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922(2005)01-0027-08
笔者对中国农业的改革发展经过较为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研究提出了新农业观[1-7]。近年又跟踪生命科学发展和世界经济转型的趋势,研究提出了新科学观和新经济观[8-11],进而,将新科学观、新经济观和新农业观加以整合,研究提出了新现代化,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应该选择的新战略:以农业为主导,促进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包括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步过渡到新农业经济[12]。
本文从一个全新角度来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模式,开拓以宽广的新型农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这种思路和建议是首次提出的,尚处在探索并取得共识的过程;但它关系到富民强国和复兴中华的根本大计,并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提出的观点急待论证、完善和检验,恳切地希望得到各界的关心支持和批评指正。
一、新科学观
(一)生命科学发展新阶段
半个世纪来生命科学取得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和突破,经历了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新阶段。一是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物质复制、传递和变异机理,由细胞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发展新阶段。二是1973年科恩(Cohen)和博耶(Boyer)发明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实现了基因在生物体间的直接转移重组;1982、1983年分别获得首例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进入工程生物学发展新阶段。三是2000年世界合作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基因组研究正在扩展到其他生物和后基因组,并与基因工程结合,走向商品产业化,进入经济生物学发展新阶段。
(二)迎来生命科学新世纪
生命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处在不断上升势头,其创新突破方兴未艾,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领域和带头学科。目前全世界每年授予的1万多项专利技术中,有1/3是来自生物技术的,并将很快超过一半。美国1995年科技专利引文总数中生命科学的占75.6%;生命科学的投入经费占美国科技研发总经费的55%;1996年美国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51%是研读生命科学的。德国2001年颁发的沃夫冈·保尔科技奖(奖金450万马克)的各国获得者共14名(自然科学的占12名),其中生命科学的有6位。杨振宁教授曾指出:“假如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恐怕比物理学对世界的影响更深奥。”的确,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正在交叉发展,并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两者相比,生命科学从本质和后发上更具独特优势。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允许我们生活更方便地做已经有的事;而DNA的双螺旋中蕴含的信息则远远超过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物种演化、人类进步和世界面貌,主导着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革命,迎来生命科学的新世纪。
(三)生命科学产业新革命
生命科学及其技术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环境和安全等密切相关,正在推动着生物与工业、信息、农业、医药、环保、资源等领域的相互渗透结合,创造出新兴的生命科学产业群,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这种发展趋势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日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的前途命运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世界未来决定于我们对生命科学产业革命的理解和作为。对生命科学产业革命的预见性,与信息科学的有着相似历史。1965年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对信息技术提出大胆预言,计算机芯片中晶体管的集成数约每18个月翻一番,当时许多人认为简直是不可思议而近乎妄言。后来电子工业飞速发展的事实奇迹般地反复印证了其预测的准确性,并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被尊奉为“摩尔定律”。1979年遗传学家哈瓦德·施奈德曼(Howard Schneidennan)就职孟山都(Mansanto)公司后,预测到生命科学产业化的巨大潜力,毅然决定公司的产业结构由化学转型生物,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投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也经历着“没有产品、只有期望”所引起的非议、抵制,终于营造成功年营业额超过200亿美元的生命科学企业巨人而称雄于世,验证了其远见卓识,被誉为“孟山都定律”。更为重要的是生命科学产业革命尚处在起始阶段,它的推动作用正在孕育着新的生物经济,为21世纪的人类带来曙光和希望。
二、新经济观
