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小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教师应该重视兴趣教学的运用。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及其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意思的事物或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有效措施
一、设置课堂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
小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新课导入方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课堂设计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数学学习的成功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是开课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前提。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结合每一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策划好新课的导入,就会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求新知的过程,为整堂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利用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增强新课导入的成功率。
例如:《认识左、右》片段,“同学们,你觉得我们的教室漂亮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仔细地观察着教室里的物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用左或右说一说这些物品的位置吗?”学生们争相把手举得高高的。
教室里的物品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几乎所有的学生从未仔细地观察过这些物品在教室里的具体位置,当我提出问题后,激发了学生重新认识这些物品的兴趣,这样,我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引入了课堂,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事。
三、营造争论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不同,所谓千人千面。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在争论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建立学习小组,组内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互动这种方法适合在中年级教学中使用,要求学生在同学之间进行,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例:在同学之间对一套检测试题的处理,把学生好、中、差试卷调换分发在同学手中,而教学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结束后,请优秀的学生把自己批阅的试卷和差生互相探讨,这样差生的不足得到弥补,优秀学生又得以表现,交流合作,共同进步。老师讲解后进行书面作业的批阅,出错当场纠正,好学生帮学困生现场纠错,并让学困生对错的地方立即改正。
五、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付出真诚,那么你就会收获友爱”,这句话用在教学上是再确切不过了。作为一名师德良好的教师,当父母那么信任我们,把孩子放到我们身边,当孩子眼里充满着友好、敬畏、崇拜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时,我们不要扼杀孩子步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时的那份美好期待,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去引导他们,很快你就会发现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对今后六年的学习时光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喜欢你、信任你,对你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亲其师,信其道”,我非常认可这句话,学生喜欢学习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学习了。学生只有和教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老师所教的科目。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逐渐增加。
参考文献
[1]丽静 以趣激情,以问引思:例谈小学数学以兴趣为主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3,(14)。
[2]宋魁娟 小学数学以兴趣为主的教学的特点及原则[J].考试周刊,2013,(87)。
论文作者:张银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8月总第3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