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_恩格斯论文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_恩格斯论文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不要破坏自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95页。),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马克思视外部自然界为人的无机身体,并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法则:人作为有意识的自由的生命体必须与自然界实现和谐统一。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519、519页。);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皆以自然为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时,也逐步形成了这样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注意尽量克服盲目性、自私性;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相统一;人类应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注:(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1—202、96页。)。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意味着,劳动是有机的人与无机的自然的统一,是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统一。这样的物质变换,就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是社会发展同自然进化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这些理论见解,既强调了人类要合理的干预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又强调了人类应当限制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持续的和谐之中。马克思还初步预言了生态化必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方向和要求,他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地发展而不断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77、3、603页。)

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认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确实产生了某些眼前的正面作用,但也难免产生一些短期或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人类屡遭大自然的惩罚。而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实现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变革引起了没有预料到的否定的得不偿失的结果。这就是自然的反人化、实践的异化,人化过程体现了反人化的结果。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大规模开发是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结果是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这无疑进一步显现了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的否定性结果。该是人类深刻反省自身行为的时候了。

二、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和人化自然学说,都是以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客观性和制约性为前提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1页。) 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才会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丧失尊严,牺牲长远利益,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

恩格斯曾深刻地研究了人支配自然界和服从自然界的关系。在恩格斯看来,人高于或优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能够通过认识和改变自然而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519、519页。)。也正因为如此,人是惟一能够改造和支配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的这种能动性的主体地位不容否定。但问题在于,人类既要认识到自己相对于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又要认识到自然界对人的客观制约性和依存性,我们对自然界的支配决不能超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许可的限度,决不能割裂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能动的存在,而且也是受动的存在。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人的能动行为是受动中的能动行为,人的能动性的释放始终受制于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和本性,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先决条件。自然界对人的这种制约,不可以逾越,不可以忽视。人类无论怎样强大,也摆脱不了自然的制约,否则,就是悖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而藐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此,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强调人的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二者始终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启示我们,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既要看到自然原因引起的变化,又要看到社会人为原因引起的变化,而且要特别注意后一变化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注: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人类应该牢记恩格斯的告诫:要逐渐“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519、519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当及早觉醒,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更高理性把握自然规律,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盲目地“征服自然”。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制约

与人本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脱离人与人的关系去孤立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紧密结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中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这两种关系互为中介、互相制约。“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77、3、603页。) 现实中社会关系的异化势必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同样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恶化。因此,只有在把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释和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就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劳动和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在机械发展观和形而上学思维的指导下以牺牲环境和劳动者的发展为代价而实现的经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进行了尖锐揭露和批评,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异化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引起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扰乱”和“破坏”以及自然的“扰乱”和“破坏”,而且同时“破坏”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早在1839年初,青年恩格斯在其《乌培河谷来信》一文中,就揭露了乌培河流域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报告中,不只是揭露了工人的住处、工作场地的环境卫生的恶劣,而且还揭露了由于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引起的产品公害,如河流、大气污染问题。恩格斯指出,环境的恶化使工人阶级陷入“非人的状况”,造成“人的精神和肉体在逐渐地无休止地受到摧残”,这应在资产阶级“为了发财致富”去办工业这一事实中寻找其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异化的思想和制度根源,为变革社会制度和更新发展观提供了重要根据。第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割裂了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消解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价值。自然万物本来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3页。)。这样,人对自然界的行为就必然具有了破坏性和掠夺性。第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资本统治一切,其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就是极力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使少数人发财致富,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换取直接经济效益。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批判过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着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状态的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限制的逐利欲望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往往造成过度生产和掠夺式经营以及劳动者生活消费的不足,单纯而盲目的经济增长追求导致资本家阶级不计代价、不顾后果,因而对生态的破坏有其必然性。第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的盲目增长割裂了产业发展和生态化的联系,加剧了产业的生态破坏。其一,在资本家的工厂中,对自然的破坏与对工人的剥削是交织在一起的。其二,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高度集中,使生态破坏更加严重。其三,农业的发展也是以污染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为特征的,这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后果。第四,异化劳动必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导致自然的异化。异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它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与人相对立,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政治领域、精神领域和自然领域都普遍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必将产生异化劳动,这具体表现在劳动成果与劳动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95页。) 以上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生态异化成为一个统一过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抗状态,使得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必然会同时发生。

四、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对抗以及阶级对抗的事实,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注:(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1—202、96页。),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77、3、603页。)。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状态是: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极度丰富,社会产品按需分配,阶级对立消失及国家消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和谐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体现了上述基本观点:“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注:(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79页。) 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注:(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79页。)。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生态社会图景,即随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解,原先所有的对抗和冲突消失了,这样,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交融一体,物我同类,人道和物道都得到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自然界真正复活。(注:宋周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科学阐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机制,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注:(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116、118、95页。)。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起来共同调控“物质变换”;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自然的力量还是人类的力量都不能成为盲目的统治力量;在物质变换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节约,消耗最小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高扬人类本性的生产劳动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人类真正获得了“自由”。恩格斯则认为,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的关系,“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完全的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破坏和劳动异化的根源。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消灭剥削、压迫制度,消除惟利是图和高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消除资本对人和自然的统治,才能使人获得社会解放,使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有可能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置于社会化调控之下,消除物质变换中的任何盲目性。

五、废物利用和减量化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废物利用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问题。

其一,废物利用的原因和条件。“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注:(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116、118、95页。)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张,原材料日益缺乏而昂贵,为了节约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就刺激资本家被迫利用废物。这样,“以前没有使用过的各种代用品会被利用起来,废料会更经济地利用”。当然这必须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其二,废物减量化和原材料的充分利用。马克思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注:(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116、118、95页。)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前一种节约(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实际上是指“废物资源化”;而后一种节约是讲,在尽量减少生产排泄物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这就是当今人们所谓“减量化”或“减物质化”,这是“循环经济”中的最重要原则。而“减量化”的实现也是通过科技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式才能达到。

其三,废物资源化。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废料能够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注:(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116、118、95页。) 而科技的进步使物质循环利用成为可能。

标签:;  ;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