(一)知识经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转型迹象。1976年,阿尔温·托夫勒讨论“新浪潮”中,将预言到的新经济称为后工业经济。1982年,约翰·耐施维特阐述“大趋势”时,则预测将出现信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先把这个新阶段描述为知识经济。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OEDC)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主题报告中,概括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终于以一种经济新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发展新阶段。
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其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起着先导和决定作用。1996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部分近一半是由信息产业提供的。其二,知识和技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改变着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模式。具有象征性的微软公司,虽然市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却没有铺天盖地的矿区厂房,主要产品仅是软盘及其中的知识。知识和技术正在逐步主导着物质生产,使世人迎来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知识就是经济”和“知识就是财富”的观念大转变。
(二)生物经济
1.生物技术新革命。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的发明爆发了一场技术新革命,取得惊人的进展,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打破物种界限。基因工程可以绕过有性过程,克服传统育种受到的生殖隔离等障碍,能够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直接转移重组有用的基因,实现远缘、超远缘育种;进行遗传改良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迎来按照人们意愿改造生物的新时代。比如植物之间,已将稗草的抗逆性、仙人掌的抗旱性、大豆的高蛋白、玉米的高光效等特性基因转移给水稻。甚至在草木和木本植物间也实现了基因转移,已成功地将拟南芥(一种小草,生育期约六周)中控制花发育的基因(leafy)转移给欧洲杨树,使后者的开花期由10多年缩短到6个月;同样的基因转移给柑橘,已使其开花结果期由5至7年缩短至1年。目前所成功培育出的抗虫害、抗病害、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有的就是从苏云金杆菌Bt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链霉菌Br基因等转移采的。更有甚者,动物基因如荧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已经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发光的转基因烟草、花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番茄,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玉米等。植物基因如菠菜控制甘油酸酶的基因转入猪受精卵,使其发育的猪肉不饱和脂肪酸增加20%等。(2)打破产业界限。能够利用植物、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药物和疫苗的生产。种植药物转基因作物、饲养药物转基因畜禽就相当于兴办药物工厂,工农业的界限模糊、打破了。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蛋白等基因转移给作物、畜禽,以生产这些药物。已通过转基因玉米、香蕉、番茄等研制出麻疹、疟疾、乙型肝炎等疫苗,生产出含霍乱疫苗的转基因马钤茹、口蹄疫抗原疫苗的转基因豇豆等。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药物和疫苗,使场、厂合一,具有明显优点。一是比较安全,避免现有工业药厂所出现的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口服植物疫苗不必动用注射器,减少疾病传播。二是成本较低,仅及传统制药的1/10—1/50。三是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动植物又可繁殖再生。这个领域已成为研发热点。(3)打破资源界限。正在加速生物资源替代矿物资源的过程,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塑料、涂料、洗涤剂等化工原料。已经育成几种转基因玉米、油菜等,含有PHB高分子,可用于制作塑料;这类塑料制品的外观和性能与石化塑料相似,但在6至9个月内可以分解,既无污染又可再种再生。据美国能源部1994年的报告;通用的50种化工原料中已有19种可以由转基因植物生产。1998年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等组织联合签定的一项战略性协议中提出,2020年美国10%基本化工原料要取自作物资源,2050年将达到50%。更为重要的植物是最佳的氢能加工厂和贮存器,正在利用基因技术加速绿色能源的研发,逐步实现以种植替代开采,绿金替代黑金。总之,天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界限将被打破。全球庞大的化学工业对一次性矿业资源过分依赖的所造成的危机,有望通过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加以解决。当今,高分子化工的碳氢化合物时代将让位给碳水化合物时代,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在上述三个打破的同时,基因工程正在生物治理环境和人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研发上取得积极进展。基因工程已成为继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更具影响力,并处在最前沿,将成为21世纪技术革命的主角。这项高技术正在迅速转化为生物产业,一日千里地向我们奔腾而来!
