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文本分析与启示论文

我国“立德树人” 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文本分析与启示

俞国良 李 森

[提要]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四十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经了重建与探索、改革与完善、系统与整合以及创新与深化四个时期。根据对关键词频次的定量研究,“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对“德”类关键词的提及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关键词词频差异显著,且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以看到,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不断精细化、具体化、实践化。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政策设计与践行必须坚持价值导向、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及全社会的协作共育,才能使“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真正根植于心。

[关键词] 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史进程;文本分析

“立德树人”思想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中源远流长。《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政策也不断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根本任务。此后,这项工作蓬勃发展,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颁布的“立德树人”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更加全面、深入、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定性分析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重建与探索、改革与完善、系统与整合以及创新与深化四个阶段。

2.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强化合规业绩考核机制,细化完善考核标准,将合规评价纳入员工业绩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必备条件中。企业应当确保各级员工明白,违反合规政策、程序和反腐败法规会受到轻重不等的纪律处罚,例如,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可能会内部通报纪律处分,甚至可能被解除劳动合同。在合规考核机制方面,企业可以同时考虑业绩与合规两个方面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比如,微软公司考核管理者业绩时不仅考核其业务发展,还要考核其合规管理。业绩考核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合规考核是一票否决的东西,一旦合规性不达标,业绩再好也不行。

(一)“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重建与探索时期(1979年-1989年)

这是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重新确立,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重进校园并得到初步重视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一是社会发展局面趋于稳步,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振旗鼓。改革开放使我国迎来了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德育工作涅槃重生[1]。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成为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指南。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等重要文件,为学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数据处理上,采用了Excel2011和SPSS21等统计软件。

(二)“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完善时期(1990年-1999年)

这是“立德树人”教育政策逐步系统化,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初具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论述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随之而来的是纷繁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碰撞,意识形态领域亟需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一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1993年,正式颁布《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和《普通高校德育大纲》,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相继出台,对不同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教育原则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做了明确、具体的阐述和要求。

只手拿云对萧飞羽传音道:“鬼算盘是黑旗会智囊,在此是由于他精于对钱财的算计,这里又地处南北交通枢纽是黑旗会钱财的集散中心。把安和庄所属挤走是太极虎的主张,不知为何鬼算盘何以将行动定在百日之后,太极虎对此颇有微词。要不是眼前所见属下实难相信鬼算盘有如此精湛的搏杀技艺。”只手拿云万万没想到他的一番话救了鬼算盘的命!

第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个体需求步伐跟紧。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教育行政部门修订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将德育推向一个突出地位。

(三)“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丰富与整合时期(2000年-2009年)

首先,教育类型对“教育”一词的出现频率有显著影响:F =6.35,p =.003,偏=.14,事后检验结果表明,综合类政策中“教育”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p =.003,p =.002)。反映出党和国家树立全局思维,坚持教育面向全体[4],保障教育公平和“有教无类”。

一是网络德育纳入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焕发魅力。2000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在高校中推广中南大学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做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明确规定,“不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学生,不允许毕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地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最后,在具体关键词方面:“立德树人”在阶段4才首次提及;不同阶段中“思想”的出现频率差异显著:F =2.99,p =.036,偏=.11,阶段2和阶段3“思想”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阶段4(p =.046,p =.007);不同历史阶段对“德育”的出现频率有显著影响:F =3.09,p =.032,偏=.11,阶段2“德育”这一关键词的频率显著高于阶段4(p =.003);不同历史阶段“道德”出现频率差异显著:F =5.79,p =.001,偏=.19,阶段3中“道德”频率显著高于另外3个阶段(p =.012,p =.039,p =.000)。整体来看,有关“立德树人”教育政策文本中,关键词词频在阶段2和阶段3高于阶段1和阶段4(如图2),这种趋势符合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进程。在阶段1,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重建与探索时期,各种政策的制定刚刚起步,有关“德”类的关键词频率较低;在阶段2和阶段3,“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不断完善与丰富,政策中有关“德”方面的关键词大大增加;阶段4是“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创新与深化时期,如前所述,虽然“德”类词频总体下降,但是这恰恰反映了该阶段注重创新,将“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向精细化、具体化、隐性化和中国化纵深推进的特点。

(四)“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创新与深化时期(2010年至今)

这是“立德树人”明确提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经过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要求更加具体、措施更加灵活、地位空前提高的阶段。其显著特征是:

天业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黄燕介绍:“天业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企业拥有员工13705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10764人,他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今后,天业集团会一如既往拓宽校企合作渠道,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收企业文化熏陶,使师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零距离’,达到毕业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顺利帮助毕业生实现校、企之间‘零过渡’。”□

