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整合的专利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

基于知识整合的专利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

郑素丽 卞秀坤 诸葛凯 张 勇

(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摘 要: [目的/意义] 专利组合对知识密集型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已成为企业实施专利管理的基本分析单元。目前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方法/过程] 基于知识观理论,提出专利组合的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引入知识整合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对99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板企业2009-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显示专利组合规模和权利范围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多样性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专利组合规模和权利范围正向影响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对专利组合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科学构建和调整专利组合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 专利管理;专利组合;知识整合;知识产权;创新绩效

0 引 言

“累积性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战略的角度构建庞大的、结构复杂的专利组合,以期获得单个专利所不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1-2]。从静态的角度看,专利组合是一个由多种专利组成的“超级专利”;从动态的角度看,专利组合是企业就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市场等全生命周期的组合策略和行为。近年来,专利组合研究引起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专利组合理论与动因[3-4]、专利组合与企业研发决策[5-8]、专利组合与企业专利授权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10]。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重心在专利组合的前端——专利组合的动因、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决策模式上,对于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缺乏充分的理解和共识[11-12]

根据知识观理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的知识集合体,其竞争优势源于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及应用,创新就是企业搜寻和获取与知识相关的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组合的过程[13-15]。既有研究大多数将专利视为企业的创新产出,事实上,从知识的角度看专利组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基础[16]。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基础进行整合、重构的过程,知识基础的数量和结构特征均将对后续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本研究引入知识观的视角,探究专利组合通过知识整合进一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有可能对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做出更好的解释。

旅居美国的哥哥来巴黎游玩,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夜游归来,小区寂静昏暗,从远处观望,只看到一扇窗亮着。他发现,原来这是我家的窗户!夜深人静,我还在灯下阅读写作。我告诉他,我要等孩子睡了,才能安心握笔直书。

尽管专利组合效应现象引起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但这一问题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ICT制造业)中异常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累积性创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信息或通信产品系统的运行往往涉及上百甚至上千种产品,每种产品又包含众多复杂的技术,而每种技术又会牵涉到更多的专利。企业想要制造一种新产品或推出一项新技术,如果无法取得相关的多数专利或专利使用权,就难以实现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商业化的目的。为了应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企业纷纷开发新的专利管理方法和手段,专利组合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种。综上,本文运用“专利组合-知识整合-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分析ICT制造业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揭示知识整合在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苏楠想象自己就是李峤汝——不用想,其实就是,连名字都不会变——她不应该恨杨小水吗?原本不需要努力就能有一个大好前途的李峤汝,因为杨小水自鸣得意的“狸猫换太子”,不得不背负屈辱的恶名,此刻正全力洗刷自己。她顶替了苏楠,李峤汝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童话故事里都是灰姑娘变成了公主,李峤汝的方向则恰好相反,由公主变成了灰姑娘。

1理论述评和研究假设

1.1专利组合的内涵与维度构成 欧洲知识产权局从所有权角度将专利组合定义为个人或企业拥有的专利集合体[17]。以Ernst[5]为代表的德国学者从技术组合的角度提出专利组合分析模型,认为专利组合是对技术组合客观量化的分析方法,专利位势和专利增长率是分析专利组合的二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专利组合在企业研发、投资、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及其评价进行系统研究。Pilkington[7-8]对Ernst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公司层面上发展了专利组合分析,从引用率、技术相关性和市场范围等方面测度专利组合质量。Sccot提供了一套专利组合分析和决策的机制,帮助企业有效实施专利R&D的开发战略,提升研发能力。此后,Parchomovsky & Wagner[4]系统发展了专利组合理论,认为专利组合是企业为了发挥单个专利不能或很难发挥的效应,将相互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的多个专利进行有效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专利集合体,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集合体构成了一个“超级专利”。通过各种关联专利的有效组合,专利组合总价值显著大于专利组合中单个专利的价值之和[3-4,18]。企业大规模专利申请所产生的整体协同效应是专利组合行为的根本原因。

