分、总体健康评分,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后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一些客观指标的评价上,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CGRP、NPY、SAS等指标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此外,SF-36中的失眠健忘评分、血管活性肠肽、五羟色胺、SDS等指标的评价上,暂时无证据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根据相关的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针刺疗法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使用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为主,穴位组主要为“三阴交一上巨虚—太冲”、“天枢—足三里”等穴位组合为主。

谭杰[8](2018)在《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证候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拟采用流行病学结合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初步归纳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临床上进一步指导肠易激综合征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按照统一的测评标准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焦虑或抑郁状态,评分并记录。最后将收集的临床信息填入《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运用皮尔逊卡方检验、Bonferroni校正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1.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职业、病程有关。青年(≤30岁)患者与老年患者均以肝郁脾虚型及脾虚湿阻型最多见,而中年(30~60岁)患者则以脾虚湿阻型最多见,其次为肝郁脾虚型,最少见为脾肾阳虚型及肠道燥热型。男性患者主要集中在脾虚湿阻型,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与肠道燥热型最少;女性患者以脾虚湿阻最多,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最少。脾虚湿阻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主要以女性患者为主,脾肾阳虚型、脾胃湿热型与肠道燥热型则以男性患者为主。2.肠易激综合征的焦虑、抑郁状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程、发病亚型有关,与居住地无关。青年(≤30)与中年(30~60)对焦虑、抑郁影响明显。以中年(30~60)患者伴焦虑、抑郁最多,青年(≤30)患者次之,老年(>60)患者最少。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伴焦虑、抑郁状态。职员与老师对IBS伴焦虑、抑郁状态影响更密切。职业更容易伴发焦虑、抑郁状态。退休与待业者在伴与不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人数分布差异中几乎无影响。病程>10年的患者更容易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病程>10年的患者伴有、焦虑状态例数最多,其次为为6~10年,病程<1年的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最少。3.IBS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证候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病程、发病亚型有关。青年(≤30岁)与中年(30~60岁)对证候分布有显着的影响。中年(30~60岁)患者主要分布在脾虚湿阻型,其次为肝郁脾虚型;青年(≤30岁)患者与中年(30~60岁)患者一样,主要分布在脾虚湿阻型,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老年患者则以肝郁气滞为主。女性患者以脾虚湿阻型多见,脾肾阳虚型最少,而男性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与脾虚湿阻多见。脾虚湿阻型、肝郁脾虚型主要集中在女性患者,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主要集中在男患者。城市患者主要趋向于脾虚湿阻型,而农村患者更趋向于肝郁脾虚型。职员对IBS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人数分布影响最密切,其次为老师。职员以脾虚湿阻型最多,其次为肝郁脾虚型,以脾肾阳虚型与肠道燥热型最少;老师以肝郁脾虚型最多;个体户与退休人员以肝郁脾虚为主;待业者人数分布于各证型中几乎无变化。病程>10年的患者对IBS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人数分布影响最大。其主要分布在脾虚湿阻型,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最少见。病程≤1年的患者其分布以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为主,其次为脾虚湿阻型,以脾肾阳虚型与脾胃湿热型最少。病程为1~5年与6~10年的患者均以脾虚湿阻型为主,肝郁脾虚型次之,最少的均为脾肾阳虚型。腹泻型以脾虚湿阻型为主,便秘型则以肝郁脾虚为主。4.脾虚湿阻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容易伴有焦虑、抑郁状态。且对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的程度有显着影响。重度焦虑、抑郁患者分布在脾虚湿阻型最多,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患者多表现为重度焦虑、抑郁状态。肝郁脾虚型患者多表现为中度焦虑、抑郁状态。结论: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主要集中在脾虚湿阻证,其次为肝郁脾虚证。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证候与湿邪致病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指导临床实践,辨证上多从湿邪致病因素考虑,治疗上从健脾利湿上入手,有望大大提高临床效果。