调查结果显示(表2),施肥能明显提高四方竹的出笋量,施用的肥料类型不同,对出笋的影响不同,但出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处理Ⅲ)出笋量最多,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2个处理(处理Ⅰ和处理Ⅱ)间施肥效果十分接近。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更能促进竹林发笋[3-4],可能是由于谷壳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从而促进了发笋行为,且发笋时间相对其他几种处理都更早一些。

第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海纳百川,通时合变。这一时期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要求,尤其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内容上,更注重对道德规范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实施途径上,突破了传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单向传播的特点;在实施方法上,更加重视知行合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将课程育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求把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中,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阐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二、“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定量分析

频次百分比=关键词频数/所在文件总字数×100%。

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我们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政策文本中关键词频次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文本选择方面,选取了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有关“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原文,共计80项。在时间阶段上,包括重建与探索时期(1979-1989年)13项,改革与完善时期(1990-1999年)18项,丰富与整合时期(2000-2009年)20项,创新与深化时期(2010年至今)29项。在教育类型上,包括综合类(未限定教育类型,24项)、中小学校类(包括中职类学校,36项)、高等学校类(20项)。在统计指标上,以时间为自变量,并分别以“教育”、“立德树人”、“德”、“德育”、“道德”、“思想”等6个词语为因变量。各因变量的统计指标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各项政策文本中关键词的频次;第二类是各关键词频次在政策文件总字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计算方法为:

二是西方错误思潮蔓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抵御为主。改革开放后所涌入的西方错误思潮,极大地威胁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抵御错误思想为主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应运而生。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试行意见》提出,要“了解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侵蚀毒害青少年的情况,及时向党委反映,并提出具体的宣传工作意见”。这一阶段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领导不重视,且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

第一,立德树人任务明确,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空前提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教育问题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2015年,“立德树人”被相继纳入“十三五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发展的总体趋势:“大德育”、“大思政”

以时间为横坐标,并将“教育”、“立德树人”类关键词总和(即“德”出现的频次:包括立德树人、德育、道德等)以及“立德树人”这一具体关键词在文件总字数中所占百分比为纵坐标作出折线图(如图1)。从中可以看到,“教育”和“德”两个关键词的频次百分比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具体而言,“教育”一词的波动情况较为均匀,尤其是在前3个阶段差异不大,在第4个阶段峰值略有增加;“德”这一总关键词在第4阶段的波动情况与前3个阶段有明显不同,表现为波动频率的降低及峰值的下降;“立德树人”一词在前3个阶段频次为0,一直到阶段4才出现,但仍处于初始阶段,提及频次百分比较低。同时,线性趋势也直观地表明:“教育”这一关键词在政策文件中被提及的频次百分比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对教育的关注度持续增加。而“德”这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百分比却逐步下滑。究其原因,在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内容上的精细化和可操作化走向,使之对“德”的提及更多融入到具体规范准则中,并开始体现“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特别是在第4阶段,“立德树人”一词不但首次出现于政府文件中,而且所包含的内容愈加丰富,充分显现出“大德育”、“大思政”的发展态势。

图 1“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关键词频次百分比变化趋势

(二)不同发展阶段“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差异性分析:精细化、具体化和纵深化

根据不同阶段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以时间(不同的发展阶段)为自变量,以不同的关键词频次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不同历史阶段中,“教育”出现的频率无显著差异,F =.46,p =.71。反映出党和政府坚持发展教育,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恒心和决心。

5.允许外商在区内兴办第三产业,对现行规定不准或限制外商投资经营的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经批准,可以在浦东新区内试办。

其次,不同历史阶段对“德”这一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有显著影响:F =4.08,p =.01,偏=.14,事后检验结果表明,阶段2和阶段3“德”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阶段4(p =.002,p =.011)。原因在于,现阶段“立德树人”教育政策更加注重生活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从“照本宣科”转向“无言之教”[3]

二是国家和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长中的影响更大、更直接[2]。2000年《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2004年到2005年,党和国家又相继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三个《意见》一致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合发力,营造和切实推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表 1不同发展阶段“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关键词频次统计

图 2不同发展阶段“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各关键词均值

(三)不同教育类型“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差异性分析:“有教无类”、统一要求

根据不同教育类型中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以不同的教育类型为自变量,以不同的关键词频次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这是“立德树人”教育政策适应和谐社会需求,不断创新,汲取和纳入新生力量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其次,不同教育类型中“立德树人”一词的出现频率有显著差异:F =4.38,p =.016,偏=.10。综合类政策中“立德树人”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中小学校类和高等学校类政策(p =.006,p =.034)。这是因为“立德树人”在阶段4才首次提出,处于发轫之始,必须先扎根植入、聚焦主干,才能枝繁叶茂、更好地向外伸展。