由上可见,通过运用专利组合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是专利组合的核心内涵,其外在表现可以由众多不同的特征指标来衡量[7]。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笔者发现专利组合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是刻画专利组合的3个核心特征[4-7,12,19]。整体而言,相比于其他专利策略,专利组合的优势可分为规模相关的优势和多样性相关的优势[4]。若动态地分析专利组合创造、运用和管理的过程,则必须要考虑权利范围特征[20]。具体而言,规模反映了企业专利组合的体量和形态,一定的规模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也是其他组合特征的重要基础。多样性反映了专利组合整体形态的内部结构,包括技术分布的坐标位置以及在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厚度。多样性会显著影响知识的流动和重组,是知识迭代更新的重要影响因素[21]。权利范围代表了专利组合作用于市场的效力。规模和多样性聚焦专利组合本身的静态特征,为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根本性目标提供硬性基础,而权利范围则提供了目标实现所需的动能[20]。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是企业专利组合由“休眠”到“激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任何一个特征的瑕疵就会对应边际模糊、结构欠缺或者动能弱化。对这3个特征指标的深入认识是企业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立足点。并且从实践来看,由于ICT制造业的专利宽度和专利厚度特征明显,专利组合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已成为对企业研发决策和商业化实施影响最大的指标,而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企业的专利创造和管理过程实现优化,对企业具有可操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从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着手分析中国ICT制造业的专利组合。

施工管理工作往往多以施工进度、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现场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为主,涉及到的内容众多且繁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贯彻与落实好现场施工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确保现场施工安全。立足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电网改造事业虽然得到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配电工程存在的现场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比较影响现场施工质量安全[2]。

1.2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 在“专利丛林”背景下,企业的技术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产品优势或市场优势,战略性的专利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大。专利组合的规模非常重要,专利组合的所有效应几乎都需要构建在其专利数量基础之上。专利组合规模可以产生以下3方面的优势:第一,大规模的专利可以提高组合的整体技术价值。较大的规模通过组合中专利的相互关联性,将单项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范围更大的专利保护盾牌。第二,大规模的专利有助于企业赢得市场优势。在没有核心专利的领域,企业通过布局互补专利以获得议价筹码,甚至可以采取开发替代性的专利来提高组合的整体价值。规模优势可以使企业后续的创新更容易进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权利、降低专利侵权的可能性、增强议价能力以及防御和反击诉讼能力。Steensma[22]的研究表明企业扩展性的专利组合更能阻却竞争者,获得有时限的近乎垄断的商业空间。最后,专利组合具有信号传递的功能,大规模的专利有助于获得外界资源的支持[23-24]。专利向市场传递出企业有能力将研发投入转化为高价值产权的信号,从而提升股东持续持有企业股票的信心,因此有助于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绩效。Turanay[25]的研究表明在知识密集型行业,投资人将企业的专利申请活动视作积极的技术能力信号,进而抬高市场信心和企业市值。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专利组合规模(Patent portfolio size,PPS)为专利组合中包含的所有专利数量,计算公式为

高校规范化的内控建设体系不仅能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学术科研教学的发展;还可以合理配置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效的遏制高校重复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和无效投入;也只有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规范经济行为,防止经济舞弊的发生。

1.3.2 知识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 专利代表组织拥有的新颖的知识元素,提供企业产品创新的知识基础,因而,战略性的专利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大。创新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得与知识相关的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的组合,但这些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创新绩效,而是需要有效的知识整合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整合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及可获得的外部技术资源进行识别、评价、组合和再应用的过程,知识整合通过作用于知识元组合的方式和过程而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从方式来看,知识整合对创新形式产生影响。a.知识整合有利于维持和扩大结构性创新,结构性创新指通过固定的创新范式利用已有的知识元实现新产品的创造。结构性创新具有低成本、低风险、可重复利用等市场化的优点,并能够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因而可以稳定甚至扩大企业创新绩效[34]。b.知识整合可以提高探索式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不同技术领域信息流的横向整合或者不同时间节点信息流的纵向整合更可能创造出颠覆式的产品[21]。王文华[29]认为整合知识的能力是技术型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整合能力正向影响企业绩效。从过程来看,知识整合不断重塑企业技术探索的路径,有助于打破被动的技术锁定并塑造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组织柔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35]。魏江等[36]也认为知识整合通过对不同技术和知识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使企业知识产生协同效应,以快速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进而取得创新工艺或产品的收益。知识整合是对专利组合不断清洗、优化、调整的动态过程,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会通过知识整合进一步放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及以下假设:

