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的动态演化:基于企业边界二元分析范式的综合解释_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的动态演化——基于企业边界二元分析范式的综合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范式论文,企业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1)02-0028-08

一、引言

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开创了企业边界研究的先河。之后,威廉姆森(1971,1985)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企业边界基于交易费用”的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自此,围绕现实中大量的企业垂直一体化行为的企业边界问题,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纵观企业边界的主流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两个局限:一是研究方法始终采用威廉姆森的比较制度的静态分析,缺少对企业边界长期动态演进的分析;二是研究视角始终停留在企业层面,缺少扩展到整个产业层面的分析。正是因为这两点局限,使得企业边界理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一直未能占据应有的地位。

事实上,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间的内在联系是难以隔断的。产业组织演进以企业动态演变为基础,而企业间的互动影响企业边界的改变,企业边界的改变则推动着产业组织的不断演化。

近年来,企业边界的演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为了降低纯粹市场组织的较高交易费用和纯粹企业科层制的较高内部组织成本,以企业集群、模块化组织、网络化组织等为代表的“中间性组织”正在成为当代各国产业组织演进的普遍现象和发展趋势。很多研究开始关注产业边界的演化以及中间市场是如何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开始研究产业边界的性质如何影响产业能力的演化及其特征[1-2],这些都离不开对企业边界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沃纳菲尔特[3]和巴尼[4]等人提出企业能力理论之后,得到战略管理研究学者的广为接受和推崇,并作为一种主要的分析工具来解释企业边界的战略决策。能力理论对主流的企业边界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不少研究者开始尝试将两种理论进行综合,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共同线索和综合的基础,这为企业边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以探索的空间。本文在对企业边界问题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时,不仅揭示企业能力理论与企业边界理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还将在产业组织演化的层面解释企业边界的动态演进机制时,论证这两种理论的综合也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二、企业边界二元研究范式的形成及解释逻辑的比较

科斯(1937)指出,由于存在交易费用,企业是市场的一种替代。沿着这一思路,主流企业理论始终将企业边界理解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企业被看成是一种取代市场契约的长期契约,“要么购买要么自制”成为企业边界的决策问题。1971年,威廉姆森发表重要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思考》,从此开始建立起以资产专用性为核心的交易与治理结构的企业契约分析框架。20世纪80年代,克莱因[5]、马斯腾[6]等人利用契约范式,对美国汽车行业和航空工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进行了案例研究,从此企业作为契约组织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出现,企业边界决策和经济效率关系的研究逐渐进入产业组织理论的视野。其中,威廉姆森提供的分析框架影响最大,企业边界主流研究至今仍然以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能力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开始从能力的视角对企业的边界进行分析。蒂斯[7]指出,“企业的边界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边界由其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决定。Argyres[8]在对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中发现,企业的相对能力是企业一体化行为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Jacobides[9]在对抵押银行业企业边界演进的验证中同样发现,企业倾向于将拥有更高生产能力的某个生产阶段内部化,而将缺乏能力的生产阶段进行外包。因此,企业通过相对能力的评估进行自制与外购的边界决策,当企业的相对能力①发生转变,企业的边界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尽管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分析没有主流企业边界分析那样规范严密,但其分析框架在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采取的各种竞争战略行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这看似不相关并分别被经济学和管理学极力推崇的两大企业理论,对于企业边界问题却都能给予明确的逻辑解释。此后,企业边界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基于能力理论的两个分支方向,研究范式呈现二元化趋势。

1.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边界决定的基本逻辑

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企业边界的决定时使用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治理形式,机会主义和交易专用性投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治理形式是企业实现经济交换的机制,这些机制可分为三种主要的形式:市场治理形式,中间性治理形式,层级治理形式。(1)企业选择市场治理形式时不与其他企业进行直接接触,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实现经济交换。(2)企业选择中间性治理形式是指企业通过复杂的契约关系,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形式实现经济交换。(3)企业选择层级治理形式是指企业在其边界内部来实现交换。

企业对上述治理形式选择过程的实质就是确定企业边界的过程。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在确定边界时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在给定的交易特征的情况下,哪种形式是最有效的治理形式?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有两点需要考虑,治理机制的成本以及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威胁。一般而言,治理形式越复杂交易成本越高。通常市场治理形式的成本低于中间性治理形式的成本,而中间性治理形式的成本低于层级治理形式的成本。因此,如果以降低交易成本为唯一目标,管理者常常会选择非层级的治理形式。然而,管理者必须考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当交易中的一方进行了大量的交易专用性投资,另一方就会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动机。企业可以通过治理形式的选择来降低机会主义的威胁。通常越复杂的治理形式,在降低交易专用性投资造成的机会主义威胁方面越有效。因此,当交易以高水平的交易专用性投资为特征时,层级治理形式的高成本就会被其降低机会主义威胁的能力所抵消。在中等水平交易专用性投资的情况下,中间性治理形式可以在没有层级形式的额外费用的情况下降低机会主义的威胁。交易专用性投资很低时,不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所以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市场治理形式。

