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建设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在遭遇现代性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新的图景。这一图景主要是由知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丰富的人口资源为重要内容的中国国情、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发展最需要又最缺乏的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现实等构成的。新的图景把一个全新的时代性重大课题推到了前台,这就是:能力建设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内容:涵义、目标和方式

迄今为止,人们对能力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一是“潜能说”。认为能力就是潜能,就是“人在特定情景当中无数可能行为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H.A.奥图)。二是“动态知识技能说”。认为能力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动态上,即操作的速度、深度、难度和巩固程度(前苏联心理学家A.B.彼得罗弗斯基)。三是“个性心理特征说”。认为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国的叶弈乾、李孝忠)。这些理解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能力,很少从哲学与人学的角度来理解能力,结果低估了“能力”的意义和价值。(注:参见H.A.奥图编著《人的潜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第62页;A.B.彼得罗弗斯基著《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485—486页;叶弈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86页;李孝忠著《能力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4页。)

从哲学与人学角度来理解能力,它具有八方面的内涵:一是从能力的基础看,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的外化表现。这里涉及能力与人的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而人的能力则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实现和确证,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没有素质,就谈不上什么能力。这里,能力具有显现性。二是从能力的一般内容结构看,能力主要包括:潜能;体力;智力;情感力;意志力;精神力量;实践能力(含专业技能);德力。潜能,即主体通过自然遗传、文化继承、社会实践获得的处于可能状态的力量或能量;体力,是指人在生理上的健全程度;智力,是指人的知识水平和智慧程度;情感力,指人的情感力量;意志力,是指人的心理素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精神力量,指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力量;实践能力,指人的基本技术与掌握生产流程的熟练程度;德力,是指主体对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的认识、理解和领悟并据以遵循、外化的能力。这里,能力具有全面性。三是从能力的水平看,能力是指人驾驭各种活动的本领大小和熟练程度。这里,能力具有可测性。四是从能力发挥的合理性看,能力是受道德和理性引导的。这涉及能力与道德、理性的关系,是能力能否正确发挥的合理性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大都是从正面讲的。这里,能力具有受动性和方向性。五是从能力发挥的效果看,能力是指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这涉及能力与实绩的关系,“实绩”是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确证。这里,能力具有功能性。六是从能力发挥的载体看,能力是人在某种实际行动或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可以实际观察和确证的实际能量。它涉及与活动、行动的关系,因而是一种“行动”范畴,回答人在现实活动中能做什么。能力如何决定着人对活动范围和活动领域的可选择度。这里,能力具有经验观察性和可确证性。七是从能力发挥的价值看,能力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方式。这涉及能力发挥与回报的关系,讲的是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只要尽力就有回报。这里,能力具有“本位性”。八是从能力发挥的作用看,能力是左右社会发展和人生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这涉及能力与左右社会和人生的力量的关系问题。权力、金钱、人情关系和能力都是左右社会和人生的力量,不过能力是一种比权力、金钱、人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的力量。“能力”对于人及其人生来说,涉及“人靠什么立足(方式)”、“人追求什么(目的)”和“实现什么(效果)”这三大有关人生价值和人生命运的问题。这里,能力具有属人性。

要之,所谓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三个相关但又有区别的概念。人口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的有生命的个人,既包括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不具有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纯粹是消费的人口。有生命是理解人口资源概念的关键。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它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劳动能力是理解人力资源概念的关键。人才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具有特殊专长、且能从事专业劳动的人口。专业技能是理解人才资源概念的关键。