H1b:专利组合的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

专利组合策略的基础是专利的协同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这种协同效应在市场上发挥作用是通过专利权保护实现的。专利权为所有者提供了有限的运用垄断,权利范围会影响知识更新重塑的效率、范围和灵活性。根据知识观理论,知识的创造和更新可以改善创新绩效。

专利组合的多样性表示专利之间相互关联但又显著不同的结构特征,刻画了企业技术多样化的程度。已有研究显示,为了有效的开发和生产新的产品或服务,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程度往往要高于产品多元化程度;而且大部分时候,技术多元化会领先于产品和市场多元化且保持相对稳定[26]。“多样性效应”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由技术发展、市场状况和竞争动态所带来不确定性,最大化技术机会并且增强长期的可预测性和回报。当然,生产和利用多样化的知识是有成本的,同样数量的知识,如果是多元化的,就需要投资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才能开发和维系,整合和利用不同知识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难度也是更大的。在专利组合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多样性特征:企业可以在少数关键领域进行优先布局,也可将技术力量均匀地分散于不同的技术领域,而不同的多样性特征可能带来迥异的影响。Lin[12]发现总体上多样性和企业绩效负相关,当企业专利存量未达到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时,聚焦核心技术领域更易产生协同效应。此外,他们也注意到专利组合的构成特征-质量好的专利组合对企业价值有正向影响。Chen & Shih[11]发现相关技术多元化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成长,而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和创新绩效和企业成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现有关于专利组合多样性和创新绩效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悖论”。中国ICT制造业企业总体而言核心技术能力水平不高,相对聚焦的技术多元化策略更为适合现阶段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在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四个环节中,专利运用是根本目的[31]。专利组合作为专利运用的高阶策略,权利范围特征通过影响知识整合效率和知识整合效益最终作用于创新收益的创造和获取。知识观认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伴随着高价值知识的创造,企业的知识基础是螺旋上升的迭代过程[21]。专利组合的权利范围反应了对特定技术领域的布局和保护,影响在该技术领域的知识整合深度;权利范围决定知识基础的法律保护效力,限制企业知识资源重新配置的决策范围和知识搜索的方向;市场力量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企业通过知识整合实现知识创造和运用的过程中,权利范围是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体制有效利用市场规则的基础。因此,权利范围通过技术、企业和市场3个方面影响知识整合的效率。从结果来看,权利范围为知识整合提供持续的效益保障。企业创造专利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与资源代价对应的是更高的预期收益。专利组合的经济学依据是协同收益超过单位成本之和[4]。协同收益通过知识整合呈现出市场效益,但这种市场效益会因知识溢出或者权利侵蚀而蒙受损害。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环境中,权利范围最大程度地保障创新主体对知识整合成果的独自占有权。专利组合规模提供知识整合的原料,多样性提供知识整合的模具,权利范围提供知识整合的工艺,工艺的水准决定了成品的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c:专利组合的权利范围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1.3知识整合的中介机制

1.3.1 专利组合与知识整合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通常用专利作为衡量组织知识产出或创新绩效的指标。这种做法内在的逻辑是将专利看作保护创新的有效机制,获得专利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新产品商业化的(大部分)收益,因而将专利与创新视作等同的概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累积性创新背景下一种产品往往包含众多复杂的技术,而每种技术又会牵涉到更多的专利。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利代表了组织拥有的新颖的知识元素,提供了企业产品创新的知识基础。因而,专利和创新是区别又联系的两个概念:一方面,专利对创新而言是一种知识投入,组织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拥有的专利组合决定;另一方面,从专利到产品的商业化成功是一个复杂的知识整合过程。专利组合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整合和创造过程,企业通过整合不同领域、不同特征的知识实现协同效应[28-29]

专利组合代表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积累的显性技术知识,专利组合的各维度特征共同影响企业知识不同的重构模式[30]。总体而言,专利组合规模提供知识整合所需的“量”的基础;专利组合多样性提供知识整合所需的合理结构;权利范围提供知识整合所需的往复循环的市场动力。规模和结构构成企业知识整合的硬实力,权利范围构成知识整合的软实力[31]

