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合理性论文_林珊珊

浅谈数学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合理性论文_林珊珊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1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 014030

摘 要:新教改以来,“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广泛认可并运用到教学一线。课堂由“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向“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新型教学模式转变,导学案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工具和载体,其设计的合理性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以学定教 导学案 合理性

新教改以来,无数教师投入到课堂改革的大军中来,一种“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导学精进、因材施教”的“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广泛认可并运用到教学一线,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展“以学定教”的教学尝试。我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一些“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案例。一种由老师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创造性教学材料——导学案的出现让我看到课堂由“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新型教学模式转变,这真是令人感到可喜的变化。然而,一些教师只重形式,不重本质的练习式导学案设计也十分令人担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老师说过:“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其中的“以学”,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教师的导学案要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遵循导学案的课时化、问题化、方法化、层次化递进等原则,做到合理设计。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注意这些原则亦或是理解不够到位导致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就几个教学的实际例子谈谈自己对“以学定教”模式下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发展性,避免形式化

对于新课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合作交流在教师的设计中成了主角。结果是上课气氛很好,但是独立思考太少,效果也不好。导学案要取得最大的教学效能,其核心就是课堂是否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自学在先、助导在后”的理念。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导学案片段的设计:

浙教版七(下)第3章第一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师在导学案有一个合作学习的设计:

独立探究,合作讨论:

1.24×23=( )×( )=( )=2( )=2( )+( )

2.(-5)3×(-5)2=( )×( )=( )

=(-5)( )=(-5)( )+( )

3.am·an=( )( )=( )

=a( )+( )(m,n是正整数)

由此你得出的同底数幂运算法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个片段的讨论非常激烈,各小组汇报后发现的问题非常多,如:有的学生直接把24×23的计算结果在第二个横线写成了128,后面就做不下去了;有的学生把(-5)3×(-5)2的计算写成了-3125或出现-55……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学生在激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一致的,却花掉了大量的时间,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课堂剩余的学习时间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归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时只注重了热闹的合作交流,而对学生学情的判断不够到位,应该说设计时是有所欠缺的,后来我试着把这个教学导学案做了如下的改动:首先是把每小题的第二步=( )去掉,学生就自然写出用幂的形式表示,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很难从128想到是2的五次方,学生更容易把重点放在底数和指数上,而且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早地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容易造成混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就是把1、2中的的最后一个=2( )+( ) 和=(-5)( )+( )去掉,然后把3全部放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就是只给出am·an=_____,学生不仅跳一跳能够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我想注重学生的基本学情,注重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把哪部分内容应该学生自学,哪部分内容应该学生一起探讨,哪部分内容应该老师引导设计清楚了,真正做到往以“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育方式的转变和“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二、注重导学案设计的方法性,避免割裂知识间的联系

一份完整的新授课导学案设计应该“以知识学习为明线,以学习指导为辅线,以教学引导为暗线”。让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记得我曾经看过某学校公开课一个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老师首先从我们生活中买本子和笔的问题引入,设计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解的概念,然后将此一元一次方程变式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老师随即给出另外两个方程让学生列出后总结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再让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这类方程下一个定义。根据方程解的定义验证下面给出的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然后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了定义。之后把已知x解y归纳为解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把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看成是已知一个未知数去求另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该导学案的设计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主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类比学习中,这能够让学生把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两点知识串成一条线,延伸到后面其他方程的学习中去。

我相信有了这样的一种导学案,学生不仅学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更学会了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甚至是以后把二次转化为一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网络无形中被这种学习方法有机的串联在一起。注重导学案设计的方法性,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获得知识的主人。正所谓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

三、注重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还教于学”、“变学为研”、“变教为导”。特别是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的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情景创设让很多的教师感到非常的棘手,因为书本上的这个问题情景虽然非常好但小学我们已经用过,学生对这个问题情景没有新鲜感和探知的欲望,我试着在设计课堂导学案的时候把这个情景改成了数列的规律猜测:3,6,9…然后从左往右到第5个数,第20个数,到第n个数是一步步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个人感觉在学生感知知识的时候还是感觉有点茫然。有次我看过一节公开课视频上的老师在设计导学案开头的时候是这样子的:老师点名同学参加一个兴趣活动小组,第一次点3号,第二次是6号同学,第三次是9号同学,同学们知道老师第四次可能点谁吗?第10次呢?注重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品质,是一个好的导学案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注重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突破学生认知难点

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导的恰当,教师只有把点状知识串成线,连成块,在导学案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针对性设计,不断帮孩子们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揭示数学的本质,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

譬如为了过渡和突破当底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同底数幂相乘时,应先将其化成同底数幂。这个导学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计算:(-2)6×(-2)4,然后将其化成底数为2的幂表示为____,然后计算(-2)6×(-2)5,也将其底数为2的幂为____,总结负数的奇次幂为____数,偶次幂为____数,思考:(1)32×(-3)7是同底数幂运算吗?它们的底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转化为同底数幂的运算吗?依据是什么?结果是多少?(用幂的形式表示)。(2)(-x)2·x7和(a-3)2·(3-a)3 的底数具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1)的经验得出它的结果吗?当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同底数幂乘法你是如何计算的?这个导学案针对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同底数幂运算是本节的难点精心从 (-2)6×(-2)4的计算开始总结负数的奇次幂为负,偶次幂为正。为后面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运算中底数的转化铺路,后面从数、单项式,到多项式互为相反数时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自然的过渡中总结出底数互为相反数的运算方法,目的明确,难点突破到位。注重导学案设计的针对性,适时而导,真正把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导学案才是有效的导学案。

在这样一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模式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教师在教学中也从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体,这就势必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从原来的问答设计形式向导学案式的学生主动探索的“以学定教”模式转变,教师只有更好地把握导学案的设计合理性,那么导学案教学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能。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数学,2011版。

[2]刘次林著 《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教育科学出版社。

[3]盛群力 《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4]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导学案案例评点与反思”,2013中旬,10月。

论文作者:林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合理性论文_林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