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特论文,局限性论文,新时期论文,竞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波特对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
波特对于竞争战略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他对于竞争战略的显著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引入战略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一直未能引起战略理论家及企业界的注意,而波特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战略研究的新视角。一般来说,经济学能够促进战略规则的制定,有利于管理研究。
为竞争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分析技巧和工具。波特认为,竞争战略是经理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它需要对产业和竞争者的精微理解,然而此前的战略研究却没有提供多少获得这种理解的分析技巧和工具,有些虽已崭露头角但尚缺乏广度和综合性。基于这种现状,波特独创性地提出了产业结构和行业吸引力分析的五种竞争作用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的四要素框架(未来目标、现行战略、假设和能力)、获取成功机会的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专一化)、竞争优势的两种表现(低成本和差异化)及其分析工具——价值链。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在波特以前的战略理论家、咨询公司或企业,大都把战略规划过程的重点放在了有组织、有系统地提出管理者们长期关心的问题上,而没有放在解决问题上。他们要么仅仅分析某个多角化公司而没有从产业角度出发,要么仅考虑产业结构的某个方面。波特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反映产业竞争的丰富与复杂。他自己提出的分析技巧与框架,不仅有助于一个公司对产业进行总体分析,预测产业未来的演变,理解竞争对手以及自身地位,而且有助于根据具体的企业情况将这种分析和理解转化为竞争战略并加以实施。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缺陷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研究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实践中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由于时代特征的变化、支撑理论的局限性以及战略理论的新发展等原因使其理论的缺陷日益突显。
理论假设与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背离
由于波特继承了哈佛传统,他的竞争战略理论也隐含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四个假设: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与竞争环境施加的压力与约束决定了企业能否赢得超额利润;同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拥有相似的战略相关资源并根据这些资源实施类似的战略;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间可以自由流动,资源差异只能暂时存在;战略家是理性人,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决策。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这些潜在假设都有所体现。然而,上述理论假设并不符合现实情形。
“五力模型”过于简单
“五力模型”是波特分析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竞争状态和吸引力的基本工具,是制定竞争战略的基石。但这一模型本身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五力模型”忽略了某些重要作用力。由于存在着对产业定义和划分的争议,所以要明确产业的边界并不容易,从而确定对产业的作用力并不容易。即便在波特“假设产业界限已经划分出来”的情况下,作用于一个产业的力量也远不止波特的五个方面,尽管它们都很重要。波特认为,产业外部力量主要在相对意义上有显著作用,因为它们通常影响着产业内部的所有企业。但事实上,产业外部力量对产业内企业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那些对不同企业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外部力量,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等在波特的模型中没有得到反映。
“五力模型”对企业与五者之间的关系认识片面。波特认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目的在于使其在产业内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作用力。在波特看来,企业与五者之间只有纯粹的竞争关系。这种看法显然过于偏激和片面。如果说竞争和合作是企业与五者之间关系的两极,那么其间有宽广的中间地带可供企业选择,并且蕴含着大量的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可能机遇。这显然比波特的“只有竞争关系”丰富和复杂得多。在波特的“只有竞争关系”的价值取向和心态的支配下,企业永远走不出被动竞争、孤军奋战的境地,从而不可能结成最广泛的利益联盟,如一体化的供应链(纵向)、形式多样的战略联盟(横向或混合),而它们都是当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范式。
“五力模型”是孤立的和静止的。没有揭示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说明在同一模型中五种竞争者地位的多重性问题。也就是说,一个竞争参与者可能在同一模型中扮演多个角色。没有解释相关产业的“五力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没有用不同行业的竞争分析模型之间的联系来说明竞争者角色转换问题,即同一个竞争者在不同的产业竞争模型中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
“五力模型”忽视了买方的决定性作用。尽管波特认为,各产业在形成竞争时,会有不同的作用力占据显著的地位,但他仍然潜在地假设买方不比其他几个方面更重要。实际上,“五力模型”是缺乏重点的。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买方对企业的作用力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而其他几个方面可以认为是由这一作用力派生的。这是因为,处理与买方的关系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石和起点,在客户经济时代更是如此。在波特的分析模型中,“假定买方不比其他几个方面重要”不仅可能导致企业竞争战略意图不明确,分散企业的注意力,还可能与企业的使命背道而驰。
逻辑上缺乏严密性
波特归纳出了三种通用战略,试图用以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建立进退有据的地位。由于此前战略理论家对于战略的认识和阐述大多停留在思想和概念上,并且晦涩难懂、难以操作,而波特的三大战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所以深受企业界的青睐。但是,由于波特构建通用战略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思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注定了三大战略也存在诸多逻辑缺陷。
认为行业内的企业具有同质性
正如Rumelt所说,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模型来自寡头垄断模型,坚持认为产业是由同一企业或除了规模之外其他方面都相同的企业组成。由于认为行业内的企业具有同质性,所以在企业内部不可能产生竞争优势,从而在企业外部寻求优势便成了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逻辑。事实上,同行企业由于置身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资源装备、学习情况、受不同的管理行为支配、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可以认为所有企业都是异质的,正是由于这些异质因素产生了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尽管波特后来也认识到,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从而提出企业价值链概念以作为忽视企业内部因素的补充。
片面强调竞争优势的外生性
波特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市场力量——产业结构和战略集团,尤其强调外在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因此,波特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然而,Rumelt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比产业之间的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大得多。根据这一统计结果,Rumelt认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市场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即他所谓的“隔离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我们认为,虽然企业的外在优势(如发展良好的产业、颇具吸引力的市场环境等)也很重要,但它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并且是短暂的和不可靠的,而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才具有根本性和持续性。
标签:波特竞争理论论文; 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波特一般战略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