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

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

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

史伟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存在学习者积极性不高、辍学率较高、线上线下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基于“DIKW”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改变课程资源供给模式,构建动态交互系统,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由单向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共享向知识与创新的共生平台迁移,进而形成一个在线学习可持续、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DIKW”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中心

2015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引、推动我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方式。2018 年1月,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了的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时代教学创新的突破口,其核心意义在于把教育扩展到课堂以外,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学习者不再是等待知识灌输与补给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可以自主选择、按需学习的主动学习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不仅是一个课程平台、学习平台,更是一个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学成效,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设计、建设、发布、利用、共享、评价等环节,其中以学习者为核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在线开放课程从资源共享到智慧共生,是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完善的关键点。

作者贡献声明 袁倩: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撰写论文;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刘蕾、张亚丽:参与选题、设计、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结果、结论,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李招娜、井秀华:参与选题、设计和修改论文的结果、结论

一 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依托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开发建设了“网络软文写作”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目前课程已完成两期的建设与使用,参与学生人数达877人。课题组通过对“网络软文写作”课程及省内一些高职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

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成使用及在建课程抽样调查,发现有些课程存在着学生实际参与学习数远低于课程注册人数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原因主要在于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更新慢、视频学习单调互动性差及与线下课堂教学关联度不够高等。据统计,“网络软文写作”第一期教学中有27.8%的同学虽然注册但课程学习参与度很低。

(二)辍学率较高

通过调研访谈我们发现,辍学率高的原因在于课程开放与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学习者调研,对不同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者接收信息和认知程度等差异没有充分考虑。

(三)线上线下的互动性不足

目前,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以视频资源为主,但现有的视频资源缺少互动性设计,往往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输出为主,学生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没有真正实现。而且很多在线课程视频资源一旦建成,受限于各种条件,资源更新的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精品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要改变教师单向供给的模式,充分动员学习者共同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拓宽教学资源的采集广度和资源类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深度挖掘和动态性及时更新。如“网络软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师生共建的,学生与教师组建“课程资源共建团队”,发动学生搜集整理或制作视频、案例集及原创作品提交给“课程资源共建团队”,经审核通过后发布至课程平台作为课程教学资源。

(四)学习主动性不足

学习者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自身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及知识构建的路径没有打通,导致课程学习资源陈旧、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难以形成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动力,从而也降低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DIKW ”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它是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ms Eliot)基于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提出的一种新的知识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有学者指出,将这一知识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应用到在线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过程有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核心的个体与群体知识构建。基于该模型,学习者通过学习平台上的各种数字化课程资源完成数据(Data)输入,学习者基于个体差异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认知、理解到的信息(Information),这些信息只有进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原有知识结构重组并构建出新的知识(Knowledge),而这些新的知识通过学习者的应用、实践,才最终实现学习者知识建构与智慧迸生。因此,基于“DIKW”理论,以学习者为核心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建设,有利于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由单向的资源供给与共享向知识建构与创新的共生平台迁移,进而形成一个在线学习可持续、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 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应用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大部分发现者已处于胃癌晚期,治愈较为困难[9]。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10]。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胃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标志物,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9]。

1.构建课程学习者与精品在线开放平台及学习媒介的交互,这是顺利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的前提保障。这要求课程开发者与建设者在对学习者、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丰富的在线学习平台与媒介,并提供持续的操作技术支持和向导。

(一)进一步明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谁来用”和“怎么用”这两个关键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要“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或个性化服务”。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的分析基础上,坚持以学习者的“学”为核心,支持不同层次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支持学习者与教师通过交互工具进行交流与互动。同时,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自主性,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式学习共同体,变原来的重在“知识学习”为重在“知识应用”与“知识的自我表达”。

根据DIKW 模型,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从个体知识建构的内部分析出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为旨归,构建多层次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动态交互系统,促进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知识构建与智慧创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二)突破精品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的局限性,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建设准提供方法与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前在线开放课程的已经从最初量的扩张逐渐向质的提升上迁移。但据调研情况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来看,当前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建设还存在着教学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还停留在单向的知识与资源的共享,缺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共建及知识自我建构的设计;其次,课程教学平台互动共生机制缺失。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播的课程信息,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缺失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目前很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难以形成知识的有效性双向互动。因此,在线课程开发与建设既要关注资源的丰富性,还要关注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及群体的知识构建和双向互动,从而提高在线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 加强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的监督,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完善,助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

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的各种数字化资源是学习者获取信息、构建知识的原料和载体,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与多元化程度直接影响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要求我们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设计时,要针对具体的课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课程理论基础、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在线课程数字化资源,以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元的资源类型呈现课程内容。

三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模式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单向供给模式,实现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丰富化、多元化及动态性