专利组合对知识整合的作用首先构建在规模之上。专利组合规模衡量了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是企业整合配置技术知识的基础条件。对于专利密集型的ICT制造业,技术迭代的加快、竞争对手间专利竞赛都会造成主体专利数量的减少;从企业自身来看,筛除“冗余专利”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是必然选择,一定规模的专利组合是企业避免某时间段内知识存量出现较大波动的重要凭恃。首先,大规模的专利组合可以保障自由的知识整合。专利从林现象和专利的碎片化约束企业自由调用所需知识的权限,规模优势可以冲击外来的掣肘[32]。其次,大规模的专利组合可以推动广度的知识整合。ICT制造业具有较宽广度的专利背景,企业更优的选择是通过地毯式专利布局争取先发优势。再者,大规模的专利组合可以谋求最大机会的知识整合。高价值专利获取的困难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学者将之比喻为买彩票,而量可以部分地弥补质的欠缺,以谋求更多的技术机会。最后,大规模的专利组合可以实现持续的知识整合。从动态视角,企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生产过程,组合规模是启动的基础条件,推动知识基础、知识整合、创新产出和专利创造的良性循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2.2.1 被解释变量 企业创新绩效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方法,常见的指标有专利指标、新产品指标和财务指标等,一般而言,专利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创新的技术产出,新产品指标侧重企业的产品创新情况,财务指标则反映了企业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经济回报[12,37-38]。由于本文将既有专利组合视作企业创新的知识投入,探索企业通过知识整合最终在市场获得超额回报的过程。而ICT制造业属于创新推动型行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便是不断进行探索式或利用式创新,企业推出被市场采纳的产品也多是创新的成果。并且考虑到企业新产品数据的披露不够完整和稳定。因此,选择市场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具体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Prime operating revenue,POR)和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sset,ROA)两个指标。主营业务收入用来表征创新对企业当期的产品销售的影响,资产回报率则用来探究创新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指标可以较为综合地反映企业创新绩效[12,37-38]。我们从Wind数据库搜集了样本企业在2013-2017年间各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回报率数据。

多样性考察技术知识存量在不同技术类别的分布情况,反映知识结构特征。为了有效地开发和生产新的产品或服务,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程度往往要高于产品多元化程度并且保持相对稳定。当然,多元化的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才能开发和维系,整合和利用不同知识的难度也更大[33]。从专利组合的截面来看,多样性主要反映两个维度的结构特征:专利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坐标分布特征以及专利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厚度特征。坐标不同的技术领域会催生不同类别的信息流,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技术领域一般而言不是同步开发的。信息流的交互次序、交互路径和交互程度决定企业知识整合的路径选择[21]。为应对ICT行业的专利厚度特征,实现从技术追跑、并跑到技术领跑,企业必然选择特定技术领域深入、持续研发。专利厚度有助于企业实现自由研发、获得交叉授权和提高竞争优势,最终影响有限范围的知识整合质量[4]。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厚度是企业知识整合由量到质的突破点,有助于知识整合质量由点到面的整体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b:专利组合多样性对知识整合有显著正向影响。

ICT制造业是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创新累积性的特点,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造成了更高的投资风险。面对高风险,企业通过结构性创新或探索性创新维持绩效。企业运用结构性创新,在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的基础上嫁接新技术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以此避免全面开发的高投入风险,实现稳定收益。其次,ICT制造业的探索性创新往往产生于交叉领域,这造成企业所需的知识范围大大超过了他们的产品范围,因此获得外部知识的使用权尤为重要。不管是结构性创新或探索性创新,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时除了自有专利,更要获得相关专利的使用权。无法配套调用互补专利或者邻接专利会阻碍研发自由,高效调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关键是获得较宽的权利保护,以实现更有力的交叉授权。Wagner[4]认为更广的权利范围可以为企业产品提供更强的保护,并提高议价筹码。当企业有权利调用更丰富的知识资源时可以实现创新的速度效应,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27]。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权利范围表示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的权利保护分布。权利范围可以衡量专利质量,高质量的专利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表9“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列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F值为1.6215,显著性概率为0.2718,大于0.05,因此两组方差不显著。

H2c:专利组合权利范围对知识整合有显著正向影响。

考虑到Fe0-PRB技术在含铀废水处理方面的广阔前景以及零价铁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在Fe0-PRB中再加入其它物质组成混合反应介质,以提高其处理含铀废水的效率.

