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地理教师专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地理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把教育摆到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改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当然,实际上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含义。本文从地理教师专业化方面略加探讨。
一、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1.需要地理学科专业素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精通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特别是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许多新问题、新任务。一方面,“地理为生活”、“世界理解”、“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地理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得以建立。所有这些,对于目前地理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升了地理课程的价值和功能,也导致了地理课程的巨大变化。教师不仅要知其地,更要知其理,只有把教的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地理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源。面对地理新课程,教师面临许多新挑战,既要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正确认识地理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新地理知识概念,提高本学科知识理论水平;又要转变思想,更新思维方式,充分注意地理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既要加强地理技能和能力训练,又要保持和发展正确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需要教育专业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新的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学生观、师生观、发展观、教学观、知识观、课观程、质量观、人才观等方面树立全新的观念。例如,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多方面的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因为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完整的人”,即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其次,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学生现在的、当前的发展,更是指未来的、终身的发展,学生能否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衡量教师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志。再如,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能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机会和良好氛围,是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所在。教师能否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是否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是否掌握教育艺术等有很大关系。拥有较多地理知识的人不等于就是合格的地理教师,因为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研究学生(如心理顺序)、研究社会(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科(如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而且需要将这三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
3.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
新地理课程的实施是地理教育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和新方法,新课程的实施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答的。传统的唯传授型教师只有实现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才能适应新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辛苦型”教师常常是“重负型”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教师每天只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补课,不善于向科研要质量和效益,必然是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违背规律,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方式,缺乏地理学习的技能和能力,缺乏健康的情感、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在大练基本功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以研究者的身份,用崭新的教育观念、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对新地理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真情投入、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认真分析、深刻反思和科学论证,并将科研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始终站在教育科研前沿阵地的教师,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有科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突破,才有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方法方式的高效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才有新课程改革的胜利。
二、加速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途径
1.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地理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地理专业化教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理教师这一专业职业在我国发育很不成熟,在连数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时,其整体素质不高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是实现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改革地理师范教育,根据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相应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模式和规格、方法,确保新培养出来的地理教师能承担实施新课程的任务,特别是应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建立和完善与职前教育相衔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在职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确保地理教师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从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要求出发,加强对地理教师专业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地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聘用制度,坚决清退非地理专业教师以及缓聘或解聘不合格的地理专业教师。作为地理教师应该深知,只有专业化才会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因此必须勇敢地面对挑战,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促进自己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改革评价制度
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看,必须建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例如打破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的做法,把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化作为评价的硬指标之一,等等。从学校来看,领导要更新观念,建立促进教师不断专业化的评价体系,不再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指标,而是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内在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方向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地理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得到应有的肯定。从考试来看,虽然理论上讲考试改革不等于评价改革,它跟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并没有特殊的关系,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具体国情,启用考试杠杆的作用,仍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手段。例如,每次取消地理高考,都导致了地理教学质量的严重倒退;而初中中考地理为非考试科目,使得全国大部分初中地理课形同虚设。然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着更为基础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之一的地理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将会对各校加速地理教师的专业化起到立竿见影的导向作用,建议研究以下方案的可行性,在初中实施综合考试的办法,即中考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共五门;或者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推广使用科学、历史与社会,中考科目为五门;在高中,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取消大综合考试,恢复会考制(只考学生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并且拼盘为一门),比较、研究、选择合适的高考科目组合方案。改变目前这种本末倒置的考试方案,实行初、高中相衔接的考试方案,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实现。
地理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资格的认定,又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的过程。正如顾明远教授所指出,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但愿新的地理课程改革,推动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