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引申用法的认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4)03-0026-005
一 “过”的基本用法
“过”或“V过”一般解释为经过某一处所,但其语义却十分复杂,下面择要述之,本文在对“过”的基本语义结构进行图示时所用的术语有:动体(trajector)、陆标(landmark),分别记作“tr”(动体)、“lm”(陆标)[1][2]:
(一)“过”可以表示某客体贯穿某处
例如:
a火车从桥上驶过。
b有一条小路从树林穿过。
客体“火车”、“小路”从“桥”、“小路”的一端到另一端,自始至终地贯穿。其语义可以图示为:
(二)“过”可以表示某客体从某处所旁边经过
例如:
a他匆匆忙忙地从我身边走过。
b游行队伍正好从他家门口过。
客体“他”、“游行队伍”从“我身边”、“他家门口”经过,“我所在的位置”和“他家门口”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固定的界标,标志着客体位移的具体动向。其语义可以图示为:
(三)“过”可以表示主体越过某种阻碍
例如:
a他跳过墙头逃跑了。
b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
“墙”、“山”是需要主体去克服的阻碍,主体越过这些阻碍之后才能到达另一处。其语义可以图示为:
(四)“过”可以表示客体从一处移至另一处
例如:
a他从我唇上拿掉香烟,递过一杯热牛奶,我乖乖地端起杯子就喝。
b周铁匠,这时站起来,接过一把镰,眯着一只眼,对着灯光,郑重地用指头试试镰刃。
以上例句中的“过”都是跟在使移动词后表受事物体从一处移至另一处(或从一方转到另一方),这个“过”根据叙述人立足点的不同,一般都可以在其后相应地补上“来”或“去”(句式有时要作调整)。其语义可以图示为:
(五)汉语“过”所包含的语义类型十分丰富
以上只是就其主要用法加以图示,可以看出“过”既可以表自始至终地贯穿某一处所,也可以表从某一界标经过;既可以表越过某一阻碍,也可以表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其实,这几种语义类型彼此之间也不是孤立、毫不相干的,相反,它们都是从同一种语义模式分离出来的。我们可以将“过”的基本语义结构描述为:表示某一动体从源点出发,经过某一处所后,抵达别处。“过”的这种语义结构,在人的认知上,可以对其作不同的侧重或勾画(to profile)[1],从而能突显不同的意义。如果侧重于客体所经过的处所是空间上的一个段的话,就有了自始至终贯穿某一处所的意义;如果侧重于客体所经过的处所是空间上的一个点的话,就有了经过某一界标的意义;如果侧重于客体所经过的处所是难以克服的话,就有了越过某一阻碍的意义;如果只侧重于客体经过某一处所到达别处的话,就有了从某处移至另一处的意义。“过”所含的这几种语义类型都能推演出不同的引申义。
从认知的角度对不同语言中所存在的类似现象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是很富有现实意义的。
二 “过”引申用法的认知分析
(一)“过”的基本引申用法
1.原本表贯穿某段空间的“过”可直接映射到时间域,表经过、度过某一段时间,这种用法十分常见。“过”后面可以跟上具体的时间段,如“三天、两年”等等,也可以跟某一不定时段,如“一会儿、几天、几年”等等,在句中一般用以表示经过了该时间段之后出现某种情况,“过(了)+时间段”可以用“时间段+过后”来替换,例如:
a过了三天,李四爷还是人事不醒。
例a中“过了三天”可变换为“三天过后”。
“过”的后面加上时间词语,可以认为所反映的是“自我在动”的隐喻[2],如“过了三天”是主体(人)穿过三天这个时段。而“过”跟在时间词语后面时,所反映的则是“时间在动”的隐喻[2],如“三天已过”是指“三天”过去了,动体是“三天”,而不是主体(人),所以“三天已过”中的“过”是“过去、消逝”的意思,而不是“度过”的意思。
这个“过”还可经常跟在“熬、挨、挺”等动词后,表示度过某段艰难的时间,例如:
a很难想象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凭着怎样的精神力量熬过了那几年的。
2.原本表从某一界标经过的“过”可以扩展到其他的认知域,表示超出某一界限,例如:
a由于午餐时间已过,街上很多正规一点的饭馆都歇业了。
b虽然年过半百,他身体却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硬朗。
例a表示时间上超出,例b表示年龄上超出。
“过”后面的界限在句子中有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例如:
