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化根根[1]2014年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资源型城市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城市大多是依靠资源发展兴盛起来的,他们的产业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但是这种单纯依靠资源开采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新能源的出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他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有400多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约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矿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那些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对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主导产业成为当务之急。国际上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单一城市或特定地区多个城市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的阶段发展到对全体的研究阶段最后转向了经济、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叁个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直接照搬外国经验,而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本文运用从普遍到特殊的研究方法,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规律出发,然后结合淮北市的自身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淮北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文章首先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着手,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叁个学科领域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然后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总结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必然选择同时又任重而道远。其次本文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叁大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替模式、复合模式,并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对产业模式进行选择时的五大依据:资源的开发阶段、资源的开发规模、城市的区位优势、城市的经济状况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在这些依据的分析下,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接着文章从淮北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对淮北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通过对淮北的深入分析,得出现阶段淮北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适时地进行产业转型是淮北的必然选择,而且淮北在资源开发上具有进行产业转型的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分析淮北,本文在对淮北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淮北市叁次产业结构进行总体评价,得出淮北市的叁次产业除第二产业外,第一、第叁产业都存在着竞争力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然后通过细分各产业部门,进一步对叁次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其次运用Eviews模型建立淮北市叁次产业产值与全市总产值之间的影响函数,分析淮北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实证得出第二产业对淮北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着,第叁产业也能更好地带动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淮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产业的合理优化和大力发展第叁产业。最后综合淮北市产业结构现状,概括出淮北市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二元性特征:重工业、轻农业;大重工业、小轻工业;大国有经济、小非国有经济;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合理。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从资源开发阶段、资源开发规模、经济实力、产业政策等角度得出淮北市正处在成熟期,是进行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最好的转型模式是复合模式。本文从产业链延伸和接续产业选择两方面出发,指出淮北产业结构调整应该重点放在延伸资源型产业产业链上,做强煤炭、电力、煤化工叁大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做精做细煤产品;在接续产业选择上,本文创新性的采用叁次产业各个击破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产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接续产业,最后通过其他方面如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关注民生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出意见建议。

薛信莉[2]2006年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其形成、发展、壮大、衰退的全过程都和资源密切相关,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往往呈现出强烈的资源依赖性,容易陷入矿竭城衰的发展危机中,所以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遵循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种理论与方法对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了细致的研究。在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城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生态城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选取23个地级以上中等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向生态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种动因,指出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产业结构调整需遵循的原则并构建用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动态线性规划模型;以马鞍山市为例,对其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实证研究,分析其产业结构现状并对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进行规划,从思维、理论和实践叁个角度对其向生态城市转型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康彦彦[3]2013年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城市发展对资源依赖明显,因资源而发展,也会因资源减少或枯竭而面临困境。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城市,油气资源供应不仅为东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阶段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的资源日益短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竞争力整体较弱等问题和困境,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并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在对资源型城市内涵、产业形成发展规律等相关文献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1、在明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实践,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并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机制内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体系中,从而构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调整动力系统模型。2、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层面,一方面分别基于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两个不同层面视角,具体分析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3、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四个子系统,分析了各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基于系统论角度,构建了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置于社会、资源、环境——一个开放、动态运行的复杂巨系统中分析,以此构建了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针对以上构建的所有模型,论文以东营为例,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统计分析法,依次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

李慧芩[4]2016年在《煤炭资源枯竭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指出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发展或壮大起来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一类资源型城市。石拐区作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近些年来,其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面临着诸多问题:市场经济低迷且下行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创新驱动力不足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石拐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本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而,调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统筹各个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内和产业间结构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决策难题。本研究从剖析石拐区现有产业结构现存的问题入手,采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FA)和建构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SD)松散耦合的方式,框定了石拐区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同时,基于目前本区的产业结构现状,研究设计了叁种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即传统型、可持续型和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并模拟计算了未来十年的经济走势。基于模拟基础,提出石拐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与方向。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对石拐区主要产业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镁合金制造业、铁合金制造业、镍铁制造等相对于其余产业部门的综合得分较高,可作为石拐区的主导产业。而钢铁冶炼业和煤炭开采等传统产业在一段时期内仍是该区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得分相对靠前,且具有对资源要求低、环境污染少、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可带动相关产业和部门经济的发展,因而可以作为今后石拐区的接续性产业,是本区经济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重点。其次,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SD),并结合主导产业及接续产业选取的结果,分别模拟了叁种不同情景下石拐区经济社会运行的情况,即传统型发展情景、可持续型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结果表明:传统情境下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相对高的经济总量增速,但是产业结构失衡现象将继续加剧,第二产业发展虽能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过度依赖资源和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决定了该模式的不可预期前景,废水废气排放将继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持续下去。综合各种因素,认为传统型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调整;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本区生态环境将趋于良好,由于采用科学环保的技术设备,废水废气排放量削减效果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将大幅下降,地区经济将发生大的动荡,在社会对经济变革的可接受程度恒定的条件下,该发展模式不可避免造成相应的社会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治安和维稳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压力。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持续稳定需要同时兼顾,二者不可偏废;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可接受程度,是二者的折衷选择,兼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效益、环境保护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被认为是现阶段本区较为适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在研究了石拐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得出石拐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关键:创新推动新型农牧业发展;大力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商业贸易和物流业。

