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历史系试卷的比较与思考(上海、江苏、广东)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历史系试卷的比较与思考(上海、江苏、广东)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历史科(上海、江苏、广东)试卷的比较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广东论文,上海论文,试卷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上海、江苏、广东三省(市)历史科高考继续采用单科历史卷,三省(市)所命制的历史试卷(以下简称三卷),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其相对独立的命题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试卷的试题特点与比较

1.三份试卷的相同点

(1)突出了重点知识。三份试卷都突出了重点知识考查,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同时,立意考查能力,三份试卷选择题的史实考查都是关键性的、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和当今史学的主要观点,知识点均出自教材的重点章节;三份试卷非选择题涉及的史实、历史主要线索和史学观点也是现行教材的重点知识,如江苏卷的台湾回归祖国、唐太宗、汉武帝、近代中国主要社会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英日两国早期工业化等;广东卷的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王安石变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策路线、一战后英日美关系格局的变化;上海卷的明朝中央集权、德国统一历程、反法西斯战争、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这些考查点均是教材重点知识,或存在于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线索上,这样命题特征既突出了能力考查,又结合了当今热点,更抓住了师生备考主方向。

(2)加大了经济、文化史的比重。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多元融合,三份试卷都越来越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考查现实,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挖掘经济、文化史内容,加大对经济、文化史的考查力度。如三份试卷中经济、文化史的分值占全卷总分的比重分别为47%、49%和50%,这个比例高于现行普通高中人教版教材中经济、文化史的比重,此命题变化也有利于引导教学改革,以新的思想来迎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3)主观试题设问有梯度,指向明确。三份试卷的主观试题普遍具有的特点,是非选择题的设问有梯度,指向明确,便于引导、启发考生作积极有效思维,以此实现考查目的。如江苏、广东卷材料解析题中,一般有“依据材料……”或“从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答题要求,问答题中则采用步步深入的分层提问法,诱导思维;上海卷的主观题设了若干小问题,指导考生答题,材料论证题还提出了明确的内容主旨和具体要求。

(4)要突出应用性,注意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培养和考查应用性是素质教育对高考的统一要求,解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因此高考命题也需要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和人类社会的命运。三份试卷都涉及多个社会热点,很好地发挥了考试育人的目的,注意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如江苏卷涉及“和谐社会”“社会改革”“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多个现实热点;广东卷涉及“反法西斯战争”“国家安定”“高中课程改革”“城市发展”“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海卷涉及“反法西斯战争”“国家统一”“现代生活”等多个时代主流。这些命题趋向体现了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历史感受。

2.三份试卷的不同点

(1)江苏卷的特色

在试题的编排上,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类别顺序来编排,每个题型模块内部又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顺序编排,这样安排既与使用的教材相适应,又便于考生由简至繁、由古至今、由中及外地感受历史,启发考试思维。

江苏卷选择题难易适中,部分题目略有难度,但立意还是基本上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其思维能力水平,明显高于2004年的江苏高考卷。江苏卷选择题还重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考查,中国古代史虽仅为一本书,但知识点繁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一向具有量大难深、理论性强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内容略偏重,可能会测量出考生能力思维的差距。

江苏卷材料题,在设问上比较平稳,考生比较容易接受,材料解析题的部分设问有定向性提示,给考生明确了信息提取的基本方向,这有效地降低了试题难度。材料解析题能注意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和考生的不足之处出发(例如第28题),有的从时间跨度出发(例如第26题跨古今中外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江苏卷问答题,注重历史知识现象或线索的比较、分析与概括,以此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如第29题以“汉武帝、唐太宗”为研究对象,提供了3个小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充足的内容叙述,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捕捉有效信息并充分把本题设问与基础知识紧密联系,得出一定的认识,本题3个小问题看似独立,但确实含有一定的思维内在关系。第30题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者)的思想主张、社会实践等知识”为研究对象,要求考生比较相关事实,得出相应的历史影响。第31题以“英国、日本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特征”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提问的方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难点在于考生不容易高度概括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

江苏卷突出应用性,注意地方特色。试题注意培养和考查应用性,以便更好地认识现实,考卷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和人类社会的命运,涉及到多个社会热点,很好地发挥了江苏地方特色,如第3题、第6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问题(江苏为江南重点地区之一),第7~8题考查与江苏有直接联系的知识点,第27题“国共关系”的材料解析题,回应本年度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南京中山陵的时事,等等。