a糟糕!我坐过站了。
b一气之下,话说过了头,后悔也来不及了。
例a中是指在空间位置上超过了“我想要到的站”,例b是指说话超出某一合适的度,其中“话说过了头”也可以说成“话说过了”,“头”可以省去。所以,“过”本身就可以单独用来表示超过一合适的度。另外,“过”还经常性地跟上一些形容词,表示程度或数量超出了某一合适的度,例如:
a去年副食品价格的上涨,既有流通环节过多、收费罚款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也有经营规模过小、流通费用过高的问题。
表经过某一界标的“过”可以自然地过渡到表某一物体在高度上超过另一物体,例如:
a树长得过了房。
一方在高度上超过另一方,这一语义结构从空间域映射到表能力、性能的抽象范畴,就可以表示一方在能力、性能上超出另一方,“过”也就有了表示胜过的意思,这种用法经常用于可能式,例如:
a我说不过他,他读的书比我多好几倍。
3.表空间上越过某一阻碍的“过”,可以用于抽象的认知域,表主体通过某一“难关”。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前述中对“过”所作的图示并不是表通过某一阻碍的“过”的唯一语义类型,只是因为对这种语义的“过”进行图示,能比较容易清晰地体现出受阻这一语义成分,所以就选它作为表通过某一阻碍的“过”的代表。
这种“过”强调所要通过的是一个需要去克服的“阻碍”或“难关”,它是以阻碍图式和除阻图式两种意象图式作为隐喻基础的[2],例如:
a他们当中,只有两人闯过了今天正选赛的第一轮,其余均遭淘汰。
“选拔赛”可以看作是一个“难关”。
“哄骗”类动词,如“瞒、骗、哄、抵赖”等词,后面跟“过”,所要通过的“阻碍”的通常是某个人,表示从某人那里通过,例如:
a再说蔡九知府退厅,邀请黄文炳到后堂,称谢道:“若非通判高明远见,下官险些儿被这厮瞒过了。”
4.表客体从某处移至另一处的“过”,可以很自然地用来表示将某物某人从一方转移至另一方,如“过户”、“过账”、“过继”等。另外,某些方言里表“传染”的“过”也是从表转移的“过”引申来的,如“这个病过人”,意思是这种病能从病人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二)表完结的“过1”
1.以上表经过或渡过的“过”、表超出某一界限的“过”、表通过某个阻碍的“过”以及表转移的“过”,语义上都是指向宾语的,而当“过”的语义只是指向其前的动词时,表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在时间域中移向过去,“过”就具备了一定的时体意义,成为体助词。
一般都认为体助词“过”应分为两种:“过1”表示动作完毕,“过2”表示过去曾经发生某事(可概括为表“曾然”),请参看吕叔湘[3]、孔令达[4]、刘月华[5]及戴耀晶[6]的有关论述。但也有人曾对此区分提出异议,石毓智[7]就认为:“”、“”语法意义不仅是相通的,而且使用条件也是一样的,只是跟不同的词语搭配,从而显示出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把两种语法意义的“过”看作是同一实体。至于两个“过”的使用条件是怎么个一样法,石毓智并没有展开论述,该文只是强调与“过”(这里指的是“”)所搭配的动词所指必须具有“离散性质”,也就是说所搭配的词语要能够重复进行、要有个明确的“终结点”,而行为的“终结”和行为的“完成”是相通的,所以“过”(即“”)既然指示的是行为的“终结点”,那么可以推知它具有表示“完成”的语法意义。[7]我们认为石毓智的观点是很牵强的,虽然“”和“”时间上都是指过去,但两者在意义、读音以及用法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完全有必要加以区分,孔令达就曾撰文对石毓智的提法作过批驳。[8]
2.“”经常用于这种格式,表示前一动作完毕之后接着出现另一动作行为,这一格式中的表背景事件(background event)——即表示背景时间信息的事件[9](P27-29),为后面所出现的动作行为提供一个参照时点,因此能经常和“之后、以后”组合,例如:
a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哭过之后,原来悲伤的情绪体验会很快减轻,内心会觉得好受了许多。
b下课铃响过以后,我看到张青海带着国庆和刘小青走过来。
也可以用于表前景事件(foreground event)——即表示前景时间信息的事件,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但也不能自主成句,其后通常要加上动态助词“了”[9](P185),这种用法常见于交谈语体,如果用于叙述句时,前面则要提供一个明确的时点,例如:
a“好多困难和麻烦,也都想过了吗?”
