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危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_农业论文

全球环境危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_农业论文

全球环境危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危机论文,模式论文,环境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的环境危机

人类从游牧转到农耕以来,地球的环境就不断遭到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不断兴起及连绵不断的战争,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工业革命后,环境破坏愈演愈烈。今天的地球,已是百孔千疮,如不及早悬崖勒马,在100年内,人类可能将面临无法生存的悲惨局面。

目前,酸雨已经成为工业化世界最棘手的问题。雅典的历史遗迹,在过去25年中,被酸雨侵蚀造成的损失,超过以往2400年的总和。瑞典9万个湖泊中,几乎1/4被酸化;其中有4000个湖泊,鱼类无法生存。美国东部数以千计的湖泊中,至少有10%已酸化到无法养鱼的程度。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中部的针叶树,43%由于酸雨侵害干枯死亡(注:Lean,Geoffrey:Atlas of the Environment,Hutchinson,London,1990,p85.)。

空气污染,不但损害人体健康,也损害建筑物。1988年,墨西哥首都有312日的空气质量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989年1月,该市不得不对全体学童放假1个月(注:Lean,Geoffrey:Atlas of the Environment,Hutchinson,London,1990,p89.)。

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工业革命开始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1959年为316ppm,两个世纪增加了13%;1959~1998年,二氧化碳为367ppm,39年中又增加了17%。如果地球温度上升的速度继续下去,那么,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摄氏1~4度,海平面平均上升17~100厘米,这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导致飓风、洪水、旱灾等畸形气候。占全球人口50%以上的沿海居民,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注:Brown,Lester R.:State of the World 2000,W.W Norton & Company,New York,2000,p6.)。

8000年前,还没有大规模垦荒时,全球森林覆盖面积为60亿公顷,大约占全球地表面积的40%;目前,森林覆盖面积只剩下36亿公顷,每年砍伐林木的面积至少为1400万公顷,仅1997、1998两年,在亚马逊河流域,就毁林520万公顷(包括草原);同样在这两年,印尼大约毁林200万公顷(注:Brown,Lester R.:State of the World 2000,W.W Norton & Company,New York,2000,p26.)。

开荒毁林、不良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以及城市的兴建,都导致土地退化。目前,全球土地有11%即12亿公顷,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最严重的是亚洲和非洲。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不当的农耕和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在次撒哈拉非洲、地中海非洲、中东、西亚、南亚、美国西部、南美和墨西哥部分地区,沙漠化进程不断加速。联合国估计,全球33亿公顷的牧地和耕地已经不同程度地沙漠化,到2000年,大约有12亿人生活在沙漠化的威胁中(注:Lean,Geoffrey:Atlas of the Environment,Hutchinson,London,1990,p53.)。

大规模毁林也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造成一些物种的消失。专家警告,如果毁林规模按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那么,在今后100年中,50%的物种就会完全消失。多样化的物种是宝贵的资源。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后果,不少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据科学家估计,物种多样性,在药物制造和农作物育种方面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大约为400亿美元;美国制造的药品中,大约25%来自各种野生植物(注:Ernst,W.G.:Earth System——Processes and Issu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0,p340)。难怪科学家将物种消失称为“基因冲刷”,其严重性和土壤流失相同。

淡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严重问题。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大约只有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5%(注:Barlow,Maude:We Are Running out of Water,The Ecologist,v.29,No.2,London,1999,p182.

),而淡水消耗量每年以4~8%的速度增加,比人口增长率还要大得多(注:Ernst,W.G.:Earth System——Processes and Issu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0,p339.)。这样贫乏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还遭受不断地破坏。

由于谷物灌溉面积的扩大,导致地下水超标使用。美国巨大的Ogallala地下蓄水层,因超标使用导致水位每年下降1米,有朝一日,将面临枯竭。

淡水污染不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也发生在发达国家。印度所有河流,几乎都成为城乡居民的“垃圾箱”,以致全印度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美国湖泊中大约有60%受化肥等污染;瑞士的日内瓦湖被化肥、农药污染,导致鱼类死亡(注:Lean,Geoffrey:Atlas of the Environment,Hutchinson,London,1990,p61.)。

