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4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护理,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能力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青光眼治疗中,采用一定的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加快术后视功能恢复,使其更快地融入正常生活与工作中,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青光眼;心理干预;生活质量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眼压升高导致视乳头损害及视野缺损,是目前公认的心身性眼病之一[1]。青光眼一旦形成,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敏感、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对自身疾病过度地关注,加上疾病本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直接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在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其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3例,女性37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8.4岁,全部患者均符合青光眼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有严重认知障碍、智力障碍,有其他眼疾或全身疾病,有精神病史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0~74岁之间,平均年龄57.6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4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资料比较(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功能性治疗,包括病房护理、药物支持、常规检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其主要内容如下:(1)良好的沟通和支持性心理干预。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脾气古怪,不愿接受住院治疗,易产生焦虑、恐惧、抵触等不安情绪。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患者,并亲切和蔼地与其交流和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地讲解病区环境、制度及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尽快地融入和适应角色,消除不良情绪。同时深入了解患者的性格、病情等,制定出合适的护理计划,通过交流向患者传达一些疾病的医疗信息,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按阶段、层次地有序进行护理干预。在心理干预中,应有阶段性、层次性依次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及社会需求[3]。及时、正确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有利于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躯体不适症状,并做好围术期护理健康知识宣教工作,满足患者安全需求。针对年龄偏大、视力严重下降的老年患者,除了给予其良好的护理外,还应依靠家属的亲情支持,给患者心理最大的安慰,增强其战胜病痛的决心。(3)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行为。每位患者都渴望生活能自理,能正常地履行社会、生活行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在青光眼临床治疗中,应强化心理干预护理,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增强患者克服自身负面情绪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比如一些患者错误地认为喝水会引起眼压升高,从心理上惧怕饮水,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正确饮水方式,少量多次。(4)放松训练。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特点,制定出患者易接受的轻度训练方案,如肢体按摩、音乐疗法、肌肉放松疗法等,达到愉悦身心、消除焦虑等目的。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定量表(SAS)和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生活自理、日常生活能力、睡眠障碍等。若睡眠时间在7h以上,入睡快、深,醒后精神好则判定为睡眠好,若睡眠时间小于7h,入睡慢、浅,醒后精神差判定为睡眠差,以此分析和总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和研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²),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x±s),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及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能力等,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表2。
3 结果
青光眼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具有急躁、恐惧、易怒、敏感等心理特点,患病后表现出强烈的挫败感,给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患者因眼压升高眼部和头部等出现剧烈疼痛,同时因视力下降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进而引起恐慌不安,加上手术、住院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病情的转归,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发现青光眼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抑郁、急躁、躯体化等方面。通过心理干预,观察组患者SAS评分、睡眠质量、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临床治疗青光眼中,应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预,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行为,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消除不良情绪,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不良的心理情绪及不正确的认知行为会加快疾病恶化速度,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临床青光眼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病情、性格、年龄等,早期对患者作心理状况评估,加强心理干预,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消除负性情绪,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全面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锦蓉.心理干预技术在青光眼恢复期患者情绪管理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146-147.
[2]尚琢,彭程,赵芳坤等.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2):187-189.
[3]袁雪晖.心理干预在抗青光眼术后残余青光眼二次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499-1501.
论文作者:黄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患者论文; 青光眼论文; 心理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年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