由表4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影响因素系数基本一致,但影响作用大小略有差别。东部地区炼化产业产能利用率受经济周期波动因素、政府干预较大,而西部地区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东部受市场需求影响没有西部显著,正是因为东部市场化程度高,刺激需求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增加其产能利用率,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市场基础比较薄弱,需求较少,因此产能利用率水平较低,刺激市场需求将能显著提高产能利用率。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实现绩效管理信息全公开。

另外,不同教育类型中“德”这一总关键词以及“道德”一词的出现频率有显著差异:F =3.46,p =.036,偏=.08;F =3.16,p =.048,偏=.08。中小学“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德”出现的频率与综合类边缘显著(p =.057),和高等学校差异显著(p =.027);“道德”出现的频率均显著高于综合和高等学校类(p =.039,p =.042)。不同教育类型中“德育”频次差异虽然不显著,但中小学教育政策中“德育”的出现频次仍高于其他两类。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知识作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学生的道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具有较高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该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奠基时期,必须将中小学德育置于突出地位。

最后,不同教育类型对“思想”出现的频率有显著影响:F =11.88,p <.001,偏=.24,高等学校中“思想”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综合类和中小学类(p <.001,p <.001)。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强调,反映出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内涵[6],为人才培养筑牢了思想堤坝,意义重大。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旅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旅游管理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能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积压,或者是因为旅游管理的失误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另外,新媒体依托的是先进的技术,旅游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完成一些工作内容,这样就能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还能让人们获取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比如旅游管理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售票平台,让人们在新媒体上自主浏览旅游产品,选择自己满意的旅游产品直接下单,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售票情况进行统计,这样就能减轻旅游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精简旅游管理的流程,减少旅游管理的成本投入,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体来说,在不同教育类型上,“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词频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如图3)。“立德树人”更多出现在综合类的教育政策文件中,体现为对全体师生的一致要求;“德”、“道德”、“德育”等关键词则是更多出现在中小学政策文件中,反映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而“思想”一词在高等学校教育政策中出现更为频繁,表明党和政府突出强调对高校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表 2不同教育类型“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关键词频次统计

图 3不同教育类型“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各关键词均值

三、“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启示

通过对1978年以来有关“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我们看到,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经过不断实践,逐渐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相适应,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第一,“立德树人”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价值导向,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和消解的过程[7](P.227),是引导青少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手段,它指明了“立德树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我国的社会转型独具特色,它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把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8]。基于此,“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避免学生在愈加多元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中歧路亡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发挥其对青少年的价值导向作用。

第二,“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特点,无一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新态势,面临新问题,这既孕育了教育思想转变的必然性,又对教育实践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10],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等。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切中时弊的。这就要求“立德树人”教育政策能够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整体脉络,政策内容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引导性而非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新兴的德育内容(如科技道德、网络道德、环境道德等)纳入“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体系当中,发展大德育,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

第三,“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实践活动,人是这种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1]。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知识类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立德树人”绝非是对学生进行“宏大叙事”的灌输,也不是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完全忽视其自然属性,而是应该以入心为主,表里如一,知行统一,实践育人。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的过程,一般来说,儿童在7岁以后就进入自律道德阶段[12](P.314-315)。因此,“立德树人”的实现单单靠填鸭式的灌输或是硬性的规定是鞭长莫及、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从学生自身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要以及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更具体地制定出针对不同教育类型、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第四,“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合作共育。“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就要求从全方位育人出发,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方面能协同配合、通力合作。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系统),无一不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12](P.9-11)。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协同联动机制。政府应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真正将“德才兼备”这一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和选用中,提高道德的门槛;学校必须增强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改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当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而家庭是个体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最后,“立德树人”在根本上依托的是个体的信仰和德性,而这些都扎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需要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最后在站群间采用数据交换服务总线技术,将网站作为站群节点,利用数据适配器、数据路由,实现不同数据平台、不同物理位置网站及网站群间的数据交换,确保分布式网站群间数据的整合、呈送、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可以说,“立德树人”是提升国民道德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无疑为“立德树人”的具体实施提出了重大的考验。这就要求在“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既要宏观把控,又要微观调试。在坚持大德育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特征聚焦主要问题,注重方式方法,坚持价值导向,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和道德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特点,全社会合作共育,真正实现以“立德”而“树人”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平旭.德育:壮丽的耕耘——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唐汉卫.学校德育改革应该确立的四种意识[J].教育研究,2017(6).

[3]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6).

[4]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

[5]杨东亚.论灌输在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意义[J].基础教育研究,2006(8).

[6]靳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的科学概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7]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詹万生,许建争.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研究,2002(9).

[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0]俞国良.社会转: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

[11]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2]Feldman,R.发展心理学: 人的毕生发展[M].苏彦捷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2019)06—0217—06

基金项目: 教育部委托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编制研究后续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李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 100872

收稿日期 2019-03-10

责任编辑程 融

标签:;  ;  ;  ;  ;  ;  

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文本分析与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