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国建材工业与住宅产业的协调发展_企业经济论文

世纪之交中国建材工业与住宅业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住宅论文,建材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纪之交住宅业应当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在经历了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之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顺利地实现了“软着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受传统体制以及原有结构刚性的影响,经济领域内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是消费无热点,有效需求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难以遏制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势头,也无法在新的世纪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应当迅速开拓市场,培育主导产业。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时,培育主导产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其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决定的,这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容易形成消费热点。作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这样,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将会引起对某种商品消费倾向的增加,从而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动,进而形成消费热点。

二是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关联作用较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关联作用较强,表示作为主导产业能够从前向、后向和旁侧带动其他较多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主导产业关联度主要表现为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多少;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关联度更主要地表现为它所能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1)

三是产业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金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据有些专家测算,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指数1979年为24.9%,1985年为50%,1992年达到63.2%(2)。国家计委价格研究所1996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市场经济度为65%。在经济的市场调节作用越来越强化的背景之下,作为主导产业,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金求得发展,否则很难长久繁荣。

四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进行掠夺式的经济开发,结果造成资源过度开采、环境受到破坏。我们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引以为戒,力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住宅业应当成为世纪之交的主导产业,其理由如下:

1.住宅业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能够成为消费热点。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我国每年1400万人口增量的压力下,住宅的供需求矛盾势必日益尖锐。再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衣、食问题之后,必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住上。于是,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就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我国1997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6.6%;而住房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只有3%左右(3),其原因在于我国房改的滞后。

住宅业在国民经济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关联作用。住宅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大,而受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少。同时,住宅业又是一个科学技术应用相当广泛和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从规划设计、材料研制,到建造施工、物业管理,都有一个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住宅建设增长的70-80%是依靠资金和劳动力增加实现的,科技进步及科学管理、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贡献率仅为20-30%,表明我国住宅建设增长是粗放增长,一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住宅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是巨大的。

2.住宅业是一个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金发展的产业。根据建设部提供的资料,如果按照2000年将实现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目标,则“九五”期间大约需要新建住宅居住面积12.7亿平方米。以每平方米需要800元投资计,则共需要投资约为10000亿元,平均每年需要投资2000亿元。如果这些资金全部由政府提供,则政府难以承受。据统计,截止1998年9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581亿元。从现有的居民储蓄存款中动员一部分,比如20%,用于住宅投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3.住宅业不妨碍可持续发展。规划合理的住宅业在消耗一定土地资源的同时,也能节约一定的土地资源。比如集中规划、发展高层住宅,可以减少因乱建滥盖住宅或大量兴建低层住宅而造成的土地浪费等。如果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住宅业发展造成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矿产资源消耗就会大幅度下降。

二、建材工业与住宅业的协调发展对策

建材工业与住宅业是国民经济中两个联系非常密切的部门。住宅业的发展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空间,建材工业的发展又为住宅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据统计,房屋建筑成本中,70%是原材料的消耗。而我国每年在房屋建筑工程材料的消耗中,水泥与玻璃消耗均占全部水泥与玻璃消耗的70%。这说明,建材工业的主要市场是住宅业,而住宅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建材工业的支撑。所以,要促进住宅业的发展,就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调整住宅建筑业与建材工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使建材工业能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建材工业也要通过调整结构和加强管理,不断降低住宅成本、提高住宅质量。

(一)建材工业与住宅业发展的互动模型与振兴建材工业的途径

如图1所示,I(t)表示住宅业投资在t时期的水平。设I(t)=△I,当住宅业实施之后就有一部分转化为建材工业产值,设转化系数为α,则(t+I)时期的建材工业产值B(t+1)=α△I(0<α<1)。当建材工业产值增加时,随着投资品工业的发展,会带动许多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当国民收入增加以后,人们对长业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住宅业的投资也会进一步增加。设建材工业产值增加对住宅业投资的转化系数为β,则住宅业投资在(t+2)时期的增加量I(t+2)=βB(t+1)=αβ△I(β>0)。为研究方便起见,这里假设只给住宅业注入一笔投资,此后不再注入,循环依靠惯性进行,我们称之为惯性循环。在惯性循环中,每下一次循环的动力(即住宅投资)来自于上一次建材工业产值增加的转化,如此运行下去,并且无穷尽,则建材工业产值增加的总和为

图1 建材工业与住宅业发展的互动模型

以上是抽象的理论模型。在实际工作中,I(t+I)=I(t+2)的情形是很少见的。但上述模型至少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

一是要提高建材工业产值,必须提高住宅业投资的转化系数β。而提高住宅业投资的转化系数的途径,在于尽可能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流失、损耗和中间部门的截留。这就牵扯到建材工业与住宅建筑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曾几何时,建筑市场混乱无序,以高回扣承揽项目、工程承包者非法牟取暴利的现象非常突出,应当积极贯彻《建筑法》等有关法规,广泛推行从设计、建设,到验收监理的全过程招投标制度,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加强对建材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推行集中招标采购建材产品的制度,防止建筑企业或承包商以低价购买伪劣建材产品“以次充好”,既要让建筑业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又要禁止建筑业牟取暴利,杜绝住宅业投资的流失。