“想过了。”
b等我们赶到他家时,他已经吃过了。
例句中的“了”都必不可少。“”不能独立完句,这说明“”性质上还属于结果补语,但“”和一般的结果补语也不大一样,它用“没”否定时不能与“没”同现,例如:
a你作业做完了吗?——没做完。
b你作业做好了吗?——没做好。
c你作业做过了吗?——*没做过。
结果补语“完”、“好”都能与“没”同现,“”则不行,例c的否定式只能说成“还没做呢”或“还没有”,所以我们可以将“”看作是半虚化的体标记。
3.“”表动作完毕,跟完成体标记“了”以及结果补语“完”在语法意义上有相近之处,所以“”有时可以用“”或“完”来替换,例如下面用于背景事件的“”:
a吃过饭再走——吃了饭再走
而当“”与“”同现时,有时可以去掉“”,也可以去掉“”,例如[9]:
a喝吧,吃了这个鸡;我早已吃(过)了,不必让。
但“”与“”之间的区别有时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时的“过1”则是用于表前景事件的,例如:
a他去北京了吗?——他去了。
b他去北京了吗?——他去过了。
例a表示“他”已经去了北京,现在在北京;例b表示“他去北京”这一事件已经完结,“他”已从北京返回来了。
a回来,老九给他把饭热好了,他吃了多半碗就睡了。
b“睡过了呢?已经睡得不能再睡了?”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例a“睡了”表示进入睡眠的状态;例b“睡过了”表示睡了一觉之后醒来了。
上述4例中的之间的差别很大,两者意义上的这种明显差别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的本质。
另外,“”跟表通过的“过”有时需要注意区分,请看例句:
a他英语考过了,数学没过。
b他准备英语考过了就赶回老家。
例a中的“考过了”是指通过了考试(合格了),例b中的“考过了”意思是试考完了,表“考试”这一事件的完结。
4.“”对语境有特殊的要求。刘月华指出,“过1”前的动词所代表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事物,必须是已知信息。这一点在交谈语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叙述语体中用“过1”所叙述之动作与所及之物,则必须要求在上文交待过,至于“过1”跟在一些表日常生活中有规律性的行为的动作动词(比如“吃饭”、“洗脸”、“刷牙”、“睡觉”等)后面时,对听话人来说,在交待清楚语境之后,这些动作行为也就属于已知的信息。所以,“过1”的表达功能可以总结为:表示听说双方已知的特定的动作行为已经进行了。[5]
(2)“”不受时间的限制,既可以用于过去,也可以用于现在和将来,例如[4]:
a昨天我吃过饭就散步去了。(过去)
b我已经吃过饭了,咱们散步去吧。(现在)
c明天我吃过饭就去散步。(将来)
(3)“V”只关心“V”所代表的事件是否完结,该事件可以是较短时间内完结的,也可以是很早以前就完结了,例如:
a你吃了吗?——我吃过了。
b你北京去了吗?——我上个星期就去过了。
c你入了党没有?——我十年前就入过了。
4、“”和完成体标记“了”、持续体标记“着”一样,不能跟否定副词“没”同现。
(三)表经历的
1.是个纯粹的表示时体意义的动态助词,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各家对其语法意义的认识也基本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所作的解释是: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动词前可加副词“曾经”[3](P247)。刘月华认为,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或存在某一状态,意义可概括“曾然”[5]。但也有从别的角度来对进行定义的,比如赵元任就认为,表示“以往至少有过一次”的意思,强调所蕴含的多数意义[10](P237)。戴耀晶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不宜用次数观念来表述的体意义,理由有二:一是所反映的是可能的多数而非必然的多数;二是有些句子所反映的事件不可以多次发生。[6](P62-63)
