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点思考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点思考_中学生论文

对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道德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思想品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的道德要求,并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知行统一的过程。从当前初中学生道德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主要问题恰恰表现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这种知行矛盾的必然性。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只注重抽象的说教,忽视有效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不能不说是造成这种知行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从中学德育目标来说,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四有”新人,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科学精神所必需。但这些要求比较抽象,和学生目前状况中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献身精神的实际情况差距很远,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行动上跟不上,造成言行脱节。

从德育内容来看,有许多内容规定得过死,比较枯燥,没有弹性,使德育内容不切合实际。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思想变化周期短,速度快,只有用富有弹性的德育内容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德育评价来说,学校教育往往只侧重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忽视学生平时的行为,以试卷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道德行为的好与否。这样就难免挫伤学生的良好行为的积极性,造成有的学生老师在与不在完全两个样,只做表面文章,使教育者也只看到了他的表面,忽视了他的实质,滋长了言行不一的行为。

从德育方法来讲,我们的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发言、写体会、订计划、提保证等,而这些是否出自学生内心,是否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道德认知呢?有的学生写的、说的本来就是应付,并没有准备去做。长此以往,解决学生道德品质中深层次问题纯属空谈,久而久之,也逐渐养成了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坏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严肃指出:“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时,就不要让这些词语从他们嘴里说出来!”那种道德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必然毒害儿童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学生中出现了言行不一的情况,那就应该在我们的教育目标内容,评价、方法上去找一找原因,绝不能单方面只是责怪学生。我们的教育也只有言行一致、知行结合,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具有高尚思想品质、正确道德行为的学生。

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品质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道德品质最终都要经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过程来看,其主动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是实现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学生正是通过主动的道德行为来认识社会道德要求,激发道德情感,养成道德意识,表现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因此要克服学生道德发展中言行脱节的问题,必须强化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培养道德行为,必须做到各方面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德育网络,各种教育力量要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率,一方面变教育的单渠道的封闭教育为多渠道的开放教育,另一方面发挥学校在多渠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教育一致性的良好氛围,这是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1.从学校方面看:

首先要统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学校德育工作是通过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团队组织等多种途径进行的,各种教育作用和活动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对学生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互通信息,定期讨论,研究学生情况。协调,才能发挥一致的作用。要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影响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形成团结友爱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目标,有一致连贯的要求。学校的后勤服务、生活管理以及环境美化等都应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形成无所不包的良好德育工作网,这样才能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

其次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并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家庭、社会、协调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2.从家庭方面看:

家庭是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环境,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都会不可避免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造成先入为主,形成他们特定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因此,家长的文化水平、思想修养、教育子女的态度与方法,都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有的学校已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经常向家长讲解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以及学校的教育设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与家长共同分析社会思潮对学生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学生的实际表现,共同研究方法,教育好学生。

3.从社会方面看:

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即使看起来相当稳定,也不会是纯而又纯的。有的教育者为了防止学生被“污染”,主张实行“隔离政策”,在学生周围筑起大大小小的“篱笆”,要求学生面对七彩世界,对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事物,对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都要闭目塞听,不准接触。他们认为,这种以防为主的做法是万无一失的。其实,这种“隔离”虽然能收到暂时不受“污染”的效果,但这种温室培养法并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学生总有一天会走上社会,那时他们对陌生的社会、多样化的世界、不健康的事物就会感到大惊小怪,不仅不会识别,不会周旋,而且还会受其感染。

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在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应实行“开放政策”,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有助于他们辨真伪,增强免疫力。这种“开放式教育”是整个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一部分,是有原则的,不是放任自流,是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前提下,在教育者的指导控制下进行的。在开放式教育中,对那些非常有害的东西,再发一点禁令,规定一些纪律,加以一定的疏导,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

(二)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必须创设激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教育情境

学生道德发展中,由知到行的转化是通过主动的道德实践实现的,学校德育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1.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

道德认识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行动总是受人的认识所支配的。道德认识是道德知识获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确立、道德评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我曾将科尔伯格的“海因兹偷药”两难故事给学生作判断,从调查结果中看出,认为海因兹偷药“不对又对”的竟占68.8%,教育的重点还是应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身体发育与心理成熟不同步现象。