2.生物产业正兴起。生物技术革命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美国“竞争力总统委员会”于1991年2月在其“国家生物技术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调动全部力量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促使其商品化”的方针,对促进生命科学产业化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新兴生物产业的主要领域包括以下4个方面。(1)改善生存生活质量。正在全球掀起的农业新一次绿色革命,综合运用生物、工业、信息等最新技术,通过基因的增强和转移加速生物改良进程。农业在建立新的工程化生产模式和知识化技术体系中,将极大地增强对人类安全、优质、丰富的食物供应能力;并在有机食物的基础上,发展保健食品。(2)提高医疗健康水平。使人类健康地生存下去是生物工程的主题。人类基因和后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标志着医学正面临着一场最深刻的革命,由临床进入预测、预防的发展新阶段。通过基因检测和治疗,不仅可以使多种单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得到预测性治疗,对多基因控制、威胁最大的心脏、肝脏、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疾病的治疗研究也正在开展。预计到2050年,许多潜在疾病在发生前能在分子水平上得到预测性治疗。医学将进入定向性、个性化、高效率医疗新时代,为挽救生命和健康、长寿提供有效保证。(3)加速生物进化过程。基因克隆和转移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改造和创造生物物种提供了条件,从而打破了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保守性。一部分农作物将被改造成多年生的,直至成为树木,以防止频繁耕作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并减少能源消耗。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都市农业生产供应的食物将占总需求量的一半左右,相当一部分需要发展设施农业,有的进行工厂化生产。一些动植物被改造成生产药物、能源、化工品的专用类型,有的动物将被改造能为人类提供移植用的心脏等器官和组织。(4)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的疏忽失误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使自然生态环境既丧失了资源,又减弱了服务,已经严重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将对自然生态系统重新作出服务价值评估,并用生物措施替代工业和化学措施。人类将运用生物技术新成就,挽救生态系统,依靠自然和科技力量来恢复资源和服务功能,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在解决食物、能源、淡水等诸多需求矛盾中,建立人与自然互利协调的新模式。以上新领域正在吸引着许多国际巨型的化工和医药等公司将大量人力和财力投资于生物技术,如孟山都公司(Mansanta)、杜邦公司(Dupont)、先正达公司(Sygenta)等,都作出历史性的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仅1997年就投入比其他行业平均水平高出8倍的资金。这场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迅猛,其速度和影响大大超过人们所想象和预料的,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
3.生物经济在迫近。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产值在不到20年中增加50多倍。以转基因植物来看,已有40多种作物的100多个转基因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92年开始在大田试种,1996年共种植167万公顷,1997、2000、2001、2002年分别为1100、4420、5260、5867万公顷。全球已有16个国家种植,美国种植转基因作物2001年达3570万公顷,占世界的68%,为美国耕地面积的1/5。在基因药物方面,2000年美国已批准116种这类药物和疫苗,2001年又批准了27种;正在临床试验的有369种。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使用生物技术药品。这类药品的销售份额在整个药物和生物制品中的比例己达13%。预计10年以后全球新药物将有50%—70%是来自转基因生物的,其中的95%是由牛羊等的乳房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的。近几年生物技术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5%—30%,对就业的贡献达13%以上的增长率。据预测,2025年美国生物技术市场的贸易额将达25200亿美元,欧洲在5年内达3360亿美元,日本2010年有2080亿美元。据此,科学界和经济界预测着,2020年以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将取代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出现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
(三)两者关系
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现在又将出现生物经济,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笔者提出的观点是,两者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又处在交叉发展,应该同属于知识经济。就是说,生物经济将重新打造知识经济,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新的、强大的组成部分。进而提出,可以将知识经济划分为2个阶段:前知识经济,以信息经济为主;后知识经济,以生物经济为主。两者正在并驾齐驱,共同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的将融合为生物信息经济。应该指出,生物技术的需求是永恒的,目前所知道掌握的生物知识和技术还很有限,仅是冰山的一角。从总体、长远看,生物经济终将处于主体地位;并将成为高新技术农业的巨大推动力,有可能转入新农业经济。
(四)回归农业
生物经济的兴起告示我们,人类的经济发展历史,由农业(传统)经济而工业经济并进入知识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又将回归新农业(现代)经济。这是由于,生物技术离不开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培养业(食用菌培养等)及其加工业。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生物这部“机器”,将对农业产生什么样和多么大的影响,具有何等和多大意义,现在还难于完全预料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通过基因工程及其他新技术的结合,能带动农业有朝一日发展成为比世界一切大烟窗工业更先进的一个部门;以知识为基础资源的农业,可能成为明天在经济发展中占最大优势的部门。”杜邦公司副总裁比尔·科克道出投资农业的原由:“农业这个行业最终将赶上电子业的发展步伐。”总之,人类最终所能最大限度得到食物、药物、燃料、纤维、化工原料等,将来自转基因农业生物。近年美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生物技术总销售额中的比重,将由1998年的18.8%增加到2008年37.6%,即10年内翻一番。在今后25年内,工业农场主能够种植足够的燃料和原料。化工农业、药品农业、能源农业、环保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概念。有理由认为,现代农业生物可以形成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特别是其中的生物经济)融为一体的新产业,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农业经济新阶段。