H3: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图 1概念模型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选取上证和深证所有A股主板上市的ICT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样本选择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a.ICT行业是专利竞赛和累积性创新最为典型的行业,专利组合对企业的知识整合和创新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此行业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b.选取仅发行A股且在2008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以保证样本数据的充实性,更全面地反应企业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专利组合特征;c.剔除ST股以及其他绩效指标不全的企业;d.由于本文的核心变量是专利组合,将没有专利申请的企业予以剔除。基于上述考量,两市共有电子制造设备企业121家,筛选得到99家符合样本要求的企业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对象。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企业基本信息如规模、行业、绩效指标和技术人员数量等来自于Wind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来源于合享新创专利数据库(称为IncoPat,它收录了全球112个国家、组织、地区1亿余件专利信息,并对全球专利信息每周更新4次,保证了专利数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采用企业中英文名称的“与”逻辑检索,包含子公司专利数据。

从比较法视角来看,在英美法国家,小额诉讼程序是治安法院(庭)适用的非正式程序;在日本等大陆法国家,小额诉讼程序是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外独立的第三种程序;在韩国,小额诉讼程序是普通程序之外的独立程序。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可以借鉴大陆法国家(地区)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将其定位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外的第三种程序,具有独立的程序构造。正如我国著名法学家常怡教授所言:“小额诉讼程序在性质上绝不是简易程序的附属程序,也不是简易程序的分支程序,而是与简易程序相互联系,并且并列存在的一种独立的第一审程序。”[13]

这类信息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为医生提供了病人来源和病人必需返回的家庭的情况,因此这通常有助于改善预后,提供了返家后治疗的大致情况,或是记录了病人返家后应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当病人仍在病房之中,而且通常是在问题尚未恶化之前,这类信息也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发现病人现存的特殊社会问题,或是医疗性—社会性问题的机会。

2.2变量选择与测度

H2a:专利组合规模对知识整合有显著正向影响。

2.2.2 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专利组合相关特征,为了准确描述专利组合特征,已有研究一般采用3~5的时间窗口衡量专利组合,从而避免短期内专利数量变动所带来的波动[25]。本文借鉴这种做法,将企业专利组合界定为企业在(i -4)年到i 年申请的所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集合体,因此本文得到的专利组合时间范围为2013-2017年。专利组合包含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3个属性指标,测度方法简述如下:

H1a:专利组合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1)

其中n i 表示第i 年的专利申请数量[7]

专利组合多样性(Patent portfolio diversity,PPD)表征企业专利在各个技术类别的分布情况,我们借鉴Turanay & Olga[25]的做法,用改进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HHI)度量专利组合的多样性,从而纠正企业专利较少时的测量偏差。

专利组合多样性其中,i 表示第i 家企业,k 表示技术类别,N ik 表示第i 家企业k 类技术的专利数量,N i 表示企业i 所有的专利数量。PPD的值在0~1之间,值越小表明专利组合多样性越低[25]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实践表明,在播放其中动画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瞪得溜圆,远离了小动作和走神,而这个时候,也基本都是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这样的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专利组合权利范围(Average claim,AC)表征企业专利组合的法律保护范围,本文用专利组合中所有专利的平均权利要求项的数量来表示。

其中n i 表示第i 件专利的权利要求数量,N 表示专利总数量。

2.2.3 中介变量 知识整合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及可获得的外部技术知识进行识别、评价、组合和再应用的过程。因此,知识整合的实现需要对应的技术管理能力,现有研究一般通过研发投入、技术人员数量、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来测度这种整合能力[29]。从知识整合能力内涵看,不论是研发投入或研发机构本质上的运作者都是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数量整体上反映了识别、消化、整合和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知识整合能力。从上市公司信息的可获得性来看,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的披露不够完整和稳定,因此,本文采用技术人员的数量测度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Knowledge integration,Inte)[29,36]

2.2.4 控制变量 依据Lin & Chen[12]的研究,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年龄和企业性质差异对创新绩效的可能影响,本文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以及企业属性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企业规模用企业员工总数的自然对数表示;年龄用截面时间减去企业成立的时间表示;企业性质包括地方国有企业、公众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通过虚拟变量的形式加以控制。