人迹罕见的南北极,似乎应该没有遭到破坏,其实不然。长期以来,俄国在西伯利亚大肆捕杀野狼,17世纪50年代,俄国全国税收的1/3来自西伯利亚的狼皮。大规模捕杀野狼,造成环境的巨大损害。

近年来,北冰洋的严重环境问题是石油污染。1989年3月24日,一艘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海域泄漏了3.6万吨原油,污染了周围2000公里的海域,造成无数海鸟、海獭等动物死亡。

南极地区在20世纪初叶就开始大规模捕鲸,英属South Georgia岛成为捕鲸业中心。在1930~1931年夏季,捕杀了2.9万多只冬鲸,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后果,至今还无法确切估计。

总之,今天的地球,几乎已经找不到一处未被破坏和污染的净土。

二、农业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保护和美化环境

破坏环境,工业是祸首,但是,农业也难辞其咎。

有史以来,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谷物经济;另一种是商业营利性的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

农业—综合企业,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源污染、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等恶果(注:廖少云:《从美国农业现代化存在问题看世界农业未来》,《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5期。)。

小农—谷物经济,基本上是种植谷物维生,在人口不断增加时,不得不毁林、毁草,扩大耕地,也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菲律宾的国土一半以上是山地陡坡,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不得不毁林开荒,导致土壤流失、产量下降,为了满足需求又不得不再毁林开荒,形成“毁林—开荒—冲刷—毁林”的恶性循环。

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流域,原是极其富庶的农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幸的是,经过许多世纪小农—谷物经济的经营,土地被过度和不当的开发,加上灌溉技术的缺失,该地区现已沦为沙漠,文明成果尽毁。古往今来,都不难发现小农—谷物经济破坏环境的案例。

不过,农业和工业不同的是,如果农业生产妥善地经营,不但不会破坏环境,而且还会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农业用地,如果妥善利用,不但不会退化,而且还会使土地更加肥沃,这是工业无法产生的功能。加拿大温哥华的“宝翠花园”(Butchart Gardens),就是一个例证。远近闻名的“宝翠花园”占地26公顷,原址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由于多年开采石灰石,自然景观面目全非。后来,当地人从世界各地引进多种树木花草,经过精心营造,环境完全改观。园中苍翠的林木,飘香溢彩的花卉,令人惊为人间仙境。满目疮痍的矿坑,已转变为景色艳丽的园囿,足见农业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功能。

三、保护环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研究农业持续发展模式须建立的基本共识

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尽管这个理念被普遍认同,但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笔者认为,在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时,必须先建立下列3个基本的共识。

1.计算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即必须计算“宏观效率”、“宏观成本”。例如,大家认为,美国大型的农业—综合企业,生产效率很高,生产成本很低,但是,这只是从微观角度的计算结果。如果从宏观角度计算,美国在生产玉米、小麦等谷物时所投入的化石燃料的热量,大大超过了玉米、小麦等谷物所产生的热量。从宏观角度计算,这样的生产是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美国科学家计算过,美国农业——综合企业目前在生产玉米时,仅氮肥一项投入的热量就比1945年增加了20倍,而玉米的产出较1945年仅仅增加了3倍(注:Paoletti,M.G.: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1989,p4.)。

另外,计算“宏观成本”时,还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前者包括土壤流失,“基因冲刷”,大气、土壤、水源污染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后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食物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

澳大利亚科学家估计,澳洲由于采用美国式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在农地、牧场退化等方面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大约为30亿澳元,约占农业生产总额的15%(注:Cosgrove,Laurie:Restoring the Land,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1994,p128.)。这种损失,必须计算在澳洲农牧产品的“宏观成本”中。

2.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对抗。例如,森林与土壤、气候、空气、雨量、水资源、生物栖息地等之间,都有一个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类只能在认识这种相互关系中,遵遁自然规律,与自然合作进行生产活动,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反常的气候,暴虐的洪水,可怕的沙尘暴,等等,都是人类和自然对抗所受的惩罚。