针对学生平时处事优柔寡断,不敢得罪人的特点,教育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冲突情境。如你邻桌的同学用墨汁弄脏了他前面同学的衣服,那同学回过头来骂了你邻桌的同学,你同情谁?你的好朋友,在考试时多次向你暗示要答案,你怎么办?你手中有三张精彩的演唱票子,全班同学都向你要票,你怎么办?以上这些情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这些情境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冲突情境进行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使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2.创设道德行为信赖情境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的各种因素对道德行为产生综合性的作用。一个学生具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只有在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谴责的态度情境中,才会感到羞耻和痛苦;好的道德行为,也只有在得到整个集体的称赞情境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光荣和愉快。以上的例子说明,一个被教师信赖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相反,一个遭到教师和学生厌弃的学生,则往往自暴自弃,消极无力,不思上进。它说明,信赖这种情境是爱的力量,能够感染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创造良好的信赖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事实上,也只有信任、尊重,才能唤醒“自我”引起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出自我完善与自我控制的潜能。

3.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

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就有了道德行为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的薄弱(调查显示由于意志力不强造成言行不一致的学生占44.94%)就不能作出相应的行为。有的学生虽然也能实行,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初中学生在知行转化中的这一弱点显得更为突出。

针对中学生性格中意志力不强可设计以下受挫情境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在学习中,有一道难题反复做也做不出来,你的好朋友硬要给你答案,你怎么办?由于你身体上的伤痛影响到你的学习任务,你怎么正确处理?在工作中,你好心办了错事,同学们都指责你,你究竟打退堂鼓呢还是找原因改正错误?以上事例就是学生受挫后道德意志锻炼,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习惯,以自己的道德意志克服内外干扰,以内部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过程就由外向的传导过程转化为内向的传导过程,从由客观到主体的转变转化到由主体到客观的转变。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主要表现在抗拒外因和不良动机的诱惑上,因而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与抗诱意志的增强分不开的,而这种抗诱能力是可以学会的。为此,我们在训练学生道德意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提供道德意志榜样(特别是同龄人的事迹),激发学生锻炼意志的愿望。二是组织道德行为练习,提高自制和抗诱能力,如学生特别怕长跑,就组织他们冬天晨跑,或在冬、夏令营中组织夜间巡逻,以培养他们的意志。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意志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胆小的学生培养他们果断勇敢的精神;对一些性格活泼,但有时候表现轻率的学生,就要加强自制力、意志力的锻炼;对热情、主动但兴趣不能持久的学生,就要锻炼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4.创设道德行为实践锻炼情境

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除了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锻炼抗诱惑能力和增强意志力外,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一般指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树人,以行练人”就是品德教育上四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以行练人”则为尤其重要的一环。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为举止表现来说明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为及其习惯,是受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和调节的。同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实践锻炼方式: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为社会作贡献的良好行为,制定和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外部道德行为。

在学校德育中,强化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道德行为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修养建设中去,教育者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发挥自我激励的作用,使教育的影响变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并使教育与自我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第二,道德行为的培养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一年龄的学生其个性是有差别的,每个人有特殊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必须要注意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长善救失。

第三,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注意内容的更新和方法的多样化。社会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今天的新形势下,由于各种信息量的猛增和迅速变化,使受教育者的道德面貌也不断变化,90年代的学生不同于50年代的学生,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的学生不同于内地学生的思想变化,男女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均有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状况进行教育,在内容方法上也必须相应地变化和创新。

第四,道德行为的培养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育者要针对突然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作出恰当的处理。如有这么一个学生,中午打饭从楼下往楼上走,一位教师从楼上往楼下走,不小心,两人撞个正着,那位学生手中的饭、菜、汤撒了一半。就在那位教师一楞神的功夫,那位学生忽然把汤往那位教师身上一泼,赌气往回走。事件发生后,那位教师和其他教师都非常气愤,提出要处分那个学生,可是班主任却没有马上去批评那个学生,而是多次耐心、细致地和他谈心,通过了解才知道那位教师曾在教室里公开批评他(不是他错、冤枉他了),他一直耿耿于怀,这次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而后,班主任分析了学生的错误,指出这种不良行为的严重性,同时设法沟通了师生间的关系,化解了矛盾,圆满地解决了这件事。以上例子说明,在教育过程中,事前预料不到的偶发事件是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敏锐地观察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变化,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

标签:;  ;  ;  ;  

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点思考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