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意识和民族无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359(1999)04—0037—03
无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在个体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对个体探究知识的选择性,对情感的需求和审美的价值标准,以及个体意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一个民族、集体来说,民族无意识对民族主体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探讨无意识,特别是民族无意识,对于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民族来说,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无疑是深远的。笔者就此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一
所谓无意识,其实并不神秘,简单地说,它就是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和内心体验。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没有被目的控制、指导的心理现象,如睡眠时做梦的心理、认识现象;第二,虽然感觉不到,但实际上起作用的刺激所引起的回答反应,如“阈下感觉”的反应等;第三,一些由于不断重复而自动化了的意识行动;第四,由于其他原因失去了目的控制而导致某些活动,如一时冲动,病人幻想、幻觉,不能识别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与人们的关系等等。彼得罗夫斯基等人指出:“无意识是在完成动作时是不自觉的,在行动和地点方面完全失去定向能力,行为的语言调节遭到破坏。”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完全失去定向能力”,不应该理解为失去了所有定向能力,而是指所失去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定向能力,实际上它是受无意识所控制的定向活动。无意识对人的活动不起决定作用。
那么,什么是民族心理无意识?我们认为,所谓民族心理无意识或民族无意识,是指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民族历史经验凝聚积淀而延传下来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指向,是民族主体在民族生活实践中不自觉的非理性的精神现象。
首先,民族心理无意识或民族无意识是通过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人类自远古到现在,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每一民族也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经历、生活方式、经济生活以及语言等等的不同,形成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特征在民族的社会实践、社会发展中,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而继承下来,逐渐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无意识。这种积淀是通过自觉和不自觉的两种方式而进行的。所谓自觉,是指通过人为的教育、提倡而实现的。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总是通过教育、提倡等方式向人们强制灌输有利于维护其统治的思想,由于长期的教育和提倡,其中有些思想会逐渐内化为人们的心理,成为一种民族无意识。在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长期提倡,强制灌输,使得孔孟儒家学说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心理,成为一种民族心理无意识,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形的精神枷锁。所谓不自觉,是指在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文化环境形成一种心理氛围,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这种心理氛围的长期熏陶下,不自觉地具备了这种文化心理,换言之,民族文化心理氛围潜移默化为一种心理积淀物的民族无意识。总之,民族心理无意识的积淀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动态过程。
其次,民族无意识是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民族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不同,个体无意识是一种先天无意识或本能无意识,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的欲望、需求、冲动等,它是在生命延续活动中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潜在的生理、心理机制的表现,民族无意识属于集体或群体无意识,是后天无意识,它不是来自内在的欲望、需求,而是来自外在的集体或群体经验,是外在经验内化的产物。因而是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一定的意识形成后,如果被长期地提倡、灌输,就有可能积淀、内化为无意识,从外在的意识转化为内在的无意识,从外约束机制转化为内约束机制,从有意识地支配人的活动转化为无意识地支配人的活动。
最后,民族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定势的功能状态。所谓定势是指主体状态的模式对以后的心理活动趋向的制约性。无意识是定势的重要特征。民族无意识正是民族主体在千百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是没有意识到的准备状态。这种未意识到的定势形成后,它作为一种功能长期稳定地保存下来,制约民族主体的活动。
二
人作为主体不在于他对世界的依赖性,而在于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主体的活动是受多种因素驱使的,其中无意识对主体的驱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个体无意识作为个人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对主体活动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而更深一层的集体(民族、群体)无意识对主体的活动的影响更稳定、更深远,因此必须深入地考察影响和制约主体活动的这一深层的精神力量。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在改造世界活动中所获得认识、知识,对于人的活动起着指导的作用,在意识指导下从事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人总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从事活动。意识对人的活动的指导,既有自觉地、直接的指导,也有不自觉地、间接的指导。这种不自觉地、间接的指导,就是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意识向无意识转化之后,意识对人的活动的自觉地、直接地指导也就随之转化为由无意识不自觉地、间接地支配人的活动。也就是说,意识的自觉的指导功能转化为未意识到的定势功能。这种功能的作用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而悄悄地发生的,而事后才可能觉察到。实际的情形往往是这样,人们对某种思想或行为可能不以为然,甚至口头上还表示反对以至深恶痛绝,而实际上他又不自觉地对这种思想或行为表示赞同或支持。
民族心理无意识无论是对于民族主体的认识还是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民族心理无意识对民族主体的影响是通过民族心理无意识构成民族主体认识的深层背景而发生作用的。认识主体的心灵不是一块白板,而是有一定结构的。任何认识主体都要以一定的背景为基础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社会生活条件是认识主体的外部背景,已经形成的心理模式则构成认识主体的内部背景或心理背景。在这个内部心理背景里,又有表层和深层背景之分,民族心理无意识是内部心理背景中的深层背景,这种深层背景潜藏在民族主体的心灵深处,对民族主体认识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首先,影响认识对象的选择。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从可能性来说,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对象,但从现实性来说,又只能是客观世界中某一(些)事物的某些方面或属性。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认识时,必须选择何者为认识对象。这种选择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参与了不自觉的因素,作为民族主体的认识,民族无意识这种不自觉的因素也参与其中,从而影响民族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那些与民族无意识相符合(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原型)的东西,便优先进入人们的认识领域,成为认识的对象,反之,与民族无意识不相适应的东西,无意识便千方百计将其拒之门外,使之难以成为认识的对象。例如,对于一个粗犷直爽求实精神极强、具有实用主义习气的美国人来说,他所选择的认识对象,往往与社会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即使像哲学这样高深抽象的学问,也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实用的烙印;而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他选择认识对象,则更多地趋向于安邦定国,夫妇人伦,对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似无动于衷。两个民族在认识对象选择上的差异,固然是社会实践、现实使然,但也不能排除民族无意识深层背景的影响。
其次,影响认识材料的整合加工。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整合加工,似乎纯粹是理性思维的事,但是在看来是纯粹的思维活动中,同样有着无意识的暗影。例如,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已积淀为民族的思维方式或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在加工思维材料时,就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民族的印记,同样的思维材料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有着差异。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直观思维模式的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可算一例:“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在毫无因果关系的天与人的生理之间,居然被整合加工为“人本于天”的思想。由此可窥见民族无意识对思维影响之一斑。
民族无意识不仅对认识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行为也有影响。人的行为是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的,行为是在已有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由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的民族心理无意识对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民族无意识对行为的决策和评价的影响更不可忽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人的行动前以及整个行为过程中,都有对行为的评价,特别是重要行动更是如此。这种评价,首先要有较明确的尺度,但在这明确尺度的背后,往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参照系在起作用,这就是无意识在起作用,这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发生在近代中国的花钱买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修建的铁路而毁之,怕坏了祖宗的风水,就有着集体无意识的怪影在起作用。与评价相联系的决策过程亦是如此。
收稿日期:199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