3.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黄金比率,超过这种比率而过度发展,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后果堪忧。例如,地球上的耕地是有限的,人口过度发展,耕地就不能满足需要。西方学者认为维持一个人丰富而有营养的饮食,每人至少需要0.5公顷的耕地(注:Nath,B.:Sustainable Development,VUB Press,Brussels,1996,p116.)。达不到这个标准,生活品质就会降低。淡水资源也是有限的,人水比例失调,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也会降低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山林、河川、原野净化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污染。因此,必须尊重自然资源和人口之间的黄金比率,超过合理比率的发展,就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从上述3个基本共识的立场出发,对本文以下陈述的几个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

第一,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一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将农耕、园艺、养畜、造林等有机结合起来;将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草本作物和木本作物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在一块农地中单纯种植一种大田作物、尤其是一年生谷物的耕作方式。有的专家建议,木本作物、多年生作物的比重,应当不少于50%。

国外不少地区实行过这种生产方式。例如,意大利波河流域(Po Valley)盛行过在树下种植谷物;英国农民在苹果、梨和樱桃园中种植草莓和木莓;中美洲农民经常在农地中混种玉米、香蕉、桃、李、咖啡、无花果、豆类和南瓜等作物,这种混合栽培方式,对增进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流失、充分利用水资源、避免风沙灾害、改善区内小气候、营造生物种群栖息地,以及防止旱灾、火灾,都有很大作用。这种共生的相互作用,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采用的化石燃料集约的农业生产方式,少用或不用大型农机具耕作,尽可能转向免耕或少耕;少用或不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采用轮作、间作,施用天然肥料,采用生物防治手段等有益生态环境的传统耕作方式,同时又积极采用无害于环境的一系列新技术。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但造成巨大的环境破坏,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据美国学者计算,如果世界各国都采用美国那种耕作方式,大量消耗石油,而且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美国看齐,在人口年增长率1.7%的情况下,全球的化石燃料储备只能供应20年(注:Nath,B.:Sustainable Development,VUB Press,Brussels,1996,p121.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Vernon W.Ruttan几年前就已经提出:“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认真地着手研究,在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和粮食生产方式等方面如何改弦易辙。”(注:Ruttan,Vernon W.: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Westview Press.San Francisco.1992,p180.)

加拿大学者也主张缩小农场规模,将大型农场转为中型农场,减少农业投资,提倡有机农作方式(organic farming),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的养分循环,减少谷物生产、减少人类和畜禽消费的谷物,尽量利用太阳能、风力和生物量能(biomass energy)(注:Robinson,John B.:Life in 2030:Explo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Canada.UBC Press,Vancouver,1996,p98.)。

可能有人会怀疑,上述这一系列要求,是否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而又切实可行,下面以古巴为例来说明。

古巴农业原来实行的是大规模单作经营,大量采用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其农业现代化程度不亚于美国。当时,90%的化肥、农药依赖进口。古巴和前苏联的大宗贸易中断后,化肥、农药及粮食进口额分别减少了80%、50%和50%。这种状况迫使古巴不得不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以“智力集约”、“技术集约”代替“能源集约”、“资本集约”。古巴人口仅占拉美总人口的2%,但是,古巴的科学家人数却占拉美科学家总数的11%。古巴科学家利用蚯蚓制造有机肥料,培育肉食性蚂蚁防治象虫,在大蕉(Plantain)种植园中,也普遍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古巴耕作方式转向后,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粮食需要,也达到了出口目标(注:Collinson,Helen:Green Guerillas,Latin American Bureau Ltd,London,1996,pp160-161.)。

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工厂化的养畜、养禽方式,实行自由、分散饲养。同时要求尽可能从多年生作物和木本作物中挖掘饲料来源。

工厂化的密集饲养,为了防病和促进生长,多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和生长刺激剂,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也损害人体健康。发达国家瑞典、澳大利亚等,都开始逐渐转向散养方式。

