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增长方式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C922;F120.2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目标的关键,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的要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人口国情。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向新的增长轨道转换是伴随着许多磨擦、起伏和痛苦的。这种困难,不仅来自于经济体制,而更多的则来自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经济国情。

1.1 人口与就业压力仍将影响转变的进程

中国目前虽是低出生率国家,但人口基数大、净增数量多的国情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口总量与发达国家相当,净增人口量仍然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人口发展态势,将持续到下个世纪中叶,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总量将近13亿,2010年达14亿,此后将增加到近16亿才能静止下来。从人口结构看,伴随着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日益迫近,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与1990年人口普查比较,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上升到6.4%,比1990年上升0.8个百分点。照此速度,我国人口将于本世纪末提前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人口总量扩大、急剧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抬升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进一步加剧这一转变的艰巨性。其一,今后15年,我国“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出生的人口,总数超过3.1亿,将相继成长为新的劳动力(详见附表)。

附表 1996~2010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数万人

2010年劳动适龄

人口年龄 出生年份进入年份 人口数

29198119962069

28198219972126

27198319981900

26198419991900

25198520001990

24198620012250

23198720022230

22198820032255

21198920042354

20199020052408

19199120062258

18199220072119

17199320082126

16199420092100

15199520102068

资料来源:沙吉才, 《改革开放中的人口问题研究》第40 页及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数统计数据。

其二, 我国的隐性失业近年虽有所下降, 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1994年,总就业量为61470万人,其中17006万人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隐性失业率高达27.7%,其中农村的隐性失业率高达31.0%, 城镇为18.8%。其三,城市处于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在职失业人员有600 多万人,且仍在增长之中。另外,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不断下降。“七五”期间年平均就业弹性为0.34,而“八五”前4年平均为0.17。 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劳动力绝对数,“七五”期间为151万人,而“八五”前4年仅为85万人。 由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正处于黄金年龄结构,使得15~59岁的生产年龄人口可由目前的7.7 亿增加到2000年的8.3亿,2010年的9.4亿,2020年的9.6亿,所占比例将由63 %升至64%和67%,然后才缓缓下降。今后15年,劳动力在一些新兴部门短缺的情况可能突出,但劳动力过剩供给的状况仍难根本改观。要走上以充分就业和劳动力普遍短缺为特征的内涵发展阶段,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较低的人口文化、 技术素质也是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之一

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同重视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重视人力资本作用、重视科学技术进步、重视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相联系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专门人才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15岁以上文盲或半文盲仍高达1.45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2.05%。我国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小学毕业。1990年,初中、高中(包括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大学入学率分别为74.6%、41.4%和5%。 该指标基本上都低于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全国人口中,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只占30.7%,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1.4%。在全国1.2亿职工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他们之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足20%,高级工仅1%。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高级工匮乏,中低级技工比例过低。而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独联体仅高级工就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0%左右。

1.3

低度协调的人口经济环境仍然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肆虐的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经济环境有了显著改善。1995年我国经济出口量已进入世界前7名,年外贸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成为世界十大贸易国之一,全国GDP达577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但人口与经济仍处于低度协调状态:人均粮食不足400kg,人均GNP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数十倍和近百倍之间,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将近十倍,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近半,贫困人口仍有7000万人,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的中西部地区仍只是温饱水平。这仍将使粗放型增长方式继续肆虐。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不能脱离中国特殊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的特殊性也规定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特殊路径——既要考虑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的因素,又要顾及中国的人口国情,从人口与经济的总体联系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2.1 不能以过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集约增长要求有机构成提高,而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同时它本身又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如果不及时利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不复存在,这同样会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失去优势。现在西方国家的失业率多在两位数以上,但对中国是无法接受的:一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失业率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将增加或减少数百万人,如果失业率超过两位数,那就意味着将近1 亿人失业,相当于一个很大的国家;二是因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落后,无法支撑起过高的失业率;三是抑制了我国经济建设资源优势的发挥。反对高失业率,决不能回到“低工资、高就业、低效益”的老路上去,也不能以高隐性失业来换取低显性失业。

2.2 不能以过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或破坏经济稳定为代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更有效益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不要增长。增长速度太低或者大起大落,都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甚至造成新的困难,最终不利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2.3 避开资源稀缺和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的弱点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须避开资源稀缺和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的弱点,发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资源和资金,而尽量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即尽量节约资源和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

2.4 注意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渐进性和长期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转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渐进性,分阶段完成。先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最后转到质量增长型;由粗放型向粗放、集约并重型转变,最后转入集约增长型。

3 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经济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实现的途径不能局限于从经济到经济,而要从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等的总体联系出发,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除了体制改革这一关键性因素外,还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人口过快增长同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为特征的外延粗放增长相适应,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得以维持和延续的重要条件,而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为特征的内涵集约增长则背道而驰。今后,我国经济增长能否走上新的轨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此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三结合”(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确保实现人口控制的目标,为实现新的增长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3.2 全面推进人口质量的提高

人口质量低、劳动力素质不高也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要提高人口素质,就必须提供优生,这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条件。其次,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式由物质资本消费型向人力资本消费型转化。物质资本型消费主要指向耐用消费品或奢侈品,而人力资本消费则直指人力资本存量,包括知识资本存量和健康资本存量的增加,特别是知识资本存量的增加。长期以来,人力资本投资率偏低,这是我国人口质量提高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人口质量,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要积极倡导居民家庭的人力资本消费。引导人们消费方式转化就是指随着收入增加,引导人们消费由非发展型向发展型、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化,精神消费中由消遣娱乐型向知识技能提高型转化。第三,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教育的投入,加快对人才的培养,确保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对高素质人才大规模的需要。第四,加大人口政策中提高人口质量的份量。人口政策不等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质量在人口政策中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状况必须改变。加大份量就是要确保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使人口政策不仅发挥出控制数量的作用,也发挥出提高人口质量的效果。

3.3 继续开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在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同时,要继续开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根据我国国情,在加快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扬劳动力资源丰富之长,避资金短缺、资源不足之短。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是我国的国际比较优势产业。在进行生产技术类型或技术结构政策的选择时,既要注意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继续发展和开辟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优胜劣汰,使企业选择更能盈利的生产技术类型,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诱导,使适合于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部门得到较大发展。

3.4 加强对外经济管理

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发,加强对外经济管理。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着12亿人口的庞大的国内市场。因而,经济增长方式应有别于一些外向型的小国,要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内销为主,兼顾外销。凭借庞大的、颇具潜力的国内市场完全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只顾花血本向外挤,却对近在眼前的国内市场视而不见。今后要加强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管理,凡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得入境;同时要改变以往为了招来外资而提供过于优惠条件的做法,让外资与内资公平竞争,让出口商品与内销商品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将对外开放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高上来,对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要加强配套,防止出现舍得“孩子”也套不来“狼”的不利局面。

来稿日期:1996—12—14

注释:

〔1〕赵书茂,男,35岁,副处长

标签:;  ;  ;  ;  

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