3实证分析

3.1描述性统计 表1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总体而言,中国ICT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企龄、规模、专利组合和创新绩效的个体差距巨大。企业平均经过17.61年的技术积累,专利组合规模的均值达到704.55,表明中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存量。但标准差达到3 807.74,说明企业之间专利组合规模差距巨大,专利分布极不均衡。专利组合权利范围均值为7.03,标准差为3.38,即行业专利平均权利要求项为7.03,但个体差别较大。专利组合多样性的均值为0.85,标准差达到0.15,可见企业之间技术多样化程度、技术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别。企业技术人员数量的均值为1 885.15,但标准差高达 3 929.00,因此企业之间的知识整合能力也存在很大差距。表2为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结果可以认为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会对后续分析产生太大影响,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 2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3.2回归结果和分析 表3层次回归分析结果,Model 1A和Mode 2A为基础模型,仅包含了控制变量;Model 1B和Model 2B主要考察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Model 1C和Model 2C为专利组合与知识整合能力的回归结果,Model 1D和Model 2D为包含中介效应的全模型。从Wald chi2值可以看出,8个回归模型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多元回归的总体拟合效果较好。Model 1B中专利组合规模系数为0.01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Model 2B的专利组合规模的回归系数几乎为零且不显著,假设H1a得到部分支持。较大的专利组合规模可以形成完整的、保护范围更大的专利盾牌,进而提升企业专利的议价能力、交叉许可能力以及融资能力,最终为企业带来市场优势,因此专利组合规模显著正向影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但专利数量不等同于利润创造能力,样本中规模对资产回报率的影响甚微。原因可能在于,高价值收益的获取需要基于高质量专利。而我国ICT制造业企业整体低价值专利居多,进一步提升专利的盈利能力需要更多地聚焦于核心专利技术。在Model 1B和Model 2B中,专利组合多样性对 POR回归系数为-0.691,但不显著;对ROA的回归系数为-0.764,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假设H1b得到部分支持。当前,我国ICT企业普遍处于追赶阶段,过于分散的研发资源配置难以形成特定技术优势,企业整合和利用多元化知识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的难度较高,专利的多元布局对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而言都带来一定的挑战。Model 1B和Model 2B中专利组合权利范围对POR和ROA的回归系数分别为5.517和0.448,且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H1c成立。权利范围决定了创新产品或服务开发时可行的范围和方向,进而影响创新的过程和结果,并且较大的权利范围可以保障创新主体对知识整合成果的独自占有权。因此扩大的权利范围带来的权利保护不仅有助于企业维系和扩大当期收入,而且有利于企业创造高利润。

表 3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实证回归结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0.1 **p<0.05 ***p<0.01"

由Model 1C和Model 2C可以看出,专利组合规模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53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假设H2a成立。专利组合规模提供了企业产品创新的知识基础,大规模的专利组合可以保障知识整合的自由性、广泛性和持续性,支撑企业进行知识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因此专利组合规模显著促进知识整合。专利组合多样性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回归系数为26.540,但不显著,假设H2b不成立。虽然多样性的知识有利于企业拓宽搜索范围并提高创新的可能性,但整合多元化知识需要投入和维系更多的专用性资源[33],多样性对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在长期内才能显现。专利组合权利范围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回归系数为112.800,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假设H2c成立。企业知识整合的基础是知识资源的可调配性,权利范围的扩大首先保障企业自由使用自有专利技术,并且通过交叉授权等方式扩大可调用的外部知识资源。此外,权利范围保障创新主体对知识整合成果的独自占有权,为知识整合提供持续的效益保障。因而权利范围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由Model 1D,知识整合能力对专利组合和主营业务收入起到的完全中介效应,回归系数为0.029,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由Model 2D,知识整合能力对专利组合和资产回报率起到不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综合来看,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专利组合通过知识整合影响创新绩效。

