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_教育信息化论文

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如何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附图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五龙村妇女陈宣金,带着孩子在设在村里的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认真学习。

谢贵芳 许建平 摄

“知识爆炸”、“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如今已不仅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概念,而且成为生活中时刻能够感受到的真切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的拥有和更新、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正在取代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这既是一个中国迅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转型和变革、各类发展矛盾凸显的挑战期。在促进发展和变革的各种因素中,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建立适应这种增长需求的、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和学习体系,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围绕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研究员的主持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课题组,在过去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基础研究、典型调查、国际比较、专家研讨等,对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战略、实践经验和制度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课题组在全面分析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和现实、依据,系统阐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的同时,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建议。该项课题研究对于在我国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一命题作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回答,主要包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学校教育的改革、继续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保障机制的建立等。

1 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改革学校教育: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我国学校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关键词】扩大选择·打好基础·实现共享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其突出标志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历史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初步具备了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学校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制度和结构体系亟待用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改革,学校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关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等。

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的教育结构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那些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成人几乎无法从工作中学习或从继续培训中受益,也无法抵御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淘汰的风险。

在扩大学校教育供给、努力提高社会成员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同时,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角度出发,课题组提出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改革教育教学制度,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加强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比如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确立第4级教育(按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为第3级、第5级。),以便为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在升学和就业之间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构建人才培养成长的“立交桥”;积极推进学校教学制度创新,建立能够适应学习者多种需要的、开放的、比较灵活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制度,从非义务教育阶段入手逐步实行弹性的教学制度;同时,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文化程度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基础的非正规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应逐步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进一步健全在职攻读申请学位的制度。

——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使学校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育内容改革要在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扩展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和教学组织,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要从终身学习的评价角度,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教育效果评价等制度,并进一步深化考试制度改革。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办学途径多样化。为了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门、行业企业等社会机构以及社会成员参与、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探索发展学校教育的多种途径和办学模式。

——加强学校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不仅要为社会成员的学历教育提供各种机会,还要在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培训需求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形成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等组织要素在内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智力、学习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建立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学校科学的学习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教师自身的终身学习,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证。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和教育方针为指导,建立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学校的学习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的基础教育评价制度。

2 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培训需求,发展继续教育:

加强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劳动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为世界上数量最大但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大军提供大量有效和较高质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完善环境·探索模式·评价认证

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对广大劳动者群体进行持续的和大规模的培训、教育与开发,使之真正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他们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也才有可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课题组于2004年6月至10月分别对我国广东、浙江、山东、湖南、甘肃等9省154个企业的555名管理人员和8176名员工以及7491名农村劳动者进行了学习培训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在从业劳动者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企业员工的在职学习培训,包括进入企业或上岗前的培训率、参加企业培训的参与率都比较低,特别是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的广大劳动者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明显偏少。从所调查的第二、三产业企业情况看,进入企业前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员工仅占39%,企业员工两年内在职培训参与率是45%;在所调查的农业劳动者中,有约占52%的人不同程度地学习过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其中只有10%左右的劳动者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针对我国从业劳动者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现状,根据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课题组提出以下几项主要任务:

——建设和完善终身学习、职业培训和能力开发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在职业培训的提供、资助、质量保障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等方面,政府各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规划,整合并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在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优化企业劳动组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重视高中后、初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严格执行就业准入机制。

——探索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评价标准的、弹性化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模式。加强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各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展委托培训、订单式培训、半工半读、业余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多种学习机会。

——建立和完善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评价与认证支持体系,促进终身学习社会化、个性化。我们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终身学习一些好的经验,建立适应终身学习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习状况的考核、认证与学分互认制度,进行有关建立“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卡”的制度及相关措施的实验,为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务。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促进教育培训的公平和公正。切实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各项资金和充分运用各种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民免费培训工程,更好地为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民转入第二、三产业提供培训服务;扩大失业者利用失业保险享受提供免费培训的范围;在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合同中,增加对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有关内容,促进培训成本的合理分担,保障职工接受培训的合法权益。

3 形成教育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方面,发展中国家既有乘势而上的可能机遇,也有被甩得更远的危险;我们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途径创新,实现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提高效益·开发资源·制定标准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建立,无疑是包括我国在内的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数据显示,到2005年11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1亿户;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亿户。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优质资源在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内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