为了区别于传统农业并促进完整的产业化发展,笔者建议将新农业经济简称为农业化,便于与工业化(工业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相衔接。回归农业化新经济,还决定于农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将在以下的新农业观中进一步加以阐述。
三、新农业观
(一)更新传统观念
面对生命科学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可能结局,我国需要摆脱对农业弱质、低效和落后的传统看法,树立新农业观,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农业可以致富。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促使农业由传统的弱质产业转化为新兴的高效产业,使之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能使农民富裕起来。农业能否致富,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事例和丰富经验对此作出了肯定答复。美国就是一个以农立国、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农业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2%,由农业及涉农部门所创造的产值却占全国经济总产值的20%以上。美国农产品的一半用于出口,使它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2001财政年度,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达535亿美元,是1970年的7倍多。美国的农业为国家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法国既是发达的工业国,也是先进的农业国,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法国农业发展速度在国内居首位,1980年至1993年农业生产率平均年增长6.1%,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2.03%)的3倍。法国汽车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而牛乳业的却占8%。荷兰人口1800万,人均耕地600平方米,其中1/5是围海造田的低洼地,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我国相似。他们经过几十年努力就建成了现代化的农业富国。荷兰3/4的农产品用于出口,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1985年至1990年荷兰人均创汇由1.8万美元上升到5.7万美元。以色列500多万人口,人均耕地734平方米,大部分是与沙漠为界,年降雨量200—300毫米。它于1948年建国,长期处在战争不断的环境下。以色列人民依靠科技,仅用一代人的努力就把荒漠改造为良田,将他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流的农业强国。50年来以色列的农业发展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农业生产效率居世界首位。以色列农民普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当农民是一种成功的荣誉。
在我国,山东、海南、安徽等省已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省、富省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各地农村都有走上富裕道路实例。这里仅以福建省东山县为例,该县曾是一个最贫困的海岛,全县由34个小岛组成,耕地6667公顷,人口20万,人均333平方米,历史上是缺粮、缺水、缺柴的干旱、贫瘠之地。建国后该县在谷文昌书记的领导下大力造林,治理了恶劣的风害和干旱环境,但未能脱贫。1979年引种芦笋等,1992年又发展鲍鱼等,并与加工业和出口创汇结合。1995年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小康县、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之一。199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每667平方米耕地平均农业产值9618元,是全省平均产值的5倍多。
2.农业可以跨越。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有跨越式的发展。农业跨越发展的可能性是由农业科技革命所决定的,已经为20世纪农业的发展事实所证明。20世纪60年代后的第一次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是以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矮秆品种及其施用化肥、农药、灌溉等配套技术为主体的。1961年由墨西哥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矮秆小麦品种;同期我国广东和台湾分别育成矮秆水稻品种;国际水稻研究所也于1966年育成矮秆水稻品种。推广应用矮秆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对世界农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墨西哥1962年开始种植矮秆小麦品种,到1969年全国小麦总产量增加了3倍多,使它由粮食进口国变成为粮食出口国。印度1963年推广矮秆小麦品种,1978年小麦总产提高了2.63倍;后来又推广了矮秆水稻品种,实现了粮食自给。这次农业科技革命,使全世界粮食总产量由50年代的8亿多吨,增加到90年代的20亿多吨,增长2.50倍,而同期人口增长1.2倍。它缓和了人口爆炸给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压力,避免了缺粮和饥荒大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这次科技革命被誉为绿色革命,以其突出的农业跨越发展成果载入史册。当时,中国虽然尚未对外开放,但对这场科技革命却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首先育成矮秆水稻品种,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育成、推广杂交水稻,实现了我国农业在相对落后条件下的跨越发展。30多年中我国粮食总产由1亿多吨增加到5亿吨,为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作出重大贡献。目前世界又面临着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新一次绿色革命。今非昔比,我国生物工程和农业科学已有很大的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只要充分认识和抓住这个机遇,同样有可能为农业更新品种和技术,实现更大的新跨越。
3.农业可以主导。在新一次绿色革命中,农业仍承担着养活养好人民和使农民致富的基础任务;同时,正在来临生物经济中的农业,又担负着再生资源、优化环境、整合农工、绿色文明、持续发展的新任务。在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多层次、巨大潜力中,农业将建成最具先进、最为活跃、最大优势的朝阳部门,主导着经济进入新型农业化的发展阶段;这些己在上述新科学观和新经济观中得到了简明。
(二)重新评估定位
