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超越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超越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新民主主义论的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试论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民主主义论是回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通过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是凸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重要理论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回答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使命进而走向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凸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标志。由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革命前后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都立足于生产力落后、物质文明不发达这一现实,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而它们的理论创立方法及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的基本纲领存在许多共同特点。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许多精辟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1.两者都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具有共同的方法论基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结论,并由此推出中国社会面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大矛盾,为正确把握中国革命客观发展规律奠定了科学的国情依据。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当时党内长期居统治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开展长期斗争和批判,并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完整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批判教条主义的各种表现的同时,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一系列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从而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成功地完成了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邓小平深刻总结建国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科学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状况,指出: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因此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为我党掌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正确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可靠的国情依据。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邓小平与来自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压力、来自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制约、来自党内阶级斗争惯性思维的局限等,作了坚决斗争。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等一系列新论断,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诸如“姓社姓资”等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观点,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进行论述,并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纲领。

2.两者都着眼于生产力标准,提出完成工业化的任务。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着眼点都应在此。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的就是要“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而搞政治、 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 (注:《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标准,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1992 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进一步把生产力标准看作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提出:“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从根本上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标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指针。

3.从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看,两者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其共同特点。在强调社会主义经济领导地位的条件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张多种经济并存。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58页。)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就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产品分配方式是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题,其他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立足于生产力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这一中国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表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内涵作了新的阐发。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有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运行机制,已非新民主主义的国有经济所能比拟,后者只不过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国有经济在中国的翻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制经济也不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灭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它们受强大社会主义经济的制约,以及国家政权的管理与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不能把它们作为资本主义另眼看待,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提供分配保障机制,调动各阶层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创造性。

4.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是两者共同面临的一道课题。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让资本主义有发展的余地,毛泽东的回答很干脆:“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78页。 )“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60页。)毛泽东从中国经济落后状况和资本主义的先进性两个方面论述了让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利用和限制的方针。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二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我们决不能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三是重新反思传统的资本主义观,把某些本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从资本主义名下分解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可大胆采用的手段、方法。“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从而在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范畴的思想束缚,使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可用来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5.两者都是坚持共产党的政治领导,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体,分阶段致力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新民主主义之所以区别于旧民主主义,关键就在于其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而非资产阶级手里。反映各革命阶级在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地位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即民主集中制。处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应有两个纲领: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奋斗的最低纲领和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最高纲领,这是把坚持共产主义的原则性同实现目标的阶段性有机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上述思想,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命题的应有之义。作为立国之本对社会主义建设起政治保证作用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的地位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政权构成形式,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同是人民民主专政,但所蕴含的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而后者则是在资产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了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并把它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同样是两个纲领:最低纲领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最高纲领则仍然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6.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两个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共同点。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带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因而是民族的;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和实践一致,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因而是科学的;主张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而是大众的。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并在新条件下加以发展。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具有两个特点:历史性、时代性。所谓历史性,即承继性,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所谓时代性,即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赋予其培育“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崭新内容,也使其表现出吸纳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性、世界性和着眼未来的超前性。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又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崭新的时代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新民主义论尽管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截然不同,但无论是从理论创立的方法论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创立新民主主义论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精辟思想,两者一脉相承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都是被中国实践所证明的客观真理,因此,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而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只有牢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不断排除“左”的右的错误的干扰,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超越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