以大量谷物作精料饲养的方式也必须改变。目前,全球大约50%的耕地生产谷物作为粮食和饲料(注:Ernst,W.G.:Earth System——Processes and Issu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0,p466.),而生产1吨谷物,大约需要1000吨水(注:Brown,Lester R.:State of the World 2000,W.W Norton & Company,New York,2000,p6),消耗水资源太多。牲畜散养可以减少谷物精料用量。此外,饲料资源应当更多地依赖多年生和木本作物。葡萄牙、匈牙利等国家用橡宝养猪;墨西哥用一种多年生木本豆科作物Proropis spp的荚果作饲料,这种作物产量高,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很有发展前途(注:Wickwens,G.E.:New Crops for Food and Industry,Chapman and Hall,New York,1989,p288.)。美国还有一种多年生作物buffalo gourd(学名Cucurbita boetidissima),可以在雨量稀少的地区生长,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藤蔓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根部含的淀粉像木薯,也是一种很好的饲料(注:Mabry,Tom J.:Biotechnology for Aridland Plants,The University if Texas at Austin,Austin,1993,p777.)。

第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改变目前的食物结构。人类目前的食物结构,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目前,主要食物中的90%来自15种植物和8种动物,人类摄取食物热量中的60%、蛋白质的56%,来自大米、小麦和玉米(注:Dower,Roger:Frontiers for Sustainability,Island Press,Washington D.C.,1997,p78.)。为了节约水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应当广泛开辟食物来源。实际上,地球上还有许多作物可供食用。在南美安第斯山区,就有80多种作物可供食用。科学家也曾经建议栽培推广(注:Nath,B.:Sustainable Development,VUB Press,Brussels,1996,p237.)。

同时,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结构中,木本作物和多年生作物的比重不少于50%,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能不改变目前以米、麦为主的粮食构成。加拿大科学家已经预见到这一点,计划到2030年,将粮食的消费数量,按1990年的消费水平减少26%,蔬菜水果消费量增加90%,并提倡从多种豆类和坚果中摄取蛋白质(注:Robinson,John B.:Life in 2030:Explo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Canada,UBCPress,Vancouver,1996,p98.)。

其实,世界上有一些地区,从来就不以三大谷物作为主食。波利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屿的原住民,在环礁、珊瑚礁的石灰石土地上很难种植水稻、小麦,因此,芋头、面包果、椰子、pendanus等和不少海产品,都是他们的食物,他们体魄健全,而采用西方饮食后,这些居民中才出现了不少心脏病、糖尿病等所谓“文明病”(注:Goldsmith,Teddy:“Poverty——The Child of Progress”,The Ecologist,vol.31,No.6,London,2001,p45.)。

第五,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农牧业生产和美化环境结合。国外经验表明,环保意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的。在经济不发达时期,谈不上环保意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保也仅限于污染的防治。经济高度发展、生活相当富裕后,人们就不再满足于没有污染的环境,而会要求美化环境,生活在优雅、文明的社会中。

美化农牧业生产空间,还会带来经济效益。近年来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开放一些农场、牧场,吸引了大批顾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未来学家John Naisbitt预测,旅游业将成为今后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注:Naisbitt,John:Global Paradox,William Marrow and Company Inc.,USA,1994,pp103-104.)。美化农牧场,建成旅游胜地,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可能有人认为本文的基调是倒退,是否定农业现代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肯定传统农业中合理的部分,又不排斥有益无害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没有倒退到过去小农经济时代的思想。

西方一些学者面临环境危机、人口爆炸、资源枯竭这三大问题时,往往产生悲观思想。据美国经济学家Emile Benoit计算,全球主要矿产的年消耗量约为27亿吨,按目前这种消耗水平,矿产资源只能再用200年(注:Benoit,Emile:Progress and Survival,Praeger Publishers,New York,1980,pp50-51.)。世界的人口,如以年增长率1.7%继续下去,到2100年,地球就会人满为患,人类就无法生存,因此提出“要生存,不要发展”。

人的潜力无穷,悲观的论调不符合发展规律。不过,面对这三大问题,表现出无能为力、听天由命也是不对的。工业革命后,对过度发展带来的危机,必须采取断然措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文的基调是“倒退”,万丈深渊前不悬崖勒马,不倒退,只能自取灭亡。

当今世界,除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外,已别无出路。不过,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新课题,要做到既满足当前需要,又能持续发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反复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道路。

标签:;  ;  ;  ;  ;  ;  

全球环境危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