(2)上海卷的特色

在试题编排上,以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和材料论证题的类别顺序编排,每个题型内部又按中外史事内容混合的特点编排,这样编排既与上海使用的教材相适应,又培养考生以整体观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上海卷的选择题,不受教材限制,充分运用新材料创设问题新情境,与其他两卷相比,上海卷最大的特色是试题运用的材料较丰富,如课外文献、诗词、照片、表格、地图等,而且每个选择题的备选项都字数相近、文字考究,增加了试卷美观性。选择题的赋分合理,更多地考虑选拔、区分度,减少偶然性,如选择题的前21题,每题2分,最后6小题,每题3分,使学生答题的付出量与应得分相符,真正做到了以能力为立意的追求。选择题还相应加大了阅读史料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有意减低记忆能力要求,引导教学重视史料,注重培养考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在27道选择题中,含有史料思维的就达18道之多。

简答题和问答题注重开放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给考试足够的思维空间,试题设问除分层设问外,还步步深入,让考生感觉到史实结合的魅力和结论得出的自然性。试题设问还注重开放性,考生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简答题第28题的第(3)问“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问答题第35题的第(3)问“西方为什么要以博览会来展示自己的成就?你认为2010年的上海将赋予世博会何种崭新的涵义?”以上特点是其他试卷所不具有的。

材料分析论证题,是上海卷最具特色的题型,试题给出“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都在深刻反思”的观点,让学生寻找“切入口”,从历史的发展中思考与论证自己的观点,紧扣时代主题,突出个体理解,结合中外史实,注重理性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意识。此类试题记忆要求不高,注重考查学生史论结合、阐释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注重历史与现实联系,体现个性特色。上海卷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传承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理念。如第33题对“中国实现生活、经济发展的思考”,第36题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深刻反思”。上海卷还具有地方特色,如第35题。上海卷还引入英语,体现国际大都市的特色,如第14题“Democracy and Science”,第17题“After World War Ⅱ the United Nations was organized”。

(3)广东卷的特色

广东卷选择题难易适度,基本上是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应用与理解水平,内容重心放在对中国近现代史考查,相应减少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体现了厚今薄古原则。选择题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试题源于课本,因此选答也比较顺利,学生答题的心理压力较小。但有些选择题日常练习率高,如第6题和第14题学生很容易选,因此就缺乏区分度了。

广东卷材料题,在设问上比较平稳,考生适应,每道设问都有指向性提示,因而降低了试题难度。材料解析题还注意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出发(如第26题)或从中学历史教材以外寻求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如第27~28题),注重考查考生基本学习素质。

广东卷问答题,注重中学教材重点历史知识的整合,以此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如第29题以“王安石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要求考生归纳、评价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对于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内容,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充足的内容叙述,解答此题的难点在于考生能否捕捉有效信息评价教育改革措施,并得出一定的认识。第30题以“中国共产党重要路线”为研究对象,要求考生归纳内容,得出相应的历史作用,立意仍然是教学和考纲的重点知识。第31题以“英国、日本、美国关系格局”为研究对象,要求考生就美、英、日三国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此题还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映衬了当今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向。

广东省是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区,试卷自然要注重现实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广东卷试题把历史与现实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如试卷加大对经济、文化史内容考查,第29题“王安石教育改革”,第27题“民主共和思潮研究”等,分别呼应新课改的“经济文化模块”“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等知识。此外,第22题又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社会热点的反思与警醒。

二、对三份试卷试题的整体思考

上海、江苏、广东三省市,属于沿海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社会发展有着许多共性特点,所以三者高考命题还应相互借鉴。以下是对三地区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些思索。

1.高考命题在求“稳”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力图在稳中求进

题目取材应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试题的情境营造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氛围,体现命题者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的理念探索。这一点上海卷就做得相当好,其他地区不妨借鉴思索。

2.以现实作为高考历史命题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时代特色

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应成为今后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其目的就是适时地引导学生身在课堂,心怀天下,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关注祖国、世界和人类的命运。这类试题命制可以不回避热点,反而多利用国内、国际的热点作为情境材料,设立新视角,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有关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回答问题。

3.高考试卷能力考查层次要分明,难度控制要适中

历史学科的四项10条能力在试卷中要都得到检验,选择题不能基本上直接来源于教材,让人感觉只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练记忆程度,但是,选择题也不能过分提升历史理论,或过度注意细枝末节之处。试题命制要使能力考查层次分明,还应多从史实主干知识,或史实与史论的区别上,勤于思考,勇于下手。

4.江苏、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创新力度还需要加强

我国的部分地区(如港、台、沪)和国外地区的历史考试中,有许多行之有效、新颖别致的试题设计方式可以供当今高考命题者借鉴思索。今后,我们对于观念领先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考命题,期待和呼唤耳目一新的试题出现。但是革新命题思路,应在保证试卷总体难度波动不大的情况下进行。

5.高考命题应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得更紧密

就上海、江苏、广东三省市试卷而言,部分试卷对教材以外的新材料、新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增加得不够,缺乏开放性,让人有一种陈旧倒退感。以后的历史高考命题应加大史料含量,试题要多注重对从文献、文物、地图、照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以此引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标签:;  

2005年高考历史系试卷的比较与思考(上海、江苏、广东)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