浙江属东部沿海省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长年受梅雨和台风暴雨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浙江省是山洪灾害易发、多发省份,山洪灾害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浙江省出现强降雨特别是局地强降雨的趋势明显,雨强纪录不断被刷新,山洪灾害呈多发的态势。据统计,近年全省小流域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洪涝灾害伤亡总人数的70%以上。山洪灾害已成为浙江省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是当前防洪减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4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2009-2017年ICT制造业上市企业相关数据,探讨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a.专利组合规模和权利范围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专利组合规模是实现创新收益的基础,专利组合权利范围促进和保障创新收益的获取,但专利组合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b.专利组合规模和权利范围对知识整合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多样性对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大规模的专利是企业整合配置技术知识的基础,较宽的权利保护范围有助于提高知识整合的效率和效益。多样性会影响知识整合的路径选择和知识整合的质量,但这种影响是长期才能显现的。c.知识整合能力对主营业务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整合通过作用于创新形式和创新过程而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d.知识整合能力在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专利组合提供了创新的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的数量和结构特征通过影响整合重构的过程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收益。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本研究从专利组合的作用过程着眼,探讨专利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专利组合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分别代表了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知识效能,会影响创新的资源获取、创新的形式和创新的过程。该结论对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了解构,丰富了专利组合和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其次,本文基于知识观理论联结起专利组合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专利组合-知识整合-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专利是企业技术知识的显性表现,知识资产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资产,知识整合是企业持续实现创新收益的重要途径。专利组合的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特征会影响知识整合的范围、路径和效率,知识整合的方式和过程会影响最终的创新绩效,研究证实了知识整合能力的重要中介作用。

本研究对企业专利管理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点:a.对ICT企业而言,专利组合规模对企业交叉授权、实现研发自由、获得市场优势进而实现创新收益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是企业整合配置技术知识的基础条件。因此,企业需要从组合产生的协同价值角度整体考量专利申请的成本和收益,以整体优化专利组合的规模属性。b.考虑到目前的阶段性特征,大多数ICT企业应该采取谨慎的技术多元化策略,聚焦优势技术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有利于实现创新收益。c.在专利申请和布局中,企业需要提高对专利权利范围的重视程度,在规模和多样性既定的情况下权利范围对保障研发的顺利开展和创新收益的获取至关重要,是影响从知识资源到创新收益的关键因素。d.专利组合的各维度特征是动态演变的。企业应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专利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注重知识整合的过程要素。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导向性设计专利组合的规模、多样性和权利范围特征,以最大化专利资产收益。

周末的留言中,有一位家长就对自己家孩子在幼儿园被人欺负的事情,无比愤怒。作为爸爸,他第一反应就是跟孩子说:“儿子,以后再被人欺负,就给我打回去。”但之后冷静下来,他又开始担心这样的教育可能有问题,于是留言问到底能不能教孩子被欺负就打回去。

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样本是ICT制造业的主板企业,没有包含中小企业,后续研究可以尝试更大规模的抽样来检验本文的结论。其次,本文仅分析了专利组合的规模、权利范围和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专利组合的属性还有很多,比如技术一致性等,今后有必要对专利组合进行更多维度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Neuhäusler P. The use of patents and informal appropriation mechanisms—Differences between sectors and among companies[J].Technovation,2012,32(12):681-693.

[2] Grimaldi M,Cricelli L,Giovanni M D,et al.The patent portfolio value analysis: A new framework to leverage 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plann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4(1):286-302.

[3] Hall B H ,Ziedonis R H .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Determinants of patenting in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1980-1994[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1,32(1): 101-128.

[4] Parchomovsky G,Wagner R P.Patent portfolios[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2005,154(1):1-77.

[5] Ernst H .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 D plann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5(4):279-308.

[6] Ernst H.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3):233-242.

[7] Ernst H,Omland N.The Patent Asset Index-A new approach to benchmark patent portfolio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11,33(1):34-41.

[8] Pilkington A.Technology portfolio alignment as an indicator of commercialis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fuel cell patenting[J].Technovation,2004,24(10):761-771.

[9] Clark,Derek J,Konrad,et al.Fragmented property rights and incentives for R& D[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5):969-981.

[10] Siebert R,Graevenitz G V.Jostling for advantage or not: Choosing between patent portfolio races and ex antelicens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0,73(2):225-245.

[11] Chen Y S,Chang C H.The effects of related and unrelated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growth in the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J].Scientometrics,2012,92(1):117-134.

[12] Lin B W,Chen C J,Wu H L.Patent portfolio diversity,technology strategy,and firm value[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6,53(1):17-26.