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未经投资开发的天然资源,人力资源则是经过投资开发的人造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体的能动创造性和最终决定性。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世界上一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人来发动、调控和掌握。舍此,自然资源就不可能转化为经济资源,也不可能带来经济效益。二是潜力的持续性和资源的再生性。就整体人口资源而言,人的潜力大有可挖且能持续进行,在其不断消耗的同时还能实现资源效用的再生。三是社会可塑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力,需要由社会来教育和培训,即通过社会来有意识地塑造人,把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合成为人力。四是生理制约性和损耗性。人力本身要受生理制约,人的作用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如果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有效的人力不被及时地利用,错过了最佳使用期,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我们试图从哲学角度来理解能力建设概念的内涵。能力建设与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相关,主要涉及人的能力。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具有一定素质的“主体人”和客观的“人的活动的现实展开”是影响人的能力发挥与实现的两个重要因素。与之相应,“人”(能力的主体承担者)和“人的行动的现实展开”(能力发挥和实现的手段),便构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或基本维度。换言之,能力建设,实质上就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前者是指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进一步转化为人才资源从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资本的能动过程,也就是把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化和提升为一种现实的能力,这是一种“转换能力”,涉及能力建设的过程与目标;后者指的是服务于能力建设过程和目标的条件体系的建设,实质是注重培育和提高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本身的能力,这是一种“开发能力”,涉及能力建设的方式与途径。总的来讲,能力建设,就是主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进一步转化为人才资源从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资本的一系列能动活动过程。这里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

一般来讲,能力建设的目标可确定为:它是一个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发掘人的潜能;它是一个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的过程:提高人的能力;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培育人的能力;它是一个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完善人的能力;它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发展人的能力;它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培养人的能力。

从当代中国发展来讲,根据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过程的统一,根据人的需要、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相统一的人格结构,当前中国能力建设迫切需要确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第一,发掘人的潜能。潜能,就是客观存在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出来的潜在的智力和体力之总和。发掘人的潜能,就是通过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唤醒“沉睡状态”的各种潜在智力和体力,去转化内在的混沌状态的潜在能力为外在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解放与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其实,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但由于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任重而道远,所以,人的潜能的发掘 还有很大空间。第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给人的健康下的定义中就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是一个人在 心理和能力上适应社会环境和各种岗位并学会生存的社会化过程。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 ,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和能力大小。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以胜任各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代中国社会对人的适应能 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加强适应能力建设,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在社 会中立足。因此,任何人要不断学会在适合其能力和个性发挥的环境和岗位上,并按照 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获得发展。第三,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人适应社会首先要学习,学习 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顺利走入和适应社会并获得各种生存手段的过程,而是否 具备学习能力则是关键。学习能力,就是学会获取新知识并提高其素质的能力。在当代 ,经济日益全球化,生产力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激烈的竞争也导致个人和组织处在一 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 中国社会,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新知识、新技能。学习是伴随整 个人生的过程。第四,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人获取生活资料并实现其价值的基本 途径,也是人发挥其能力的重要手段。人一生相当多时间是在劳动岗位上度过的,不断 提高劳动能力就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对我们国家和社会也是十分 重要的。中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要把人口包袱变成更大的财富,就必须不断提高人 的劳动能力,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第五,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在劳动岗位上, 关键是要培养人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熟练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其在岗位上成材。 中国所缺乏的主要是人才资源,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培养人的专业 技能,实际上就是要把人力资源转化人才资源。第六,培育人的实践创新能力。人适应 社会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改造社会,培育人的实践创新能力。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 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加深,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出现,新的产业不断产生,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所有这些归结为一点,即人所存在的外部 环境愈加动荡不定,风险愈加增大。这就要求每个中国人能洞察时代变迁带来的机遇和 挑战,善于从更宽广的视角和战略的角度审视问题,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创新变革。当代 中国的发展最需要创新能力,但我们最缺乏的也是创新能力。第七,完善人的交往能力 。社会越发展,社会交往问题就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完善人的交往能力,就是不断扩 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质量,消除狭隘的“人情关系”,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就 是不仅要在国内沟通与交流,还要参与国际沟通与交流。第八,发展人的自主能力。人 不仅要改造社会,还要从社会中解放出来,按照人的目的安排社会和组织自身,做社会 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当代中国发展迫切需要确立人的独立人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展人的自主能力,就是培育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提高人的 自律意识以达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能力的过程。第九,培养 恪守制度、原则和法律道德规范的能力。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自主化)过程一定意 义上也是不断学会遵循规则、制定规则的过程。培养人的恪守制度、原则和法律道德规 范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迫切要求。对习惯于重狭隘的“人情关系”和“ 长官意志”的某些人来讲,达到这种要求还为之甚远。恪守制度、原则和法律道德规范 的能力,就是能对制度原则规范的好坏和善恶是非进行正确判断,并自觉遵守合理的制 度原则规范的能力,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第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当 今中国,人的各项能力建设都要最终落实到提高人驾驭市场经济的实践能力上来。这是 因为: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提高人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最迫切 的,但也是做得不够的。因为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所过去人们从未上 过的新学校。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去学习市场经济的新知识,研究市场经 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本质和规律。然而,有些人对市场经济 不懂不通也不去积极研究;不少人往往还是用过去的旧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新的方法不 会用;不少人难于完全胜任建立市场经济所应肩负的历史重任,经不住市场经济所提出 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其能力低于市场经济建设所要求的水平,遇到复杂问题和困难束手 无策,结果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处处碰壁。因此,要搞好市场经济,就必须提高人们驾 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当代中国能力建设的方式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1.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培育能力的一所大学校