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效必须严把教学质量关,因此健全、完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其中关键一环。但如前所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仍然存在课程内容与资源呈现类型的单一性,学习者学习活动交互性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线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机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效,这说明,外在的评价机制及政府或智能部门的监督不足以促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最有效的监督来源于课程的使用者、受益者,只有抓住“学习者”的“学”与“用”这个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学习者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利用与反馈,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学生的从共享式知识学习到共生式知识建构,不仅促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自我建设与完善的内在驱动力,而且有利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估与监督。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也反映线上学习缺少相互交流与督促,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互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动态交互系统,实现学习者由基于资源共享的“知识学习”到基于动态交互系统的“知识应用”与“知识自我构建”

施工过程中,地下室底板在水浮力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微细裂缝,这些微裂缝是渗水的主要通道。在封堵后浇带之前,施工单位把地下室的底板做成双层结构(如图2所示),这样地下水就能排到地下室外围的排水沟中,使水浮力减小。

Review of cosmetic regulatory updates in US, Canada,EU and South Korea in 2017 4 44

2.构建课程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教师及其他学习个体的交互系统,这是在线课程实现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知识构建的关键。这要求课程开发者与建设者充分运用多种交互平台与工具,运用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多维互动空间,学习者通过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多类型教学活动及多维互动空间,在教师共同体及其他学习同伴协助下,完成课程相应学习目标,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网络软文写作”课程在利用平台在线讨论、答疑基础上,还组建了课程微信群及每次课的课堂讨论答疑环节“交锋时刻”,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交互学习系统。

3.构建学习者个体知识的自我交互系统,这是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交互的最高层次,是促使学生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的关键。学习者在上述互动学习基础上,通过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全真项目实训、作品展示等等方式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创新。“网络软文写作”课程中我们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多层次互动系统,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多层次交互,同时通过全真化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应用与创新,从而构成一个持续更新、动态发展的生态学习系统。

当然,本次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Mijna Hadders-Algra等[8]报道不安运动阶段异常的GMs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年龄依赖性,可能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成人后这种关系将消失。本次研究随访年龄为3岁左右出现了行为障碍性行为,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关系也许也会消失,因此,需继续跟踪随访至学龄期甚至青春期及成年;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不足,对结果的判读也会有偏差。如需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需要更大的样本进行研究及跟进随访。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标准,构建更加完善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监控体系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最有效的监督来源于课程的使用者、受益者,只有抓住“学习者”的“学”与“用”这个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学习者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利用与反馈,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学生的从共享式知识学习到共生式知识建构,不仅促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自我建设与完善的内在驱动力,而且有利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做出更有效的评估与监督。具体来说,以学习者为核心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要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对内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外要对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具体体现在在线开放课程多维交互能否有效实现,如学习者是否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提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如何;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教师与其他学习个体交互实现的有效性等。也体现在学习者参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与“用”的真实过程与效果等方面,如教师线上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中发帖、讨论区等功能创设良好的交互环境,选择与课程内容适切的讨论主题等进行有效的互动讨论;能否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通过线下线下的交互系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助力学习行为可持续发生等。

(四)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与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倚重教师的信息输出,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引作用,相应的学生也常常处于被动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自身在知识建构和应用中的主动性,这必然影响教学成效和教学质量。因此,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载体,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角色,重新发挥学习个体在知识学习中的能动性,建立起多元互动的交互平台,实现学习者自主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参与互动讨论、形成学习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基于课程平台资源的“共享学习”到基于自我知识建构的“智慧跃迁”。“网络软文写作”课程通过课前视频自学、课前测验、课中效果评价及测验、问题探究式学习及课后作业互评等环节构建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四 结语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真正受益,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改变课程资源供给模式,构建动态交互系统,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由单向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共享向知识与创新的共生平台迁移,并最终形成一个在线学习可持续、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意见[EB/OL].2015-04-13[2017-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

[2] 新华网.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yuqing/2018-01/16/c_129791475.html.

[3] E.H.Chi. A Taxonomy of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Using the Data State Reference Model, Proc. IEEE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Visualization[C]. Salt Lake City, Utah,2000: 69-75.

[4] 赵丽.在线课程开发:从资源“共享学习”到智慧“共生跃迁”[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67-74.

[5] 林丽青.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1):28-31.

[6] 赵丽,张舒予. 从共享到共生: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23-27.

[7] 潘晨,马松林.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研究——以中国大学MOOC《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学刊,2018(07):14-16.

[8] 赵文君,赵呈领,杨海茹,等.学分制度推进下在线开放课程学生持续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2):72-82.

本文引用格式: 史伟.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35):182-18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5.06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重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全真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网络软文写作》“三维课堂”建设与改革实践”和2018年度校级重点课堂改革项目“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史伟,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标签:;  ;  ;  ;  

基于“DIKW”理论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