二是要提高建材工业产值,必须提高建材工业产值的转化系数α。这就要求建材企业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通过改制,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使生产更加贴近市场。一方面,建材企业要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总量决定生产规模,防止产品积压,使生产的产品都能赢得用户的“货币选票”;另一方面,建材企业要构建抗逆机制。当市场需求萎缩时,能够及时压缩生产规模,或开拓潜在市场(农村市场等),减轻经济波动对建材企业的负面影响。

(二)建材工业应通过调整结构和加强管理,促进住宅业的发展

1.建材工业应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一是进行规模结构的调整。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水泥生产企业除我国外只有1500个左右,平均规模为60万吨。而我国水泥生产企业达8430个,平均规模为5、6万吨。企业规模小,单位产品成本只能承担较多的固定费用,价格就很难降下来。对此建材工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于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的小立窑水泥企业,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让其停产;其二,对于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亏损严重的小水泥企业,应依靠市场机制使其破产;其三,深入贯彻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上大改小”的方针,规定新上项目达不到合理经济规模的不得立项,鼓励将小立窑生产企业改造成为大企业的粉磨站;其四,推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运用兼并、联合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

二是进行技术结构的调整。虽然进入80年代以后,特别是“八五”时期以来,我国建材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但离国际标准还差之甚远。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可知,在全国大中型水泥产量中,只有29.3%的水泥达到国际一般标准水平。而从实物质量看,只有9.27%的水泥达到国际一般及一般以上的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设备落后、工艺陈旧。据获水泥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窑型调查可知,在6859家企业的9412台窑中,旋窑共1161台,占12.3%(产量占22%);机立窑为7904台,占84%(产量占77%),普立窑为347台,占3.7%(产量占1%)。在旋窑中窑外分解窑仅有86台,预热器窑为348台,湿法窑为199台,余热发电窑为88台,立波尔窑为19台,其余为干法中空窑。与发达国家形成相当大的反差。如日本1995年产量中NSP窑产量占84.7%,SP窑占13.5%,另仅有占1.7%的产量是由立波尔窑和余热发电窑提供的。由于我国建材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佳,在住宅建筑中只得采取“肥梁、胖柱、重盖”的方针,加大了住宅的工程造价,影响了住宅业的发展。对此,建材工业应做到限制和改造的结合,推进技术结构的调整。所谓限制,是指明确规定禁止湿法窑和干法中空窑的新建和扩建,淘汰普立窑和土窑,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机立窑生产线。所谓改造,是指对现有机立窑,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或改为旋窑,或改为大旋窑的粉磨站。这样,就可以创造条件发展新型干法预分解窑,实现2000年回转窑生产水泥占水泥总产量25%的目标。

三是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建材工业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普通、低档产品占主导地位,特种、高档产品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充斥市场,导致建材市场呈现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并影响住宅的质量和性能。同时,新型建材发展缓慢。深加工产品和成套产品发展缓慢。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墙体材料仍然是以实心粘土砖为主,新型建材只占墙体材料总量的20%左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建材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住宅业的发展。对此,建材工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淘汰、限制市场过剩或饱和的产品。并做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积极开发新产品,促进对现有产品的深加工,加快新型建材和深加工的发展步伐。

2.建材工业应加强管理。一是应加强建材工业的行业管理,在建材工业的自身发展和支持住宅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但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电于市场机制存在着缺陷,即“市场失效”,所以政府在必要时也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控,这一点即使在完全推崇市场经济的国家也是如此。目前建材工业行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后,建材工业率先引入了市场机制,提出了“大家办建材”的发展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发展。20年来,我国建材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到1997年已经翻了三番半。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建材工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特别是近年出现了平板玻璃企业和水泥企业“低价倾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材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强行业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地、有效地指导行业的发展;如何加强行业管理的超前性,“防患于未然”;如何促进“政企分开”,运用政策、法规手段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加强行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联系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的纽带,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转呈企业的合理愿望和要求,使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业管理更加切实可行;也可以向企业传达贯彻政府的意图和目标,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二是应加强建材工业的企业管理。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建材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企业管理软化。由于企业管理软化,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低劣,一旦遇到经济发展的低谷,就会造成严重亏损。“邯钢经验”和一些企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只要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就能长盛不衰。而如果企业管理软化,无论是多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企业都会搞垮。因此,应当在建材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的同时,加强企业管理。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就可以加强了。还需要改革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建立健全经营者市场,通过招聘的形式选拔企业经营者。同时还要加强对经营者的考核、监督、约束,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经营者偷懒”等问题,建立加强企业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不断优化企业经营者的知识结构,培养其适应知识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标签:;  ;  ;  ;  

世纪之交我国建材工业与住宅产业的协调发展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