新农业观要求我国对农业作出科学、全面的新评估,确立与其新产业新功能并将主导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地位;赋予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以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评估中应该重视到以下3点。
1.农业的贡献不可低估。我国传统和习惯上,对农业贡献的分析多数是与解决吃饭和温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贡献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但农业的其他重要贡献不应该被忽视。比如,我国的食品加工业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居国民经济中的首位,2001年总产值92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棉花和纺织业年出口额占全国总数的1/4;烟业的税收额占全国总税收也是举足轻重的,2001年达1150亿元,占7.7%,等等。这些部门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不能忽视其中农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指出,农业的产业化改革就在于促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密切结合,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美国农业的产中份额仅占GDP的2%左右,但把产前产后的产值都算进去,则贡献率达20%以上。对农业的如此重大贡献再也不该低估、回避了。
2.农业的潜力不可小估。生物技术,特别是其中的基因工程尚处在研发的初始阶段。基因组研究已测序的生物不到百种,而有生命的生物体是1000万种以上;从结构基因到功能基因、再到RNA—蛋白质的后基因组研发才在破题,更多更大的发现和创新还在后头,将远远超过已有的科学成就。应用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正在转变农业概念和扩大农业领域。在发展食物农业的同时,加速创办药品农业、化工农业、能源农业、环保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其潜力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这种千载难逢机遇和巨大经济因素,驱动着各国全力以赴参与农业化新经济的专利和市场竞争,面临着“要么赶上,或许更落后”的残酷局面,我国绝不能等闲置之!
3.农业的功能不可少估。农业,除了经济上的功能,同时具备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将逐步提升为无所不能的综合型、多功能领域。比如,日本总结提出农业有保障食物安全、保持国土山河、涵养水源水利、保全自然环境,形成良好景观、继承文化传统、保护身心健康、维护农村社区等8个功能;韩国估计,稻田的防洪作用每年可获益100亿美元,而所产稻谷产值仅66亿美元。更有甚者,美国兰德公司研究结论,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生命科学(应该包括农业在内)的贡献,除了产业的直接经济之外,因延长寿命的间接效益达57万亿美元,是GDP的6倍。我国有几千年的农业历史,所造就的优秀文明和丰富传统,有待更好地继承,在复兴中华中发挥农业多功能的独特优势[13-20]。
四、新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新战略
我国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是第一次现代化。实现我国现代化总的要求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升为发达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面对知识经济和生物经济出现后第二次现代化的新形势,我国又不能按部就班地先第一次而后第二次地建设现代化,那样将永远落后、无法实现既定目标。为此,我们需要赶上发达国家的二次现代化,将二次现代化合并为新现代化。主要任务是,将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特别是其中的生物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生物技术革命途径为工业提供干净、再生、低耗的原料和能源等,走高效、持续的生物—工业发展新道路。同时,根据上述新科技观、新经济观、新农业观所阐明的世界科技、经济新导向以及新农业经济的大趋势,我国有必要和可能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现代化;以农业为主导,促进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过渡到农业化新经济;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考虑的战略新选择。
(二)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选择新现代化战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以下5个方面。
1.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地域跨越寒温热各带,气候生态类型复杂,土壤生物资源多样,连绵不断。我国有生物种类近一百万,为世界总数的1/8,是美国和加拿大总和的2倍,欧洲的3倍;我国生物资源中1/3是独有的。这些珍贵宝库对全球和我国发展生物科学、技术、产业的重要性是无可估量。我国悠久的农耕历史,长期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无以伦比的。各地都有众多名特稀优的资源、技术、产品和食品等构成东方文明的一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平。加速应用工业、信息和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产业,进行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可以发展为更具实力和潜力的新产品,造福人民。同时,我国有可能依靠充裕的劳力和智力,弥补资源、资金的不足,发展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物产品,发挥其独特和后发优势。
2.有利于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关系,促进两大部门的良性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在所提出的新现代化,在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和信息等新知识、新技术,开拓工农业相结合的食品、药物、化工、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群。工农业界限逐步模糊,有利于在资源、要素和结构配置上互利互补,有利于“农转工”和“工转农”双向的流动、转型和升级,并向工农、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化新经济的更高阶段发展。我国能够创建这种工农协调融合的经济转型新模式,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
