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于优质教育的研究更是呈上升之势,各种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如卓越教育、精致教育、优质学校教育、集约化教育与高质量教育等。概括起来,其核心内容皆为关注教育质量,尤其是优质教育问题。
一、优质教育概念界定
准确界定质量一词是界定教育质量一词的基础。国际标准ISO8402-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其中,明确需要,是指在标准、规范、图样、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中已经做出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则一是指顾客和社会对实体的期望,二是指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明确的需要。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对质量的界定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并注明质量可以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固有特性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由上足见,人们对质量的界定主要是从两个视角进行的,一个是从程度的视角看,质量事实上是对程度的一种描述,一般可以用好、差等来描述质量的;另一个是从要求的视角看,质量必须满足明示的或隐含的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一般要求可以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且具有多样性。基于此,质量,是指具有固定特性的实体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实体,是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产品和工作,是质量工作的对象。特性,是指实体本来就有的性质,它具体反映了实体满足需要的能力。
关于教育质量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质量是从广义角度来说的教育标准即学习标准的同义词。学习标准既包括要达到的学习标准,即“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和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读写能力、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也包括教育计划的全部特点,“如班的规模、教师的资格、所需要的课本、校舍的状况等与此标准相关的各个方面。”[1]针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学者陈敬朴认为,“教育质量是指一定资格的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使一定数量的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标准。”[2]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学者邢真则认为,“教育质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二是教育工作水平或状态的质量。教育对象发展的质量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状态所达到的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这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工作质量主要是指教育基础设施、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等项工作的质量。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条件。”[3]概括以上观点,结合关于质量的界定推论之,教育质量,是指具有固定特性的教育工作或其产品学生满足个体与社会要求的程度。其中,教育工作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质量的两个实体,是教育质量工作的对象。
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现界定优质教育如下:优质教育,是指能够以其具有固定特性的优异的教育工作或以其产品优秀学生较好地满足动态的个体与社会要求程度的教育。
二、优质教育的特点
(一)卓越性
卓越这一概念是相当复杂的。正如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ner)在1961年所言:“在知识领域上有很多种卓越。一种卓越的知识活动带来了新的理论,但另一种则发展了新的机器。一种想法认为卓越要在教学中表达出来,而另一种想法却认为研究才是卓越的最佳保证。一种想法认为卓越必须靠数据来支持,但另一种想法却认为卓越有如诗词般的意象……。某种卓越需要通过教育制度来达到,但另外一种则要在教育体系以外才能体现出来”。[4]对“卓越”一词的最简单解释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其实,卓越是一个相对的词汇,是相对于一般、平庸与拙劣而言的。基于上述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与认识,优质教育所言的卓越从要素分析上讲至少应该包括:理念的卓越、目标的卓越、过程的卓越、教师的卓越、产品的卓越、校风的卓越、条件的卓越、增值的卓越与特色的卓越等。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讲至少应该注意下列几点:一是教育工作必须是优异的;二是教育产品必须是优秀的;三是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个体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动态的视角看,卓越要求无论是哪种教育实体都必须具有增值性。所谓增值性,就是尽量提高优质教育的附加价值。附加价值一词源于经济学,通常是指一件产品从原料经过设计、加工、制造、包装、物流、销售、服务等过程,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期间历经若干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所增加的新的价值,就是附加价值。附加价值一词用于优质教育之中,要求教育必须尽量提高学生发展全程的附加价值,即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教育与教学过程,提高每一阶段对学生教育与教学的附加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养成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优质教育的增值性要求做到:一是准确设定优质教育的目标;二是精心策划优质教育的教与学;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四是科学开展优质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五是刻意搜寻达成优质教育的途径。
(二)人本性
对人本性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以人为本,它包括承认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价值,突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四部分。人本性作为优质教育的特征具体是指必须重视人在优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在优质教育涉及到的人(包括教职员工与学生)中,教师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