我国是教育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我国利用后发优势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能够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措施,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我们要力争到2020年,使各级各类院校的网络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所有的城乡学校都联结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上;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远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质量控制体系,涌现出一些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中等和高等学校;现代远程职业培训得到较大的发展,大多数企业能够接受远程培训。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进程中,课题组提出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以学习中心模式为主要根据,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培训,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群体的学习要求。在应用学习中心模式时,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功能,克服传统媒介单向信息传送的缺点,及时了解不同地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动员和集中全国优秀专业人才、专业机构,整合和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不同类型地区、不同类型学习群体的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探索民间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积极发展网络虚拟大学。

——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给予原则性规定,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确定下来;要进一步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或指南;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评估、认证和有效的监督工作。

——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意识。要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在普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核心作用,并使教师普遍具备ICT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教学实践当中。

4 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保障,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终身学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建立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和良好的合作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成本;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加强协调·保证投入·推进立法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涉及教育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缺乏全局性的协调机构以及有效的推进机制,是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首先遇到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有关终身学习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等制度。

当前世界各国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进程中呈现出一个重要趋势,即正在从观念层面向制度层面的改革推进,目标是:保障向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提供更加广泛、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学习机会;建立适应这一需要的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学习资源,为终身学习提供更有力的资源保障;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更加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

在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课题组建议:

——建立并完善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和各种培训方面,要重视和积极发挥全社会和各种教育机构作用。要建立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主要职能包括:共同确定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和协调必要的政策措施、评价政策进展状况以及筹措可利用的资源等。

——建立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培训投入和学习资助体制。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落实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成本、拨款标准和程序,建立多种拨款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拨款模式;同时,建立社会投资教育的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各个部门、组织和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水平。

——加快终身学习的法制化进程,尽快研究制定《终身学习法》。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明确立法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学习权利、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等;对“终身学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明确政府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终身学习中的目标和任务;规定社会各种利益相关者(教育提供者、学习者、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合理分担教育培训成本方面的责任,等等。

——建立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完善学习、培训成果的评估鉴定体系。其基本原则是承认和科学评价各种学习的价值,使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并重,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并重。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使现有学历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技能资格等三大资格认证体系能够相互沟通和衔接。

——建立终身学习咨询与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学校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发展完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咨询体系等,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咨询服务;同时建立能够提供有关办学者的资质以及提供课程的方式、程度、内容、费用等的学习信息服务系统。

——整合和开放各种教育资源。要打破教育资源的部门壁垒和封闭性,使公共教育资源真正成为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全社会学习资源的供给。

【相关链接】

■建设目标:

到2020年,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体系为依托,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加强和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全面开发和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正规教育与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相互补充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为广大人民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加方便、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学习机会,提高人民的学习能力,努力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中国进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核心理念:

——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出发,学习应该贯穿人的一生。

——学习和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终身教育(学习)对所有人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让所有人都能够有机会进行终身学习。

——学习和教育在内涵方面应包括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以及所有的学习活动。终身学习理念源于这样的需要,即保证每个人拥有知识和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教育和学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教育和学习的内容、工具、技术以及时间,都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和多样性;教育的途径、形式、结构体系和布局等,都应有利于广大学习者能够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从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强调“终身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终身学习的体系,应该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

■数字背景:

33.6倍:2002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46美元,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5355美元,是我国的33.6倍。

7.5亿:2002年中国就业劳动者约为7.5亿,是世界高收入国家就业劳动者总和的1.6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降到2020年的25%,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从27%提高到2020年的45%。

2.2亿:未来15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就将达到2.2亿左右,平均每年转移的任务约在800至1200万人。

40%以下和50%以上: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而我国目前这两项指标分别在40%以下和50%以上。

8.3年: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不足8.3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程度。

82.4%与47.55%:2004年,全国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平均为82.4%,即约近1/5的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仅为47.55%。

7117万人与9.4%:2005年,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非正规教育培训人数为7117万人(其中高等学校373万人),仅相当于全国就业人数的9.4%。

3.9%与9.1%: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3.9%,中级工占36%,初级工达60%;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590万与13%: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龄人口每年约增加590万人;2010年,64岁以上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的7.1%增加到9.0%,2020年将达到13%。

(摘自《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报告》)

标签:;  ;  ;  ;  ;  ;  

如何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