[13] 郑素丽,宋明顺.专利价值由何决定?——基于文献综述的整合性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2,30(9):1316-1323.

[14] Lane P J.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knowledge relatedness,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1(6):602-628.

[15] Mcevily S K,Chakravarthy B.The persistence of knowledge-based advantage:An empirical test for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23(4):285-305.

[16] Carnabuci G,Operti E.Where do firms' recombinant capabilities come from?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knowledge,and firms' ability to innovate through technologicalr ecombin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13):1591-1613.

[17] ChengJ ,Lan T ,Liu S J .Patent market dynamics: In view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non-practicing entitie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17,48:61-76.

[18] 岳贤平.国外企业专利组合策略模式及其启示[J].情报科学,2014,32(12):87-92.

[19] Luo J ,Yan B ,Wood K .InnoGPS for>[20] 董新凯.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7(5):44-48.

[21] Kok H,Faems D,Faria P.Dusting off the knowledge shelves: Recombinant lag and the technological value of inven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8.

[22] Steensma H K,Chari M,Heidl R.The quest for expans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failure to disclose known relevant prior ar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8):1186-1204.

[23] Levitas E,Mcfadyen M A.Managing liquidity in research-intensive firms: Signaling and cash flow effects of patents and alliance activ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6):659-678.

[24] LGrimpe C,Hussinger K.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value capture in firm acquisitions: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5(12):1762-1780.

[25] Turanay C P D,Olga B P D,John E P P D.Flow signals: Evidence from patent and alliance portfolios in the u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6,55(2):232-264.

[26] Garcia-Vega M.Does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promote innovation? :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european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6,35(2):230-246.

[27] Granstrand O.Towards a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based firm[J].Research Policy,2004,27(5):465-489.

[28] Toh P K,Miller C D.Pawn to save a chariot,or drawbridge into the fort? firms' disclosure during standard setting and 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 within ecosyste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1):2213-2236.

[29] 王文华,张 卓,汪 锋,等.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环境动荡性和内部研发的调节作用[J].预测,2015(5):1-7.

[30] Foss N J.Knowledge-based approaches to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critical comment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5):470-476.

[31] 董新凯,田 源.知识产权强省界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7):112-117.

[32] Oberholzer-Gee W W F I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An integrated approach[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3,55(4):157-183.

[33] Sakhartov A V,Folta T B.Resource relatedness,redeployability,and firm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5(12):1781-1797.

[34] 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375-387.

[35] 高展军,郝 艳.网络连接与关系信任的互动对突变创新的影响——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4):153-159.

[36] 魏 江,王铜安.技术整合的概念演进与实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a2):196-204.

[37] 赵 炎.网络嵌入性与地域根植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3,34(11):9-17.

[38] 刘凤朝,默佳鑫,马荣康.高管团队海外背景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7,29(7):135-147.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 Portfolio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Zheng Suli Bian Xiukun Zhuge Kai Zhang 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Patent portfoli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help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intensive enterprises.Patent portfolio is also the basic analysis unit for patent management.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patent portfolio to influe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Method /Process ]This paper tries to build a theoretical model to illustrate how patent portfolio size,patent portfolio diversity and the scope of legal rights influe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using knowledge-based theory.And we introduc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s the mediator.[Result /Conclusion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of 99 enterprises in the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7,the results show that patent portfolio size and scop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while diversit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Patent portfolio size and scope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Knowledge integration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the patent portfolio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se conclus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or adjust patent portfolio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patent management;patent portfolio;knowledge integra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innovation performance

收稿日期: 2019-05-08

修回日期: 2019-06-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专利组合战略与创新绩效:基于专利组合结构属性的新视角”(编号: 7157218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郑素丽 (ORCID:0000-0003-4075-4790),女,1980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卞秀坤 (ORCID:0000-0001-9698-1269),男,1994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诸葛凯 (ORCID:0000-0003-3477-0671),男,1994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与团体标准;张 勇 (ORCID:0000-0003-1630-4933),男,1970年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标准化。

通信作者: 郑素丽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9) 12-0191-09

引用格式: 郑素丽,卞秀坤,诸葛凯,等.基于知识整合的专利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12):191-199.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12.028

(责编/校对:刘影梅)

标签:;  ;  ;  ;  ;  ;  

基于知识整合的专利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