《学会生存》曾告诫人们:“当我们想到那种用昂贵的校舍建筑来同其他学校最好的建筑相比美的情况时,我们看来最好劝那些发展中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学校的非物质的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学校设置上、设备上和建筑上的缺点,大部分可以借助于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创造性的教育学和一般来说树立新的教育气氛来得到补偿。”[5]而要做到这三点显然只有通过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才能完成。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指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事实上也适用于所有教育。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达成优质教育,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打开世界教育史,真正优质的学校没有一所是以其建筑精美而闻名的。譬如,苏霍姆林斯基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弗兰克·博伊丹执掌的迪尔菲尔德中学、张伯苓主管的南开学校、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魏书生管理的盘锦市实验中学等。这些学校都是因拥有卓越的教师队伍而闻名的。因此,优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人本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针对此曾经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6]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水平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否则,人们急需的教育质量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优质教育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另外,优质教育最终要落实与体现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
(三)科技性
优质教育要求尽量提高教育的科研含量。这是优质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又一主要特征。教育的科研含量包括重视教育科研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育工作,优质教育需要教育科研。这里所说的教育科研不仅包括教育专家学者进行的教育研究,还包括由教育实际工作者进行的教育科研;不仅包括教育科学研究,还包括教学研究。目前,部分存在教育实际工作者没有必要搞教育研究,尤其是搞教育科学研究的倾向。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从名师成长之路上看,任何一个名师的成长都部分依赖于自身的教育研究。打开柳斌先生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其中选编的名师有:毛蓓蕾、斯霞、魏书生、李奇瑞、陈凯、陈毓秀、施汉廷、盂漫、邱学华、赵润、刘炳生、王良田、马明、汪延茂、廖可珍、黄素行与王树声等。归因分析,其成长历程无一不与其自身的教育研究相关。这种教育研究在西方称作行动研究,即由教育行动的参与者为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而与教育专家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其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可见,问题的关键不是教育实际工作者应不应该搞教育研究,而是搞什么教育研究。一方面,教育实际工作者开展教育研究应该基于工作的需要,应该选择教育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做为课题。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育成效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并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成功,但一定会有益于他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
优质教育的科技性还包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育工作。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优质教育要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的科技含量。譬如,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网络虚拟教学,可以实施远程网上教育,可以进行网络品德教育,可以借助电脑开展教育评价等。事实证明,在教育教学中适当使用科技手段,可以增进教学效率,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可以扩大教学规模,可以促进教学个别化。在教育发展中,尤其是在追求优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配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教育中已有设备的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设备闲置、使用率低等问题。
(四)相对稀缺性
所谓相对稀缺性,是指在整个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具有稀少与缺乏的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水涨船高性。具体而言,优质教育是依据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伴随着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依旧相对稀缺。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历经了两次教育均衡化。一次是在上个世纪末进行的改造薄弱校,结果是许多薄弱校宣称被相继改造完毕,然而在后续的农村与城市学校布局调整中,这些学校有的被兼并,有的被撤消……能够生存下来的不多。另一次是在本世纪初倡导的教育均衡化。它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一种提法。具体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以这样说,通过两次教育均衡化,整体教育水平的确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选择性。选择就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加以挑选的过程。在优质教育中,选择主要是指家长或学生有权自由挑选适合需要的教育。可以说,选择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而且已经成为教育自身的一个显著特征。概括而言,选择在优质教育中的作用有:首先,选择赋予家长以权利和力量。一旦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了一所学校,家长与学生就成了教育消费者,并有了一种对所选择学校的质量要求,并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其次,选择可以促使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说,选择是与质量相伴的。选择能够逐渐改善任凭学校平庸与低劣下去的怪现象。任何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千方百计改进自己产品的质量,开拓市场,吸引消费者。再次,选择能够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往的住在什么社区必须进什么社区学校的状况将因此而改变。最后,选择促使教职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更为负责,要求学校必须办出特色。