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郑燕菲,谭义秋,张贞发,许建本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摘 要: 近年来,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了本科院校改革的热门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内各所本科院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以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对基于产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制糖化工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产业需求;应用型

“十三五”规划中,教育部工作意见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地方高校转型的发展,产教融合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线进行深度融合。

崇左地处桂西南中越边境地区,有丰富的糖蔗资源,被誉为中国糖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崇左市加快研发高附加值的糖产品,拓宽延长产业链,把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后的产业以科技、技术创新驱动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制糖化工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当前学校应用型发展之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崇左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应用型院校,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责任与义务。我校把握时代发展形势,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围绕崇左制糖工业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需求,以我校特色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与当地知名企业(中粮屯河崇左糖业有限公司)于2017年开始联合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办学活动,成立了“中粮糖业班”,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一 对焦产业需求,找准办学定位

在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学校要发展,企业也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自身需要的人才。我校特色“中粮糖业班”应时而生。该企业特色班依托崇左政府政策,结合当地产业背景以及岗位需求,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校对接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影响力。

二 聚焦行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

基于行业需求,把产业生产、高校理论、岗位能力和实践创新五大内容真真正正地渗透并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把岗位应用技能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落实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重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学校、企业“双主体”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双方为了各自的发展相互融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承担育人和培养人的责任。

(一)课程设计的优化

优化课程设计,需要将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等产业知识嵌入到课程体系中,促进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我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原有的基础化学课程、工程设备与仪表课程、化工专业课程、化工实验课程等模块的基础上,添加制糖化工课程模块,包括制糖机械设备、制糖工艺学、制糖化学、制糖工业分析等课程。课程授课的指导思想是:重技能、精理论、浓缩精讲。校企共同参与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和考核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个性化的要求。

“中粮糖业班”强化教学,采用“理论学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双重考核”的培养模式。学生大一、大二及大三上学期在校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课,大三下学期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制糖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在学校分模块学习,每一模块的理论学习后安排到企业由各工段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授课,内容包括:压榨提汁、澄清蒸发、煮糖结晶、分蜜干燥及污水处理。学习结束后由企业根据各工段、工序知识要点出题,在企业各工序现场进行现场考试。大四上学期到企业进行榨季生产实习,实习期满进行校企考核评定,学生写实习考核自评表,学校和用工机构对学生进行实习评定。考核评定过程以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创新应用能力为观测点,实现教学与育人质量的检测与反馈。实习结束,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灯彩在我国秦汉时代就开始有记载,是元宵佳节用于庆祝和娱乐的一种活动,灯彩舞以特色的民间舞蹈为依托,进入现代社会,灯彩歌舞开始与其他项目之间进行融合。但是传统的项目缺乏宣传,现代年轻人对于灯彩歌舞认知不全,对其发展不利。为此,还应提高对赣南灯彩歌舞文化的重视,促进其现代化的发展,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

(三)教学团队的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需要配齐配强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可以进行“岗位互换”,有效加快“双师型”师资的成长过程。企业可以选派部分工程师去高校参与教学,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去企业生产线锻炼,握一手资料,进而带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由一支专业扎实、梯队合理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另聘请中粮企业的工程师为“中粮糖业班”的企业导师。由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及学校教师双方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师资和讲授课程。理论课由学校教师授课,现场教学由企业各工段工程师授课。同时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学习,以企业实践来增加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学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服务意识。制糖是广西重点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也是崇左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该产业对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紧绕广西“九张名片”的发展、崇左市糖业“二次创业”步伐的加快和我校兴校转型、服务地方的建设方向,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且具有全面的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 变焦产业应用,强化服务社会

采用活性样本高交互蜜罐养殖和模拟监听的方法对黑客C&C服务器进行监控。从木马或僵尸网络的C&C监控中获取升级的脚本、传播的payload、URL。该数据情报具有第一时间性,是一个僵尸网络第一时间发起的,比蜜罐采集到的数据更加提前。

“中粮糖业班”的办学,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专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现场学习、实训条件。在生产锻炼中,学生在校企双导师的带领及指导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中粮糖业班”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平台,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业务水平。同时,为专业扎实、实操能力强的企业工程师提供了走到讲台传播知识的机会,实现了自身价值扩大化。我校“中粮糖业班”的办学,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元共赢”。学校快速转型发展,利用专业优势资源,主动助推地方发展;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储备,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为提高。

MIKE11 HD模块基于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方程,其理论基础是Saint-Venant方程组,水流连续方程反映了河道中的水量平衡,如式(1):

我校“中粮糖业班”的办学,实现了基于产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制糖化工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发力、共谋发展的良好专业发展局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秋玉.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36-39.

[2]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3] 周丽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8):56-59.

[4] 刘明初,彭香萍.复合转型: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新路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88-90.

[5] 李宇才.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7):12-13.

[6] 张梦梦.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50):120-123.

本文引用格式: 郑燕菲,等.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39):11-1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9.005

基金项目: 2018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产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制糖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8JGA295);2018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改项目“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GYB201831);2018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仪器分析系列课程体系改革”(JGZD201807)。

作者简介: 郑燕菲,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研究。

标签:;  ;  ;  ;  ;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