市场经济由于诱发拜金主义因而会对人的能力发展产生一种人格障碍。然而,市场经济又为克服人的能力建设的障碍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一,它是一所注重平等竞争和人的独立的一所大学校。它要求人应凭其后天努力奋斗和能力发挥而自立,应注重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性以及人的素质和业绩。这种价值观有利于培育人的实力、自立、民主、创造个性、主体性和业绩意识,也有助于推进人的能力的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需求,造成新的丰富的需要,进而必然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这种生产不仅使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发展了人的多方面能力,而且也必然带来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不断丰富。这正如马克思当年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时所指出的,必将逐步建立起人的多方面需求、社会流动、多方面的能力体系和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进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制度创新:确立以人的能力为本的制度体系——确保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是按权本位的价值取向来运作的,是权力社会。传统计划经济是靠权力发布命令的指令经济,“权力高度集中”是这一经济的根本特征。围绕权本位来运转的社会,阻碍着人的能力的发展。

中国的制度创新应围绕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进行。除了要确立按能绩进行分配并以“各尽所能”为目的的分配制度外,主要应实行干部人事制度创新,即确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尽管我们在用人原则上强调德才兼备,但在实际具体操作时,有些地方却往往重亲情、“关系”、年资、主观好恶、感觉印象,甚至存在跑官卖官现象。这种“官本位”的人事制度严重影响着人的能力发挥,必须加以改革。这就是要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选那些有才能和业绩的人;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选人;让广大群众参与选举;根据人的能力和贡献大小选人;通过考试、面试、考察等赛马式的方式,公平、公开地选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四条主要线索)。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为人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和规则,既鼓励人大胆创新,又要求人遵守规则,使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竞争和规则中,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提高能在晋升提拔重用上得到公正的回报。

3.组织创新:建立能力型组织——注重人力资本投资

组织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而每一次科技革命对它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影响。原始社会,组织完全是为“强者”所支配的组织;农业社会,组织主要是以血缘、权力为基础和纽带组成的;工业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组织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能力型组织。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现,必将使传统组织产生彻底变革,即组织更强调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组织的发展形态将会由原来重视资产与规模走向对组织核心能力的提升,组织成员能力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组织发展关注的焦点,组织成员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将是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应反映这种趋势进行组织创新,把组织建立成能力型组织:第一,把提高组织的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都要服从这一目标。第二,把提高组织成员的能力作为组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组织成员的能力发挥与组织的能力发展是一致的。组织只有为其成员的能力发挥和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组织成员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组织成员也只有为组织的发展不断发挥其能力,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

4.管理创新:走向能本管理——发现、使用和开发人的能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相对于以物为本的管理而言的。但以人的“什么”为本,是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在当代西方,人们对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期望通过开发人自身未曾使用过的良好潜能和全面正确发挥人的智力,来克服工业化社会所付出的代价的愿望,在西方社会日益强烈;作为人的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正成为许多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这种发展趋势将引起管理的创新,其实质,就是实行以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我们所说的“能本管理”,是一种以对人的能力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人本管理。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

