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诠释与践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6-0026-04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当今,国内众多学者正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阐释和践行,这就需要我们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来分别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剖析,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进一步推进面向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析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理解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深奥走向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理解发展到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民大众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个人自己的生活实践、指导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应从动、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也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的两个对立的立场。
当前,有部分人依然以知性的思维逻辑在静态的意义看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三个词。对“马克思主义”从静态角度理解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关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著作,是一个已经固定的整套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的真理。将这个既在的“普遍真理”灌输给“大众”,就能使我国人民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若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完成时”,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已经完成于过去,静止于当今和未来。这就必然会造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大众中的流行。“过时论”声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时的成就,其对生产力、社会结构、资本以及阶级的论述只适合于那个世纪西方的历史现实,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社会结构、资本以及阶级关系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在他的时代创造的理论只能止于他的时代,对于今天的世界已经过时了。而对“大众”和“化”的静态理解以对马克思主义的静态理解为前提基础,其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要作为宣传标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传递和灌输给大众,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效果。由此可见,从知性的静态思维逻辑出发,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词,而将“大众”作为宾词,则会产生马克思主义总是被灌输给大众,大众总是在被动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则是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首先,从动态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内在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应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坚持和发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历史问题而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谈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而即使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观点拿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原理,就应该结合实践坚持该观点并加以发扬光大。而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观点或结论若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是有局限性的,则应该给予大胆地扬弃,但必须注意的是要客观辩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其次,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在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发展的态度的合理前提下来考虑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本身就含有大众化之倾向,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三个词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辩证逻辑。这个辩证逻辑展开便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既要使内含着发展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深奥走向通俗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从而内化为大众群众的真正信仰,也要使大众群众自觉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观点来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群众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应该是在批判前提下的继承,信仰则是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信仰。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未能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来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时,对马克思的继承则一定不能称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大众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推崇则不能称之为大众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是一个互动、互为发展的过程,这个互为发展的过程即为“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诠释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聚居地,具备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的优势条件。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在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在校总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万人,学生党员达到了一百多万人,共青团员达到了一千七百多万人。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面向高校大学生成为可能时,就会极大地促进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不同认识,导致实现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两种理论模式:即静态的名词性诠释和动态的动词性诠释。名词性诠释的理论路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化、大学生——大众”,所呈现的是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即认为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来“化”大众(大学生)这个客体。只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既定的文本教材来使之不断地简单化、通俗化,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教材中的各条各例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和记忆时,马克思主义也就大众“化”之。其采用的“化”的标准是大学生对现今通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材中的内容的了解和记忆程度。这其中忽略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作用,而将马克思主义的既成理论文本作为灌输教材,采用填鸭式的教导和教学模式灌输给大学生,使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教材和书本教条的客体地位。在这个静态模式中,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既成理论教条而被看待的,理论教材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的前提批判的哲学蕴涵以及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而只剩下了条条和框框,极容易导向教条主义,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地位时往往出现看书时记条条、背诵时背条条、考试时答条条的现象。
国内著名学者孙正聿教授曾经说过,教育和教学只有讲理和不讲理之分。而“不讲理”其实也就是指填鸭式教育和教学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名词性的诠释。那么,讲道理的教育又何以可能?这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词性诠释着手来分析。对“化”的动词性诠释的理论路径是“群众理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理论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这就采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群众理论化是指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深奥到简单、由晦涩到通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贴近大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的水平,更适应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做到深入浅出,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校园中最主要的思想潮流,一定要本着“讲理”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内涵向大学生们讲清楚,说明白,以理服人,真正做到展现理论具备彻底性的特征。当教育者采用科学彻底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也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大学生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验证马克思主义、不断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如此才能够做到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向大学生的现实践行
经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之间成为一个互为发展的辩证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向大学生的现实践行可以从“三位一体”的模式出发。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定位为主词,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使其更贴近生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递给大学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无论是哪种教育传播方式,都应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会贯通。在当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教育者自身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能掌握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前沿和趋势。只有当教育者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论修养后,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大学生解读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进行,同时,也通过课后的多种载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目前各高校都致力于在大学生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在大学生中努力培养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注重贯穿和渗透马克思主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据清华大学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随着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有72%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并积极利用网络以及新媒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强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即将“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使“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评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体地位的标准是:大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自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验证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积极推进理论本身贴近大众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来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使大学生感觉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这正需要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大学生为本。从大学生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以及个案特征,结合这些特征,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下来教会大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要和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3]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深入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大学生,使大学生真正地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理”之处,并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精髓之所在。只有当大学生在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引下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才会自觉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带领大学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的过程,其结果是大学生真正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也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并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和批判本质时,大学生才能学会在实践中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理论,才能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最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纽带而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头脑,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没有良好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由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看做是一个整体,不可忽视这个整体中任何一环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这个“三位一体”的模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需要高校教育者既能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作又能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真懂、真情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深入大学生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知心人。在此基础上,教育者不断坚持“三位一体”模式,不断挖掘和拓展可利用的各种途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具备其最重要的前提。
如此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理论彻底性和批判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认识、用实践检验和验证马克思主义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过程。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诠释是选取作为人民群众中一部分的大学生群体来展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宏伟工程的一个缩影,可以为我们澄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认识方面的某些误区。代替那种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知性思维逻辑的是辩证思维逻辑的方式,从辩证思维逻辑出发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合理的诠释和践行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具备理论的彻底性,从而极大地推进面向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