林家华[9](2018)在《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一种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肠病,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临床以腹泻型最为多见。目前,虽然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却仍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及特效药物。西医主要使用对症治疗,该病发病率高,极易反复发作,治疗比较困难,且该病病程长,发病率亦展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影响,还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结合文献研究和导师在临床的经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肝郁脾虚型患者最为常见,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湿止泻为主要治法,导师拟“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着。本文对其进行临床观察与探讨,分析其治疗作用,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索新的中药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从现代医学的流行病学报道、发病原因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进展等方面,以及传统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辨治论治、经方验方、各种特色疗法、中药方剂的相关药理实验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并且参考相关临床研究,根据我们试验条件,制定出科学可行试验方法。2.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纳入,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味”水煎服,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口服。观察两组药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随访时疗效持续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与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0%,对照组总的有效率是75%。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对两组疗效等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改善症状方面:治疗前后,对于主要症状如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胸胁胀满窜痛或腹胀或肠鸣矢气以及次要症状如倦怠乏力、便下粘液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这些症状(P<0.05),而对于食欲不振、情绪焦虑、情绪抑郁,治疗组疗效确切,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对治疗后单个症状的疗效相比较(症状积分差值),主要症状如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胸胁胀满窜痛或腹胀或肠鸣矢气以及次要症状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便下粘液、情绪焦虑这八个个症状积分上,中药组比西药组治疗效果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情绪抑郁,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远期疗效方面:停药2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为57.5%,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对两组疗效等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着,不仅短期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并可能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

李瑞娇[10](2017)在《健脾疏肝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健脾疏肝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可行性,通过其在中医证候、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分数、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的比较,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试从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这两个方面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将符合标准的94例门诊患者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给予健康宣教、饮食、生活调摄等一般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健脾疏肝颗粒进行治疗,每日早晚冲服。对照组给予口服痛泻宁颗粒治疗,每次5g,每日3次。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分数以及其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按综合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3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11%。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按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3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11%。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Bristol大便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大便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大便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在便形上没有差异(P>0.05)。(4)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分数比较:两组治疗后严重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经检验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纳入的病例均无安全性指标异常情况。治疗组病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病例中1例因饮食不当出现胃脘不适。结论:健脾疏肝颗粒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有其显着的临床疗效,能显着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分数,改善患者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且安全可靠。

二、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4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医治疗
        1.3.1 中医辨证论治法
        1.3.2 中医外治法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诊断标准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治疗
        2.3.2 药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1.3.1 病例纳入标准
        1.3.2 病例排除标准
        1.4 临床反馈疗效评价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2.2.1 病例信息规范化处理
        2.2.2 中药名称规范
        2.3.3 统计分析软件
        2.3.4 Excel数据库建立
    3.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
        3.1.2 性别分布
        3.1.3 年龄分布
        3.2 处方用药统计
        3.2.1 药物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3.2.2 中药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3.2.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3.3 组方规律分析
        3.3.1 药物规则分析统计
        3.3.2 聚类分析及新方分析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1.黄贵华教授对于IBS-D的认识
        1.2 黄贵华教授治疗IBS-D的治疗特点
        1.2.1 祛寒湿热之邪
        1.2.2 健脾温肾以固其本
        1.2.3 炭药治泄
        1.2.4 注重病后食疗调养
    2.黄贵华教授治疗IBS-D的常用药物讨论
        2.1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2.2 药物类别统计分析
        2.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讨论
        2.3.1 药物四气分析
        2.3.2 药物五味分析
        2.3.3 药物归经分析
    3.黄贵华教授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4.常用药物组合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5.临床验案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安中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3)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序言
1.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4 质量控制和保证
    1.5 伦理要求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规律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2.4 不良反应及事件
3.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温脾贴的疗效分析
    3.4 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编号及分组
    附录2 样本量计算
    附录3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胃食管反流病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GERD重叠IBS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诊断标准
        3 GERD重叠IBS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4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GERD重叠IBS的中医研究
        1 概念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临床治疗
        5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内容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GERD重叠IBS的中医证候分型
        3 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1 性别与年龄
        2 BMI
        3 吸烟史与饮酒史
        4 其它一般资料
        5 情绪状态
        6 GERD重叠IBS的中医证候分型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肠易激综合征调查表
附录2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
附录3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附录4 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