另外,刘月华又特别强调表曾然,即意味着现在已不然,并进一步将的语法意义表述为:表示某一动作曾经发生或某一状态曾经存在,但在说话时该动作已不进行,该状态已不存在。那么表“现在已不然”是不是的本质特征呢?戴耀晶对此也作了精到的分析,认为对目前(说话时)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的影响,而不是必然的影响,表“目前已非如此”并不是的本质意义,只强调句子表达的是一个历时完整事件,其他方面的语义蕴涵则是由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决定的。[6](P60-61)
我们认为戴耀晶先生的分析是很客观的,令人信服。所以我们再援引戴耀晶的观点来说明的语法意义:的语义内容是表达历时的动态完整事件,历时性是的本质属性。[6]
表示过去曾经历的事,这一点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石毓智却针对这个说法举了以下两例:
a上星期六晚上你们怎么过的?
看了看电视,下了下棋。
*看过看电视,下过下棋。
b我在家吃了吃饭才来。
*我在家吃过吃饭才来。[7]
a你去过北京吗?——去过/没去过
问话人关注的是听话人有没有“去北京”的经历,至于听话人是什么时间有这种经历的,这并不重要,这个时间可以是很早以前的时间,也可以是最近的时间,假如听话人去过北京,问话人接着问“你什么时候去北京的?”,听话人可以回答是“十几年以前”,也可以回答是“昨天”。所以不能跟否定过程的“没”同现。郭锐把带有“了、着、过、在、正在、呢”等时间性成分的谓词所体现出的时状称作过程时状,认为过程时状都用“没”来否定,但有的体标记能跟“没”同现,有的则不能,这说明还需要对过程时状内部作进一步的分化,并指出相互之间的异同。[11]
“V”所代表的事件在参照时间之前就已存在。如果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V”总是与过去的某个时间相联系,如果以将来的某个时点为参照时间,“V”则与该时点之前的某个时点相联系,例如:
a为了这件事,我们还吵过一次架。(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
b再过二十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比现在多一倍以上。(以将来的某个时点为参照时间)
由于关注是否有某经历,而不关注该经历的具体时间,所以前面常常出现“以前、曾经、过去、从前”等表示不确定时间的词语,例如:
a他以前虽来过好多次,但人们并不熟悉他。
b近代汉语里“把”曾经有过“拿”的意思,现代方言里还有这种用法。
但如果有表达的需要,前面就要出现表示确定时间的时间词语,例如:
a那个地方我三年前还去过一次。
b我刚才就说过,“读看完肯定会提这问题。”李东宝看林一洲,林一洲被问得红了脸。
句中表确定时间的词语分别是“三年前”、“刚才”,“刚才”、“刚”、“刚刚”后面跟
a《红楼梦》你看过没有?——看过。
b《红楼梦》你看过了没有?——看过了。
例a问话人关注的是听话人以前有没有读《红楼梦》的经历;例b问话人关注的是听话人有没有将《红楼梦》读完,听话人读《红楼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一个已知的信息,也就是说问话人知道听话人前不久在读《红楼梦》或是准备读《红楼梦》。例b的否定回答是:“还没看呢”或“还没有”(开始读了,但没读完),例a的否定回答是:“没看过”。两个例句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再来看一个例句:
他这样的想过多少次。想过之后,他把水烟袋托在手中,预备去冲锋陷阵,可是,燃着火纸,吸了几口烟,他的勇气和烟灰一齐落在了地上。(老舍:《火葬》)
例句中“他这样的想过多少次”中的“过”是“”,表曾然,不表具体的动作行为;“想过之后”中的“过”是“”,表具体动作行为的完结。
收稿日期:2003-07-09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