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712082)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国家被称为“三农”,其历年来都是党和政府重视的头等大事。文章对近年来农村出现的一些问题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三农”;反思
一、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越来越追求高水平的生活,农民依靠单一的种植很能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进行务工和生活,使得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现象以及一系列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够完善,没有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保障。这使得中国大多数农村还保留着传统观念——养儿防老。“目前在我国农村,家庭和土地是农民生活、医疗和养老保障的主要资源,社会保障仍然处在低水平、杂乱的状态之中。”[参考文献:
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133.]大多数农民让子女上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到大城市中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才流失,在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的缺失,一些小的村庄小学被撤并到大的村庄,加剧了适龄儿童的辍学。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许多“现代化垃圾”也充斥在农村的大街小巷,由于农村没有城市那样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和装置,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的情况,这与农村的不合理布局也有很大的关系,“无论土地是贵还是贱,乡村总是同样的拥挤,而且,村民们同样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予理会。”[(美)明恩博著;陈午晴,唐军译.中国的乡村生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6.]
由于受进口商品的影响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农村的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小,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农村商业信息的滞后性,使得不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种植,使得农民出现了丰收是悲剧的情况。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使得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农业的利润越来越小。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的扩展,城市周边的一些农村的土地被占用。没有土地依附的大量农民为了获得经济收益,只好进出务工,故中国出现了新的阶层——农民工。
农村政治生态的恶化越来越严重,“贿选”行为越来越普遍。“村霸”、“恶霸”等干涉村委会的正常工作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国家虽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但是大学生村官还没有明确化、制度化,尚且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国家和一些地区现阶段还开展了“驻村”制,选派干部到农村去,对农村进行精准脱贫,这一制度或者举措目的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人浮于事。
自从20世纪80年代学界提出“三农”问题的观点以来,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央政府更是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指导。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决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251.]过去我们一直提倡先富带动后富,农村先支持城市的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然后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但是从过去历史看,中国都市的发达似乎并没有促进乡村的繁荣。相反的,都市兴起和乡村衰落在近百年来像是一件事的两面。”[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26.]
二、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展望
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农民的问题。只要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农业和农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251.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发展农村、农业必须要仅仅依靠广大的农民。使农民脱贫致富,必须依托现代化、城市化,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诸如人口、就业、城乡、区域结构还没有完善,在新形势下,必须积极调整社会机构。应取消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乡户口区别制,现有的二元结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城乡人口的流动,束缚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中国目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城乡结构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现代化,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新形势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城镇化,让广大农村的农民也进入城镇,享受改革以及现代化的成果。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增加农业收入,还是要从根本上着手——调整农业结构,不能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同时还有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花卉、果蔬等具有前景市场的农副产业。随着土地的减少,人口的增多,必须发展集约型农业,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科技投资,增加和提高粮食的亩产量和土地的产出率。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把农业与企业、市场相结合起来,使农业形成产业化和商品化。
农村作为农业的发展基地和农民的生产、生活聚居地。要解决农业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好农村。在新形势下,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农业的基础设施:灌溉水利设施、耕作的机械化设施。还包括生活设施、文教设施等,医疗卫生设施等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修建公园、社区花园、体育设施等,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也大量接受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新形势下,还要特别重视农民问题,因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的问题就是收入低,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所以,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重视农民的利益。在农村基础民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有主人翁意识,让农民有激情、热情参与到村务工作中。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资金等,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补助和救济,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险,让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收入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上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是“开源节流”,开源: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到第三产业中,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等等;节流:政府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补助,政府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保险,使农民不用因为教育、医疗等“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光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也要让农民脑袋充实起来。
论文作者:马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中国论文; 收入论文; 城乡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