能本管理的理念。具体说就是:(1)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应以能力价值观为基础和核心,要以能力价值观为主导来统摄其他价值观;而且当“权位”、“人情”、“关系”、“金钱”、“血统”同“能力”发生冲突时,应以能力作为裁决的准绳。(2)组织既倡导每个人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为组织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要求组织为每个人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舞台、机会和条件,还要把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岗位技能的提高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使组织和成员形成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3)组织成员要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

能本管理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用工、用人、分配三个方面。能本管理在用工制度上的要求,就是必须尽力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凭人的才能进人用工,根据才能选人,按照人的特点用人。在用人制度上的要求,就是力戒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主张根据德才兼备和业绩用人,把有能力业绩的人推到重要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在分配制度上的要求,就是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能本管理的组织操作。根据我国现状,其中最需要的是建立一种“能级制”。它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测评能力”。首先有一个客观、公正、结构合理而又便于公开监督的能力评价组织,以保证对每个员工的能力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其次要制定测评的指标体系;第三,确定测评的制度、原则和方法,力求使评价达到严密、规范、客观、准确、合理。第四,岗位划分与岗位能级要求的确定。在一个组织内部,员工所在的岗位是不同的,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能力,因而对能力的评价离不开对岗位的划分。岗位划分的依据应是岗位的性质、特点、功能以及划分的可行性和效果。于是,就有一个因岗定人(能)、岗得其人的问题,有一个岗位划分和岗位能级确定的问题。第五,判定员工的能级。人的能力有类型和高低不同,因而要求对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实行能级管理。

二是“配置与使用能力”。测评能力的目的之一是有效使用能力。使用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其能力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就是能力发挥的过程。组织对员工能力的配置与使用,有四种方法:一是能级与职级相配置,做到“能者有其位”。能级制要求在组织中建立起为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设置的两个相对独立平等系列的晋级升迁制度,建立起与行政职务阶梯相对应的业务能力阶梯,使他们分别全力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同时要求在二者之间形成一定关联桥梁,使组织内部的职级(官级)和能级相称。二是能级与岗位的配置,做到“能者有其岗”。能级制要求根据人的能级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根据岗位所要求的能级安排相应的人,因岗选人;要用人之长,避其之短;将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安排在相应的特殊岗位上;将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及其组织的任务由能级最高的人来承担。这实际上是能力和岗位、人和事的结合。这既为员工提高能力指明了方向,引导员工根据组织的需要提高其能力,同时又能够实现科学管理,实现按能配岗、按岗选人的人岗配置和使用模式。三是能级与资级的配置,做到“能者有其资”。能级制要求不同的能级必然有不同的津贴。四是不同能级人的互相配置,力图形成一种最佳的能力结构或能力场,以达到“能力优化组合”。

5.教育模式创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能力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指一味注重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质量和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模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许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历史局限却日益显示出来。归结起来主要是:重知识轻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不大注重获得“牛”,而注重取其“乳”;重分数轻人格,学校比较偏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轻对学生的人格关怀与价值观、素质、能力的培养;重应试轻应用,较为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创新,培养出来的人多“积累型”少“原创型”,多“继承型”少“创新型”。

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素质观,素质观、人才观决定教育观,也决定教育模式的走向。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方式来进行的,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必然使人的存在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就是要求人由过去较为注重“先天给定”、“等靠要”转到注重后天努力奋斗和能力发挥上来。市场经济所引起的人的存在方式的上述变化表明,人仅仅具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

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是21世纪我国对人进行教育的出发点。由此,21世纪我国的教育应从过去一味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走向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行以人的综合素质为内在基础的“能力教育”,以人的素质与能力为核心。这里决不是不重视知识,而是说我们既需要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需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学会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素质和能力,从而使素质和能力成为进一步更有效地获取、消化、运用和再生产新的知识的基础和手段。学校只有着力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在社会上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方式创新,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推进社会交往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合理流动。

二、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生长点

发展要有新思路,只有具有新思路,才能拓宽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通过解放思想和体制创新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拓宽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拓宽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这就是大力加强能力建设。