3.有利于同时解决吃饭与致富。农业全面升级振兴了,可以使我国10多亿人民的食物供应更加安全,同时依靠高新技术扩大工农相结合产业,实现高效增收。以农业食品工业为例,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一般为1∶3,美国在1∶4左右,而我国仅是1∶0.5。以目前我国农业产值1.5万亿元来看,上述比例如果达到1∶3,则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产值总和为6万亿元,那将在全国GDP(2002年10万亿元)中占据多么大的份量!其中,我国千百年来养生之道所积累极为丰富的“食补食疗”营养型保健食品.加以科学化升级,将提供更为可观的商机。何况在实现农业化新经济宏伟目标中,完全有可能将人民的吃饭和致富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4.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新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和工业革命中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浪费污染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至今他们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1/3,却浪费了全球80%的原料和产品(如我国目前人均用电量仅为美国的7%左右),这是人们所无法承受、照搬和做到的。我国只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农业和生物技术途径建设新现代化,为10多亿人民营造资源节俭、适度消费、与环境保持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新环境。我国在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中创造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将加以弘扬,与高新技术结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绿色天堂”,对人类的绿色文明作出贡献。
5.有利于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近几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的研发取得较大的进展。在全球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中。我国虽然仅完成其总量的1%,但已排位前6名。1999年我国所研究推广的转基因农作物仅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却排位第4名。我国1999年正在研发的转基因植物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农业微业物基因工程供试的30种,涉及基因56种,转基因鱼、畜、禽动物已达30余种。我国在“双价”抗虫、抗病转基因作物、病原微生物基因测序、基因药物疫苗研发、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等领域,都有世界先进水平、有的达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2002年4月4日我国与美国著名《科学》杂志代表在北京联合举行的通报会上宣布,我国水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对生物学和农业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说明了中国己进入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并具国际性的竞争和合作能力,有可能成为率先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关键领域。在建设新现代化所开拓国内广阔市场的同时,又有农业生物新产业新产品的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风云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即使出现市场和金融的波动或危机,我国有农业现代化这道最后防线,仍将保持着较强的自主权和安全感;攻守自如,少受影响损失,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选择新现代化战略,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是复兴中华最为难逢的机遇。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农业一直是文明发展的最主要支柱,并称雄于世。直到19世纪初,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分析,当时欧洲虽然已经大范围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是18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占世界总值的32.4%,比欧美的总和还多,其中主要贡献来自农业和农村经济。现在,果断地由农业入手,将它从“后方”推向“前线”,促使农业在新现代化中成为主体;中国这个东方农业古国一定能够重新屹立于世界前列[21-22]。
(三)需要研讨的重大问题
选择新现代化战略,牵涉到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深入研讨,以扬长避短、取得共识。比如,我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在物质与文明建设中应该树立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富裕观、享乐观、道德观;如何从国情民意出发,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制订建设模式、指标、措施时,如何以最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利益为准则;在WTO框架下整合到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中,如何利用我国特色和后发优势,争取更好地跨越发展;在建设好我国的同时,如何对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大开发中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总之,我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的一切优势,让10多亿人民及其子孙,共同富裕,更安全、更先进、更健康、更快乐、更持久地生活、生存和发展下去!
1.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加速发展生产力以实现现代化,使十几亿人民都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并营造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环境等社会和自然的保证条件。至于各个阶段的经济指标应该从国情和实况出发,不能盲目引进、攀比西方的;采用的模式措施则宜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
2.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我们需要继承一切优良传统,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的和近代的,但更需要创新;只有立足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取经验和创造特色。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生产和消费中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我国应该引以为戒,不能重蹈覆辙,避免高增长掩盖高损失、得不偿失、殃及子孙后代。
3.怎样培育民族新精神。在经济转型和建设现代化中,能否做到既力足中国现实,又顺应时代潮流,能否正确对待经验、教训和创新,是与公民道德、社会时尚、消费文化等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吸取历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现代世界文明的精华,培育出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集体观,用以铸造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