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金 莉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指导理论,其哲学体系中存在适合中国发展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中国被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明显为“中国化”后的理论体系,而在其“中国化”的范围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占据重要地位。两种文化契合的表现形态和深度契合路径对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未来发展方向极为重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范围中,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关联分析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已逐渐朝中国化的方向发展。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特性相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有一定关联。简言之,如若双方在理论基础上完全不存在理论契合点,那么哲学理论体系产生同化现象便不会发生。故针对此,本文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作为核心点为研究方向,明显具有切实的研究价值。

至于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婴儿,他暂时顾不得了,反正还有姐姐和姐夫。他笃定了他们不会不管,他们的善良也是他破釜沉舟不顾一切的理由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产生契合的根本原因

1.信念—— 以积极向上为主体

在哲学体系中,必须存在一种绝对正面的积极文化因素,才能令其研究者从中感受到文化体系所特有的行动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其重视信念的解读。认为人必须要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才能令社会呈现出相对美好的状态。而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刚好能够与中国一贯倡导的发展型原则想匹配。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体系在中国发展时的最核心阶段,就是中国经历抗战与内战的时间阶段。战争需要军人以及人民站在同等心态地位中坚持,军人需要在战场中坚定自身的求生和保家卫国理念,而人民也需要相信军队、相信自身的理想信念。而之所以中国人存在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都是因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君子自强不息” “多难兴邦”等文化观念。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些以坚持不懈和乐观执着的相关理论便也被中国的理论应用者放大化,进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产生了概念糅合,从而正式在中国打下了理论基础。

2.精神——敢于审视自我和批判自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未进行中国化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常常对其他国家的哲学性文化体系进行研究,不断对照他人的理论文化体系,审视自身在论点和论点推演中的正确项和错误项。他们并不抵触进行比对,也不抵触发现或纠正自己的错误。也正是这种思想,才令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恩格斯曾经表述过,多数人甚至马克思与恩格斯自身都曾经认为,1848年革命就是历史革命的最终决战。但事实上在经历过时间的轮转推移后,1848革命就仅仅是实现当时伟大“幻想”的必经路程而已。恩格斯点明,一切看法和见解都无法在当下被判定对错,但历史不会欺骗人,时间最终会证明所有看法是否具有可行性。而中国的历朝历代也都经历过审视当下和审视历史的事件,“六经著我”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观念。中国历代有志之士也都会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审视自身,并对自身曾经犯下的过错进行批判。并且,不仅是错误事件的当事人会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所在,中国人也在学习和传承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利用过去的错误来警示当前。因此,正是这种难得的自我批判精神,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更加深入的形式融入到中国环境中。

——我们正一天天地远离那个为爱好不惜力不惜命的自己。那天,跟远方来的朋友喝茶,他问我,你每周末还看意甲和德甲的球赛不。我说,偶尔也看。偶尔?他突然脸一沉,正告我说,你的人生正在变得没意思。

3.关注——时刻以人为本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人始终都是改变、革命和解放的主体。人既是被保护和被解放的主体,也是产生改变、呼吁革命与实践革命的主体。人们是历史的构成者与组成者,统治行为是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方式,而自由和民主也是人民选择的生活状态[1]。无论是好的、坏的,或仍然无法对其正负进行清晰判断的,都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活动和尘埃落定的核心原则。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推演虽然表现的极为被动,也就是看上去人们没有推动历史的能力。但事实上,每一段历史的成型和转变都明显是以人们的观念和期望作为核心推动力。当人们渴望统治,就会有帝国的成型。而当人们逐渐向往着自由和民主时,各个民主国家便会产生,为他们的人民而诞生、而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也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帝王可以利用战争完成统治,将世界局面由一人掌握。平民也可以颠覆皇权,直接破除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解释为“为生民立命”,也称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在当前,以人为本仍然在被中国所沿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便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深入的形态进行了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表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再度传承

在革命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实际上并未完成成熟的概念沉淀。因中国抗战时期的形势格局动荡严重,中国的革命家只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带入到中国,却并未能根据其文化体系探寻作用成果更明显的融入路径。但在此形势下,因中国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底,故国人跟随着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相对适应的传导路线。因此,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理论当做是中国发展的树种,那么中国的发展环境和传统文化内涵便是令其稳定发育和成长的土壤结构。故从实际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明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型。

2.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型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当革命者深入了解其文化体系时,常常会认为该理论“似曾相识”。而这种思维会促使其唤醒自身文化记忆。且多数革命者都拥有良好的知识文化底蕴,或接受过相对高等的文化教育。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明显存在关联关系,当革命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核心开展教育时,就会本能的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2]。甚至于为了加速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了解,其还会利用该理论来重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覆盖性教育。历史上的1921年,毛泽东利用筹办的经费和船山学社的地理地点,创立了以传播革命解放思想为主的“湖南自修大学”。大学中所开设的理论课程以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理论为主,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辅,时刻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历史,并教导学生学会审视历史,以及学会分辨历史的优劣等等。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再生”所做出的推进性举措。

1.8%的目标血管QFR存在假阴性[16],即目标血管根据FFR分析结果判断为缺血,而根据QFR分析结果判断为未缺血[28]。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延迟介入治疗手术可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而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缺血的临床症状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即使QFR分析为阴性,临床医师也可以综合判断和选择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或进行金标准FFR检查,进一步降低风险。此外,对于血管严重扭曲或对腺苷不敏感的患者,FFR同样存在上述假阳性和假阴性风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契合的策略

1.以返回为思路,持续推行理论认知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国化特征。但在当代,只要我国仍然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作为前行指南或参考文献,我们就必然要持续对其进行研究[3]。哲学类文化体系本就具有多面性,且其多数的方法论均具有深奥的探究特征。因此,为了不重复历史上出现过的错误,必须要继续对该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为了将研究与国家所倡导的文化传承工作同步运行,继续发挥双方的关联推进作用,便需要以回到过去作为核心思路,以中国数千年来所积攒下来的传统文化为手段,重新审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持续推行理论认知便是将其加以深度契合的可选手段。

2.以直面为行动方向,重视现实问题

中国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明若研究者将研究视线过于集中在现代环境中出现的事件本身,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远视现象”。从而无法以清晰的视角辨别事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机理。因此,在未来阶段中,研究者若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继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便可以选择直面应对的方式。直接在分析现实事件,并及时对事件的分析结果加以反馈。务必要采用积极回应的方式,重新探寻到属于当前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应用方向。

参考文献:

[1]何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2]徐涓.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基于“有机整体性”思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7).

[3]张滋林.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必然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3).

On Concord between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Jin Li
(Yango College,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ason why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come China’s guiding theory is that the content in its philosophical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widely spread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 is obviously viewed a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the nature of “Siniciza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re 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Тhe manifestation and the deep concord of the two culture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Siniciz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01-0029-02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01.014

收稿日期: 2018-12-03

作者简介: 金莉(1980—),女,辽宁昌图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政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万红]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