(一)从市场经济的逻辑看,必须确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对发展的全局及其各方面具有深刻影响,要进一步推进发展,首先要确定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建设要求我们要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说到底是由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社会发展理念就不同。传统计划经济的逻辑是:权利配置资源;既然如此,就必然注重权力,就必然形成了“官本位”的价值观。这种理念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因而必须更新发展理念。今天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逻辑:由市场配置资源;据此,就必然注重平等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竞争,这意味着有为才有位,实力决定一切;这就应该进一步注重个人在遵循一定规则前提下的后天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提高。由此,市场经济既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又内在要求确立与“官本位”相对立的“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

“能力本位”观点提出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关注。在这里,我们将集中在有争议的四个问题上进一步阐发我们的观点。

1.能否把能力本位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明确回答是:不能!

笔者之一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能力本位的观点,是在1996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发表的“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学术论文中。该文明确指出:能力为本是针对“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的消极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它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应围绕着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来进行,人和社会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能力来确立其社会地位,在对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评定和奖惩时,应首先看其能力和业绩;能力本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论蕴涵着能力本位的精神。显然,这里根本没有把能力本位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只是把能力本位看作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后者与前者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讲的是社会主义本身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与资本主义倡导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同,它应坚持社会本位;发展理念讲的是发展本身的价值支撑和核心精神,与“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不同, 当代中国应确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因为发展问题讲的是经济、社会 和文化全面进步的问题,讲的是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问题,讲的是国家的富强与实力问题 ,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讲的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问题。我们认为 应把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由于确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解放生产 力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为达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有利于使人们做到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有利于使中国“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所以 ,“能力本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能力本位是否等同于个人本位,怎样看待能力与道德的关系?

我们的明确回答是:能力本位决不能等同于个人本位!

实际上,能力本位与个人本位是有本质区别的,能力本位的精神实质在于“两个倡导、两个反对”:

一是反对极端整体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既倡导每个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要求社会要围绕充分正确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制度安排。能力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个人本位容易忽视创造而注重个人索取,而能力本位首先注重对社会的创造,强调创新能力;第二,个人本位容易排斥社会和集体主义原则,而能力本位注重能力恰恰是为了更有效地为社会、组织和集体而做事、而贡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第三,个人本位往往把个人作为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能力本位则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个人本位不是强调人凭能力在社会中立足,而能力本位强调每个人要凭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力贡献立足;第五,个人本位没有把对人的尊重、以及注重后天努力、实践生成和内在素质当作应当树立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正是能力本位所强调的;第六,个人本位并不强调社会要凭能力来配置资源,而能力本位严格强调不能凭“人情关系”和“特权”配置资源,必须凭能力贡献配置资源;最后,个人本位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的至高无上性,而能力本位则强调人(人类、群体、个人)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本质作用,这个作用在过去我们没有完全认识到和做到。

二是反对离开道德谈能力和离开能力谈道德两种倾向,倡导在当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要围绕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来理解和建构现代道德,以道德为前提,以能力为本,要把每个人凭其能力发挥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为社会而贡献看作是当代的一种道德。越是注重能力,就越要强调道德。这里的能力,是人的内在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内在根据,人的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是受道德引导而正确驾驭活动的本领,它包括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而创造财富的综合能力。

3.能力本位是不是倡导一种精英主义,怎样看待人的能力差异?

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本位是一种精英主义,容易造成社会差距拉大和新的社会不公正。我们的明确回答是:能力本位倡导的是能力贡献优先,同时也追求当代意义的、也是中国迫切需要确立的公平,是能力价值和公平价值的统一论者。倡导能力本位,并不完全等于倡导精英主义。

