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在建成兰铁路松潘隧道为工程实例,文章分析了强震区富水强风化软岩隧道的变形破坏特点及成因。通过施工实践,采用了系列针对性的大变形控制施工关键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施工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整体稳定性,同时,有效的提高了隧道施工的效率。
关键词:隧道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微三台阶;长短锚杆;注浆
1、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松潘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境内,起讫里程D4K239+630~D3K247+678,全长8048m,为双线铁路隧道,最大埋深270m;隧址区地处全新世岷江活动断裂带南段右侧170~600m(见图1),历史上曾发生过1748年61/2级地震和1960年63/4级地震,隧址区具备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能力。
隧址区地质条件极差,具有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的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松潘隧道穿越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炭质板岩夹板岩、砂岩(见图2),受岷江断裂影响,岩体破碎,次生小断层及柔皱较发育,层理产状变化较快,层间挤压严重,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砂岩、板岩等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贯通性好,裂隙水发育,施工过程中,隧道最大涌水量1.5万方/天,原设计预判发生变形段落约2500m。
图2 松潘隧道地层岩性分布情况
2、地质概况
隧道开挖揭示岩性主要为炭质板岩夹千枚岩,薄层状,局部夹白色方解石岩脉,弱风化,岩质较软,岩层走向与线路呈大角度斜交,倾向掌子面左侧,倾角为50°~70°,局部层理扭曲,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碎,局部围岩手可捏碎,掌子面局部渗水,炭质板岩、千枚岩遇水易软化,掌子面及拱顶易掉块、溜坍,围岩整体稳定性差。
3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
松潘隧道围岩较破碎,属于散体结构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极差,变形方向不固定,掌子面极易发生失稳情况。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初期支护体系出现了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1)初期支护变形速率大,最大可达到32mm/d,仰拱封闭成环后变形速率逐步减缓稳定,累计变形最高可达45cm。(2)掌子面局部坍塌,拱部及边墙初期支护混凝土开裂严重,有明显裂缝,局部剥落、掉块,局部段落边墙侵限严重。(3)局部拱腰位置钢架扭曲。
结合隧址区区域地质条件、开挖揭示的围岩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等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导致松潘隧道大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有:(1)受全新世岷江活动断裂的影响,洞身岩体极为松散、软弱、破碎,加之隧道开挖扰动使得洞身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被破坏,导致该洞周围岩的强度应力比急剧下降,产生显著的变形;(2)隧道开挖揭穿和扩大了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地下水下渗、携裹层间固体物质流失,造成结构面间的相互错动,导致岩体沿结构面向洞内滑移变形,加剧了初期支护体系的破坏。
综上所述,松潘隧道大变形段落施工,(1)应在短时间内实现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形成整体结构受力体系;(2)应以长短锚杆相结合形成锚杆群作用适应大变形变化,以达到控制大变形的目的.
4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4.1超前地质预报
采用地质分析法、超前水平钻法和炮孔加深法、地质雷达法和TSP法、地下水发育地段红外探水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探明掌子面前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发育等情况,提前判释,及时调整工程措施和开挖方法。
4.2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
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实现初期支护“快挖、快支、快封闭、快成环”,在短时间内初期支护可封闭成环,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受力体系。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施工工序图如3、图4所示。
图4 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纵向工序示意图
通过不断地优化,兼顾开挖工序的施工组织和机械设备的布置空间,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的台阶高度和步距控制的范围为:上台阶高度控制在4m左右,中台阶高度2.9m左右,下台阶控制在3.1m左右,仰拱距下台阶不超过10m,二次衬砌拱墙离掌子面距离控制在70m以内。
1、开挖1部。采用挖掘机将1部的土体扒出核心土范围之外,上部核心土预留纵向长度控制在为3~5m,高度控制在2~3m,宽度一般控制在上台阶开挖宽度的2/3以上,上部核心土随开挖掘进顺次开挖、取消。