只有教师认真负责,学校办出特色,才能引起家长与学生的关注,也才能吸引家长与学生的选择。总之,选择尽管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惟一灵丹妙药,但是选择的确有助于学校追求卓越,并进行更为有效的领导、教学与学习。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选择优质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1989年美国前教育部长劳拉F·卡娃佐斯在为配合全国学校选择计划的全面推行而出版的《世界六国学校选择报告》一书作序时明确指出:“我深信,美国教育改革的基石蕴藏在学校选择的政策之中。美国历史证实了自由选择的效力:政府的选择、市场的选择、高等教育的选择等,都是成功的。但迄今为止,我们仍然任凭小学和中学教育体系平庸、低劣下去,而不允许家长做出选择。这必须改变”,“任何扩大家长选择来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都应该支持、鼓励”。[7]事实上,美国在教育选择上创造出的磁性学校、教育金券、特许学校等,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教育质量,尤其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当然,在选择中,如何继续保持教育公平,尤其是如何保证弱势家庭子女也拥有公平的优质教育选择权就成了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管理性
这里所说的管理特指质量管理。关于质量管理一词,《国际标准ISO8042:1994》中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全部管理职能实施的所有活动”。依据质量管理学的研究,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管理探索阶段、质量检验阶段、质量统计控制阶段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James E.Law的界定是:“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顾客的需求反应为主,以资料作为决定的基础,并允许所有人参与其中。”[8]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六个方面:顾客满意至上、承诺质量第一、持续不断改进、发展人力资源、全体成员参与与重视客观数据。把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优质教育的管理之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长远的优质教育目标;二是随时了解并满足家长与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情况;三是持续不懈地追求教育的优质;四是不断地改进教育工作;五是保证全员参与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六是加强教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七是重视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八是建立优质教育指标体系。
与此相关,在教育领域中引入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保证优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又一主要形式。1998年底,国家认可委员会发布了《教育类质量保证标准实施指南》,明确规定了教育服务的流程和相应要素,为我国教育机构建立教育质量和保证体系提供了条件。实际上,它也反映了优质教育的管理性。
(六)绩效性
绩效即成绩与效能、效率与效益。相对于优质教育而言,其绩效性:一是表现在效能上。效能就是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换言之,只要一所学校能够达成所定的目标,就是有效能的学校。同理,教育只要达成了优质的目标,就是优质教育。国外在教育效能方面的研究分两方面。在微观研究方面,主要探究学校效能的组成要素,概括起来这些要素有:良好的强势的行政领导;和谐的优良的学校校风;重视学生学会基本的能力与技能;对学生有高度的期望;不断的教育评估;教职员的不断发展等。在宏观研究方面,主要探讨教育质量监控问题。所谓教育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本国关键年龄段学生学习的若干主要课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抽样测试,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以便教育决策部门调节教育政策,控制教育行为,从而稳定与提高国家教育质量的过程。[9]二是表现在效率上。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因此,优质教育必须达成两方面:即在教的方面是有效的教,在学的方面是高效的学。有效的教,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尽量增加有效教授时间,减少无效教授时间。江苏省泰州市洋思中学实行的教师一节课只讲4分钟的做法,尽管有一刀切之嫌,但是对提高教与学的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却大有裨益。高效的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尽量提高注意力,在学习时全身心地投入。魏书生老师采用的“一分钟注意力记忆力训练法”,就是与高效学习相关的方法。三是表现在效益上。效益是效果与利益的合称。教育效益事实上就是开展教育工作而产生的结果与好处。提高教育的效益是优质教育的追求。优质教育所追求的效益,首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素质;其次是达成每一所学校的优质;再次是改善全体国民的素质;最后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七)难测性[10]
实践证明,教育质量是一个测量极其困难的存在。这一是因为教育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即模糊性。迄今为止甚至人们连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究竟包括那些要素等问题还没有真正搞清楚。二是因为教育质量的测量指标难定,究竟哪些指标能够标识教育质量,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正如西方学者索尔蒙(Solmon)所言:“某些教育工作者测量教育质量,仅仅通过观察受测院校的产品(如某学院毕业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百分比;收入名人录的毕业生数目)。如果不对输入进行控制,这些类型的变量不可能说明:教育是否有效率,或确定教育成果的作用。另一些教育工作者则将教育过程本身作为衡量质量标准的一部分。换言之,如果学校用某些方式采取某些措施,以便教育学生(如小型的个别课、住宿等生活条件好、有效的教学法),这些都是质量的重要方面。教育过程对学生确实有影响,即使这种影响不可以用传统的变量加以测量,但如果没有绝对的道理证明教育过程的价值,那么这种方法是难以接受的。”此外,当学校能够给被服务者更大的利益,也很难列入测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中,因为“问题就在于这个高质量所耗费的成本为多少,其额外利益的价值又是多少,”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的研究者以教育机构特征相对集中的变量推断质量差异。譬如,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变量有:教育设备(教学楼、实验室或书籍)、教师合格证书(培训与经验)、学术研究计划、工资水平、班级人数、学生团体的社会组成和生均教育经费等。然而,这种测量依然存在大、全、难等问题。三是教育质量具有相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条件的变化,教育质量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一个时期内的优质不一定在另一个时期内还是优质,在一个地区的优质不一定在另一个地区优质。总之,上述特征决定了优质教育具有难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