实际上,能力本位恰恰首先是针对由于非能力因素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权利、机会、规则、尺度和“回报”公正的理念,它强调相对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权利和机会公正),强调人才资源的相对合理配置(配置公正),强调遵循相同的规则(规则公正),强调人人凭能力和业绩立足(尺度公正),强调有为必有位(回报公正)。在这里,平等权利是前提,合理配置是基础,努力奋斗是实质,同一规则是约束,能绩尺度是标准,公正回报是结果。在这些意义上,能力为本体现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相对公正、岗能配置的相对公正、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相对公正。当代中国基本上还处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和框架中,封建文化遗毒的影响根深蒂固,我们还没有完全享受现代性的积极成果,现代性依然是我们未竟的事业。所以强调能力为本依然是时代的强音。虽然在实行能力为本的过程中会付出一定代价,但从来没有不付出代价的发展,况且其利还是大于弊。强调能力为本也是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弱势群体之所以在社会处于弱势地位,一是由于自己主观努力奋斗不够和素质相对不高,具有极大的发展的脆弱性。这里,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异主要是人的后天努力奋斗程度不同造成的;二是自然、社会为他提供的、他所面临的客观条件相对较差。这里,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异是由他们所面临的不同客观条件造成的。虽然不同的客观条件对形成人的能力差异起着重要作用,但人的努力奋斗程度不同则是造成人们之间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第一个原因,应加强他们自身的能力建设,由能力脆弱性造成的问题还需要由能力建设来解决。针对第二个原因,能力为本要求他们要靠自己的拼搏进取、努力奋斗和能力发 挥来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处境,要求培育他们的“造血”能力,即社会要为他们的能力提 高和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其实,按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强国、富国与弱国、穷国 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人力资本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的。因此,弱国、穷国要赶上 强国、富国,要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解决发 展的脆弱性的关键;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能靠取消能力为本为代价,反而应以加强能力 建设为基础和条件。这一道理对弱势群体同样适用。

4.能力本位是不是一种工具理性,缺乏人文关怀?

我们的观点是:能力本位既是一种工具理性,因为它强调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它强调提高和发挥人的能力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同时能力本位又是一种价值理性,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着鲜明的人文精神。因为第一,能力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冲破和超越“权力本位”、“钱本位”和“个人本位”等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确立人凭其能力和贡献立足并实现其价值的观念,倡导能力决定人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要求由注重先定因素走向注重后定因素,由过于注重外在因素走向注重内在素质,由注重非能力因素走向注重能力因素。这种价值取向既可以培育起人的现代性人格,也可以给国民精神注入阳刚之气。这最终必将使人更加努力奋斗、发挥能力和富于创新。第二,能力为本是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它要求确立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即尊重基本需求、能力差异,创造个性和独立人格;确立后天作为与实力论的思维方式,主张靠人的后天努力奋斗、素质提高、能力发挥和有所作为成就自己和确立自己;确立面向做事之能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由一味的“捉摸人”走向凭能力倾心去“琢磨事”, 而且注重功能,强调实效,引导人们凭能力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好事业。这些思维方 式有利于使人解放思想,焕发潜能,倾心做事,进而有益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每个人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能力为本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要求社会主要由权 力配置、金钱配置资源走向主要凭能力贡献配置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求人的能力 与岗位达到合理的配置,按能配岗,按能配工,从而做到你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你多大的 舞台,使人有位更有为,有用武之地。这有利于释放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创造性。 第四,能力本位是对人的生存境况的一种关怀。它既尊重强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也尊重弱者,如前所述,它是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力本位意味着 ,一个面临客观条件比较差同时也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凭其努力奋斗和能力发挥而 有所成就,他就应得到尊重和回报。第五,能力本位把人当作目的、主体和尺度。人的 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充分发挥其能力,人的能力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真正发挥,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首要就是全面、平等和自由发挥其能力;人 的主体性是而且只能是靠其能力确立起来的;判定一种制度、体制、组织、管理和政策 是否先进和优越,需要以人的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为尺度。

(二)从知识经济看,必须把能力建设作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

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对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21年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使劳动群众学会从“按照亚洲方式作买卖”(主要依靠政治热情、行政权力和人情关系干预商业活动),转变到“按照欧洲方式作买卖”,也就是主要按商业化原则办事,实行经济成本核算,根据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从事商业活动。这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寻求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的。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毛泽东力图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即通过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关系,来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因而后来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思路。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日益起到关键作用。反映这种趋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是从科学技术方面来寻求生产力发展的思路,与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着重从生产关系方面寻求生产力发展的思路有所区别。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也开始逐渐向中国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注重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根本上就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竞争。反映这种发展趋势,江泽民在2001年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明确提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思想,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实际上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来发展生产力。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营造一个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本的能力社会。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地注重能力建设,逐步实现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发展思路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思路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以开发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核心内容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跑资金、跑项目、跑设备;一味追求产值、利润;开办资源消耗性的水泥厂、化肥厂和造纸厂。虽然这种战略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却是非持续的,甚至付出一定代价。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逐步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实行能力建设,可进一步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提供新途径。