(5)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目的与方法
    临床资料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随机分组表
附录2 CRF表
附表3 动物实验图片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Meta分析及组方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内外肠易激综合征文献研究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溯源
        1.1.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研究
        1.1.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
        1.1.4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措施
    1.2 西方医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1.2.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
        1.2.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进展
        1.2.3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第二章 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检索文献策略及来源
        2.1.4 结局指标
        2.1.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1.6 文献质量评价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及纳入结果
        2.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2.3 针刺疗法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
    2.3 讨论
        2.3.1 纳入文献的质量讨论
        2.3.2 总体研究结论
第三章 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配穴规律分析
    3.1 文献纳入
        3.1.1 文献检索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检索结果
    3.2 建立数据库
    3.3 取穴规律研究
        3.3.1 分析类目
        3.3.2 分析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分析与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8)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脾虚湿阻证
        1.3.4 肝郁脾虚证
        1.3.5 脾肾阳虚证
        1.3.6 脾胃湿热证
        1.3.7 肝郁气滞证
        1.3.8 肠道燥热证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表设计
        2.2 调查表的内容
        2.2.1 患者基本资料
        2.2.2 一般情况
        2.2.3 中医证候
        2.2.4 西医辅助检查
        2.2.5 焦虑他评量表(HAMA)
        2.2.6 抑郁他评量表(HAMD)
        2.3 调查方式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1.1 年龄
        3.1.2 性别
        3.1.3 居住地
        3.1.4 IBS的焦虑、抑郁状态与居住地的相关性
        3.1.5 IBS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居住地的相关性
        3.1.6 职业
        3.1.7 病程
        3.1.8 发病亚型
        3.2 IBS的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3.3 IBS的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1.1 腹痛
        1.1.2 泄泻
        1.1.3 便秘
        1.2 病因病机
        1.2.1 中医病因病机
        1.2.2 西医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研究
        1.4 中医对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1.5 中医认为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2 结果分析
        2.1 年龄
        2.1.1 IBS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2.1.2 IBS的焦虑、抑郁状态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2.1.3 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2.2 性别
        2.2.1 IBS 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2.2.2 IBS 的焦虑、抑郁状态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2.2.3 IBS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证候分布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2.3 居住地
        2.3.1 IBS 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居住地的相关性分析
        2.3.2 IBS 的焦虑、抑郁状态与居住地的相关性分析
        2.3.3 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居住地的相关性分析
        2.4 职业
        2.4.1 IBS 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职业的相关性分析
        2.4.2 IBS 的焦虑、抑郁状态与职业的相关性分析
        2.4.3 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职业的相关性分析
        2.5 病程
        2.5.1 IBS 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2.5.2 IBS 的焦虑、抑郁状态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2.5.3 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2.5.4 IBS的发病亚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2.5.5 IBS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候与发病亚型的相关性
        2.6 IBS 的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7 IBS 的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祖国医学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叙述
        1.1.1 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1.1.2 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1.3 验方治疗
        1.1.4 针灸疗法
        1.1.5 其他疗法
    1.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2.1 流行病学特点
        1.2.2 发病因素
        1.2.3 诊断步骤
        1.2.4 治疗进展
        1.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实验设计
        2.2.1 随机分配方案方法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项目
        2.2.5 统计方法
    2.3 临床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
        2.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3.3 两组随访疗效比较
        2.3.4 安全性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理论分析
        3.1.1 中医基础理论
        3.1.2 肝郁与西医精神心理因素
    3.2 选方理论依据
        3.2.1 中药组方依据
        3.2.2 西医药理机制
    3.3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3.1 中医证候积分
        3.3.2 综合疗效分析
    3.4 总结与思考
    3.5 不足与展望
        3.5.1 不足
        3.5.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健脾疏肝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分组
        3.2 给药方法
        3.3 观察内容
        3.4 评定时间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评定标准
        4.2 Bristol大便性状分类法评分标准
        4.3 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分数(IBS-SSS)评分标准
        4.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5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病例观察表(CRF Case Report Form)的制作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 疗效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度分数(IBS-SSS)比较
    3 安全性指标的评价
    4 不良反应
    5 脱落病例讨论
    6 随访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名的历史沿革
        2.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3.1 导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思想
        3.2 导师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经验
    4 健脾疏肝颗粒方药物组成及药理分析
        4.1 健脾疏肝颗粒方药物组成
        4.2 健脾疏肝颗粒方义分析
        4.3 现代药理研究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6 健脾疏肝颗粒临床疗效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研究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安全性指标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附录3 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标准
    附录4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5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和论文着作

四、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D]. 覃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安中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D]. 张新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D]. 董朝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胃食管反流病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分析[D]. 乔冬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Meta分析及组方规律探讨[D]. 黄妍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肠易激综合征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证候研究[D]. 谭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柴芍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林家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健脾疏肝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娇.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辨证论治肠易激综合征9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