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人民医院,四川阆中 637400
摘要: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危急重症,病死率高。因此呼吸衰竭的急救与护理在救治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呼吸衰竭;急救;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呼吸系统疾病或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肺脏也不能完成正常的气体交换,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症。经血气分析检查,通常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
呼吸衰竭病情比较危重,预后严重,病死率高,尤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病死率在50%,临床上要及早发现、早诊断、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因此要求治疗迅速、果断、有力,任何犹豫都可导致心、肺、肝、肾等重要生命器官不可逆转损害。
1 病因
1.1 呼吸道阻塞性病变
昏迷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喉头水肿、支气管炎症和痉挛等,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1.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肺水肿等,可引起肺容量、肺通气、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液比例失调,引起缺氧或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
1.3肺血管病变
如肺动脉栓塞等,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发生低氧血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胸廓、胸膜病变
胸廓外伤、畸形,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影响换气功能。
1.5神经、肌肉疾病
脑炎、脑血管病变、脑外伤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2 临床表现
2.1呼吸衰竭基础疾患
2.2呼吸困难
发憋、呼吸费力、喘息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变化。
2.3发绀
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是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加所致。
2.4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可迅速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2.5心血管系统症状
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动过速,严重缺氧、酸中毒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2.6其他器官、系统损害
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有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和DIC的发生。
3 主要辅助检查
主要为动脉血气分析。正常情况下,不同体位和不同年龄对血气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4 紧急处理措施
4.1解除气道梗阻。对呼吸急促并喘息明显者,可吸入喘乐宁和爱喘乐气雾剂或水剂,以解除气道痉挛;协助排痰,必要时经鼻气管内吸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给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稀释痰液,痰量多而难以吸净时,可采用经纤维镜支气管内吸痰;如上述方法仍无法缓解气道痰液堵塞问题,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
4.2正确合理应用氧气。给氧时除了注意按呼吸衰竭的类型、年龄、病情选择给氧方法外,一定要特别注意氧气的流量及浓度。
4.3及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可以刺激呼吸中枢或化学感受器,在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提高通气量,从而纠正缺氧并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
4.4合理正确的使用抗生素,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帮助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以选择敏感抗生素。
4.5预防并发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行病因治疗,并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应用保护消化道黏膜药,预防消化道出血,应用抗出血和凝血药,预防DIC发生。
5 护理措施
5.1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的抢救室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室内温、湿度适宜。
5.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严格交接班制度,详细了解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5.3协助患者排痰,昏迷患者采用吸痰器吸痰。
5.4房间定期消毒,定期作空气细菌培养,监测空气污染和消毒效果,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5.5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口腔继发感染和褥疮发生。
5.6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5.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呼吸方式,积极精心护理合并症。
论文作者:刘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呼吸论文; 患者论文; 胸廓论文; 病情论文; 综合症论文; 二氧化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