(三)从现代社会看,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拓宽新的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推进发展,必须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想成为发展空间大的强盛国家,它的制度就必须鼓励和保证充分发挥大多数人的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社会运作机制主要是权力本位。这种运作机制既使人缺乏对能力发挥的需求又压抑创新能力,从而阻碍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由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主要是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创新。前者涉及如何用人,使人把事做好,后者涉及对人的劳动贡献如何给予承认。二者都关乎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力建设要求我们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价值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四)从市民社会看,需通过发挥人的创新能力来为发展增添新力量

要进一步推进发展,必须为发展集聚一切有用的积极力量。

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前定论”、“给定论”和“两极对立论”,注重先天背景、出身和血统,注重等靠要,注重外在因素对人的命运的支配。这不仅排斥和打击了 一批力量,而且不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不利于集聚力量,因而影响着我国 的发展。能力建设不仅内在要求尊重每个个人及其正当利益、能力差异、个性和个人价 值,给予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一定的空间,而且也注重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 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确立后定论、 实力论、实效论和双赢共生的现代性思维方式:主张靠人的后天努力奋斗、素质提高、 能力发挥和有所作为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和确立自己;人们之间要注重互利合作、共同 发展。这些思维方式有利于推进思想解放,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潜能,最广泛最充分调 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资本的活力迸发等,体现的就是这种后定论、实力论、实效论和双赢共生的思维方式。十六大报告提出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应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是:(1)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2)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影响到我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而应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发展增添新力量;(4)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主要看他们思想政治状况和 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 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5)应把自觉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 奋斗、当然也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并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改造,以保持 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这里,确定标准的主要依据,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这样考 虑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处在动员社会一切积极因素时期;之后, 各种因素、活力和力量竞相迸发,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出各种要求,进入了参与期;当 今,我们应进入整合这些力量和要求的新时期,给它们以合理的地位,从而使这些因素 和力量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 战斗力。为此,就必须超越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双赢共生的思维方式。

(五)从主动发展看,必须紧紧抓住对发展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被动发展往往使人缺乏机遇意识,要么认识不到机遇,要么遇到机遇却错失机遇。主动发展使人具有机遇意识,它使人善于抓机遇,进而有利于发展。能力建设要求我们积极抓住21世纪头2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来求得发展。一是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定期”。虽然当今世界具有不安定的因素,但总体来讲,当今中国具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周边环境;美国的反恐战略将呈现长期性,这会牵扯美国的精力,弱化对我国的遏制;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经济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二是确立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孕育期”。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的总体实力地位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而且不断增强。这意味着我们基本具备成为世界一极的条件、机遇,如果紧紧抓住第一要务继续努力,在2020年左右,将可能成为世界多极中的一极。三是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加速腾飞的“推进期”。当今世界高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应积极主动抓住高科技革命这一机遇,积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推进发展。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交往期”。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使交往成为世界性交往,这要求中国必须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这意味着中国应该开辟新的世界市场。这里就包含着交往的机遇:既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利用世界成果来发展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把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打出去,以利于扩大我们的交往,争取更多合作伙伴和朋友。五是解决我国现行体制和结构深层矛盾、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由此,大多数中国人精神振奋,愿望做事,渴望致富奔小康和国家富强。这种注重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进行制度创新的精神支撑;现在大多数人价值追求的次序已由追求自身的生存走向追求自身的发展,因而渴望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来为自己的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这种普遍的社会需求是进行制度创新的心理机遇。我们应反映上述精神状态和社会心理,通过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来解决深层 的结构性矛盾。错失这种机遇,制度创新的难度就会加大。

标签:;  ;  ;  ;  ;  ;  ;  ;  ;  ;  ;  ;  ;  ;  ;  

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