杨富田[5]2016年在《新常态下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分支,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振兴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更是重中之重。吉林省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新常态”,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低碳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行业,切实提升县域地区产业发展质量,转变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理念,升级产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淘汰落后产能,突出产业发展的低碳化、绿色化、规模化、信息化等特征,培育新的县域产业增长极,激发吉林省的县域产业发展活力,从而推动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因此,本文研究“新常态”下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界定了产业结构、县域产业结构、县域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并就经济“新常态”与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结合数据对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问题及成因等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借鉴晋江市、长沙县、迁安市叁个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结合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目标,并提出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农业园区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吉林省县域的工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打造“互联网+产业”新业态;地方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有选择的进行产业转移等对策建议。据此,推动“新常态”下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赵兴武[6]2005年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资源趋于萎缩、原有资源型主导产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滑坡、骨干企业破产后,资源型城市就会面临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问题。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于全面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系统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接替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与动态监控等问题。研究表明:⑴在界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由原来的某种稳定的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稳定的、更高级的经济结构转变,主导产业向具有带动力的另一个产业转变。另一种稳定的、更高级的经济结构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基于该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型(优势资源带动型的特色经济模式),并指出只有实现由一种稳定的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稳定的、高级化的经济(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才表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⑵资源型城市在确定经济转型目标模式时应该遵循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原则、特色经济原则、阶段性原则、原始资本积累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原则,以确定出适合城市具体市情的经济转型目标模式。⑶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无疑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论文从可操作的角度研究了接替主导产业的识别、提出了接替主导产

黄文英[7]2009年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是国家建设所需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资源储备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衰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严重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的萍乡为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致力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的概述,明确了转型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核心是培育和发展接替主导产业,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分析比较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失败的教训,及对萍乡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第四、五部分对萍乡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实证研究,确立了萍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时机与模式,对萍乡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并最终确定了“主导+支柱+潜导”的产业格局。文章最后部分为促进萍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参考建议。

史晋娜[8]2007年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由于这些城市因资源而兴,但是,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不断发展会出现城市产业结构畸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如不加以控制,还会随着资源的减少而出现“矿竭城衰”的状况。我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是非常大的一个城市类型。这118座资源型城市中,有些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已经出现了资源衰竭的状况,而有些才刚刚进入成熟期。对于处于不同时期的资源型城市,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是有所区别的。但是目前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转型”,而非“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更多的针对已出现了资源衰竭的城市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因此,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煤炭资源型城市山西省晋城市为案例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全国的资源型城市乃至世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在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研究了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做出了明确界定。其次,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晋城市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选取了27个指标,运用目标层次法对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对晋城市发展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得出如下结论:一、晋城市目前处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期;二、晋城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叁、目前的晋城市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谋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即新一轮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开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晋城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循序渐转”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先依托产业链延伸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培育下一轮产业生命周期中更新的主导产业)、形成“工业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邓凯文[9]2017年在《资源未枯竭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在其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为特点的产业结构。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时间粗放式的发展,使得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由于资源型城市具有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确立行之有效的绿色产业转型的路径,从而使得本文对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遵循现状剖析—实证研究—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及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分析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出发,通过绿色发展因子、产业发展潜力因子和产业贡献度因子等叁个因子选择出适合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的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促进资源未枯竭城市绿色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产业偏离度分析方法,采用2005年到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四个资源未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及偏离度关系,从而得出山东省经济增长对四个资源未枯竭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由高至低为东营、济宁、泰安、莱芜;济宁市和泰安市第叁产业对于其自身经济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东营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共同促进了莱芜市的经济增长。(2)选择正确的资源型城市的接替主导产业,在明确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从绿色发展、经济效益、就业贡献度、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关联度、资产规模等六个建立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注重绿色发展并依靠原有资源产业条件下避免产业雷同,进而对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东营、泰安、莱芜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从而得到四个地市的主导产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资源未枯竭城市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资源未枯竭城市必须遵循全局谋划、因地制宜、最优效率、科学合理、系统协作的五方面调控原则,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的城市应该采取生态化、统筹化、柔性化、替代型、复合型等不同的调控模式,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产业转型进程中,应加强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向绿色环保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另外还要宣传绿色消费和经营观念,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推动资源未枯竭城市绿色发展进程。

李玉莲[10]2007年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所需能源和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资源型城市成熟期或衰退期的到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逐步引起重视,这是撰写本论文的根本出发点。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产业经济学等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确认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在认真分析了前人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体系,从而可以获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信息。本论文在设计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本论文的研究体系。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阳泉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实证分析,并对阳泉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模式的确立、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以及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点及政策保障方面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化根根. 安徽大学. 2014

[2]. 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薛信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康彦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4]. 煤炭资源枯竭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李慧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5]. 新常态下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杨富田. 吉林大学. 2016

[6].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 赵兴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7].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黄文英. 南昌大学. 2009

[8].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史晋娜. 四川大学. 2007

[9]. 资源未枯竭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 邓凯文. 山东财经大学. 2017

[10].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李玉莲. 中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