2、在上台阶初期支护稳定的条件下,交错开挖2、3部。2、3部开挖长度以能施作两榀钢架为准,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封闭。
3、挖掘机交错开挖4、5部。开挖长度为两榀拱架,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封闭。
4、隧底开挖。隧底开挖采用全幅施工,上面铺设仰拱栈桥,开挖长度控制在每次不超过5榀拱架,一般控制在3米左右,开挖后及时施作隧底初期支护封闭成环。
5、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卡控要点
(1)1部开挖时每次进尺一榀钢架间距,先采用挖掘机开挖,距开挖轮廓线处预留30~50cm岩、土体,人工采用风镐沿轮廓线进行开挖预留土体,避免挖掘机开挖对已施作的初期支护造成破坏和对洞周遗留岩、土体产生大的扰动。
(2)各部开挖时,拱脚处预留不少于30cm厚的岩、土体,采用人工开挖,严禁拱脚超挖,拱脚采用扩大拱脚垫槽钢,防止因拱脚原状土被破坏或承载力不足而造成支护下沉。
(3)每循环开挖前,测量组在掌子面准确放出开挖轮廓线,开挖完成后要检查开挖断面,不得出现超欠挖。开挖施工放样时比设计开挖轮廓半径应加大预留,施工预留变形量=施工误差5cm+围岩预留变形量(根据前期初期支护变形量动态调整)。
(4)由于分部开挖后各部分断面较小,不能完全采用机械开挖,可以采用挖掘机挖出上部的主断面,周边轮廓采用人工使用风镐修凿,以达到符合设计开挖轮廓线为准。采用挖掘机配合装载机出碴。
4.3长短锚杆相结合施工技术
1、短锚杆。采用4m长Φ22组合中空锚杆,在开挖后,初喷一层喷射混凝土后进行,初喷混凝土不少于8cm厚,喷射面圆顺,锚杆垂直于喷射面切线方向,垫板与初喷面密贴。锚杆注浆采用孔底返浆法,注浆顺序按“分区分段轮注法”的原则多次注浆法,确保注浆孔及孔周岩体裂隙充填密实,使短锚杆与开挖揭示后的围岩快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有效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
2、长锚杆。采用8m长Φ38中空锚杆,长锚杆采用后打法,即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完成后,待初期支护体系有一定变形后进行,施作时机根据监控量测数据而定。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施作长锚杆,(1)监控量测变形速率持续2天大于5mm/d;(2)累计变形量大于10cm时,变形速率仍未降低;(3)初期支护出现开裂、钢架出现扭曲变形和短锚杆垫板出现变形。长锚杆与短锚杆打设位置交错布置,长锚杆注浆原则和方式同短锚杆,必须确保注浆质量;长锚杆钻孔应穿越围岩塑性区,锚入围岩弹性区,使锚杆、初期支护和洞周岩体三者形成共同受力体系,协调应对大变形,达到控制大变形的作用。
4.4隧道洞内水处理技术
松潘隧道围岩主要为炭质板岩夹千枚岩,千枚岩遇水极易软化,甚至泥化,极易造成围岩极限强度急剧下降,势必对隧道整体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初期支护体系的变形。故应高度重视隧道的洞内水处理:
1、对于富水地段,一方面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判释掌子面前方水体位置及水量大小,同时采用超前水平钻孔和加深炮眼加深进行超前钻孔释水释压;另一方面对该区域采用超前周边注浆进行“靶向注浆”,提前对该富水地段岩体进行注浆堵水、固结。
2、开挖后及时对渗水按开挖部位分别设置集水坑进行汇集、引排,避免渗水散排,浸泡围岩,同时恶化施工环境。
3、初期支护完成后,对明显渗水部位,应采用不少于4m长Φ42钢花管进行注浆堵水、固结。
4.5监控量测
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纳入工序卡控管理,及时采集数据,对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整理、分析,一是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动态调整工程措施、施工预留变形量、工序施工进度;二是根据监控量测数据控制长锚杆和二次衬砌拱墙的施作时机。
5 大变形控制效果
在松潘隧道斜井工区小里程D3K243+830~D3K243+840段及大里程D3K244+247~D3K244+267段为试验先导段施工中,隧道施工安全、平稳、有序,初期支护施作完成后,监控量测数据显示最大拱顶累计下沉量为11cm,净空收敛最大累计量为16cm。初期支护无异常开裂及钢架扭曲现象,且初期支护稳定后无侵入二次衬砌拱墙的现象。
6结束语
通过松潘隧道施工实践,采用了系列控制大变形施工关键技术,洞内初期支护稳定,拱顶下沉和洞周收敛均在允许范围之内,仰拱面无任何变化,现场工序衔接合理,管理有序,安全可控,从现场施工情况可以判定目前选择的掘进技术是科学、合理的,能够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和隧道掘进安全。
参考文献:
[1]鲜国,李传富,张建慈,万永昌 散体结构构造软岩隧道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S1-040-08
[2]关宝树,赵勇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3]王建宇.锚杆是一种优化的隧道围岩支护形式[J].现代隧道技术,2014,51(3):1-6
[4]陈寿根,杨家松. 陈亮.软岩隧道变形特性和施工对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5]傅鹤林,赵朝阳,等.隧道安全施工技术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6]肖广智.不良、特殊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技术及案例[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5
[7]卢春房.隧道工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5
论文作者:姚培儒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隧道论文; 围岩论文; 松潘论文; 初期论文; 锚杆论文; 台阶论文; 土法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