2.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决定的基本逻辑

能力理论假定,企业的能力具有异质性,且企业无法拥有它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然而,企业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它所需要的能力:(1)可以同已经拥有这些能力的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市场或中间性的治理形式来获得这些能力。(2)可以依靠自己来开发它所需要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利用层级治理形式来获得这些能力。(3)可以并购另一家它所需要能力的企业,这是另一种通过层级治理形式来获得这些能力的方式。

在能力理论的框架下,企业边界的决策取决于通过不同形式创建能力费用的比较。有时企业靠自身来创建能力的费用会很高。Barney[10]指出有四点原因:(1)创建能力的历史条件已发生变化;(2)创建能力存在路径依赖;(3)能力的社会复杂性;(4)企业无法充分地了解建立某种能力所需要的具体行动。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并购拥有能力的企业的费用也会很高。Barney[10]指出有五点原因:(1)对企业并购的法律限制。(2)并购可能会导致并购企业能力价值的降低。(3)一旦发现能力没有价值并购行为很难逆转。(4)被并购的企业存在很多与所需要能力捆绑在一起企业并不需要的东西。(5)通过并购企业来加强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很困难。在具有高不确定性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动机维持其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与通过中间性或市场治理的形式来获得能力相比,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得某种能力往往是一种灵活性不高的治理选择。如果企业通过中间性或市场治理的形式来获得能力时,从这些治理形式中退出将比卖掉并购企业的成本低得多。显然,按照能力理论的框架很容易解释近年来中间性组织的大量出现。

综上所述,在对企业边界的解释上,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逻辑是迥然有别的。无论在理论假设和行为动机上,还是在决策逻辑和边界选择上,二者都是不同的(见表1)。

三、企业边界二元研究范式共同线索的发现

从表面上看,两种理论对企业边界决策具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它们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然而一些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从概念上区分两种理论相当困难。Argyres[8]发现企业决定究竟是自制还是购买既取决于能力又取决于交易费用。Carter和Hodgson[11]发现,验证交易费用理论假设的大部分经验研究可以同时用能力理论的观点进行重新解释。Argyres和Zenger[12]后又更进一步分析了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间的联系。他们指出,那些提高市场中交易费用、鼓励一体化的交换条件,恰恰是那些能够促进企业能力发展的因素。企业特殊能力的根本原因包含了企业必须的专用性投资,正是这些专用性投资创造了企业独特的能力。一体化是有效地开发能力和防止能力被盗用的一种手段,他们还指出,企业边界的交易费用理论与能力理论并不存在有意义的区别,只有去分析二者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才能够为企业边界的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共同线索的发现使得近年来两种理论出现了综合的趋势。威廉姆森[13]承认,“交易费用和内部企业理论所研究的现象是有所重叠的,而且还具有某种互补性”,他也接受Argyres[8]等人提出的“一个企业的历史和先天的能力会影响边界决策”的观点。目前已有很多经验研究的文献证实,企业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的时候会在交易治理形式和能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14-16]。这些文献验证了交易和能力因素在企业边界决策的分析中所具有的互补性角色。

理论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先是不同侧面、不同路径的分析,然后是更高层面的综合。因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可以先分门别类地去深化对其的认识。但由于客观对象的同一性和其内在的关联性,认识的深化必然导致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新的理论综合。对企业边界的理论研究,也是这样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现在已经有条件把静态、短期分析推进到长期、动态分析,实现企业边界二元范式的理论综合。

四、企业边界研究二元范式的综合

1.静态:费用比较

企业边界静态分析假定在某个时点上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及其拥有的能力是一定的,在此条件下综合考虑交易费用和能力对企业边界决策的影响。按照交易费用理论的逻辑,企业治理形式之间的选择取决于为企业获得所需能力所必需的交易专用性投资的水平。如果所需要的企业专用性投资较高,企业应该放弃市场或中间性的治理形式,而选择层级治理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么选择自己开发所需要的能力,要么去并购另一家已拥有这些能力的企业。但是,当层级治理形式本身的费用很高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此时企业如何获得这些能力?此决策不仅取决于专用性投资的水平,还取决于开发这些能力的费用和并购另一家企业的费用。事实是,即使在交易专用性投资很高,因而有很高的机会主义威胁的情况下,如果层级治理的费用很高,企业仍然可能选择非层级的形式来获得它所需要的能力。因此,交易专用性投资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只不过是企业为获得能力所需费用的一部分。当企业靠自身来建立能力或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获得能力的费用非常高的情况下,企业能力就会在企业边界的决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力理论对交易费用理论做出了很好的补充,两种理论的综合解释为企业边界的决策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由。

上述基于交易费用和能力理论的比较静态分析假定,在某一时点上交易费用和企业能力是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如何作出边界选择。然而,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交易费用和企业能力都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在某个时点作出了一体化的决策,到下一个时点却可能作出非一体化决策。从整个产业角度看,产业链中的企业是否垂直一体化的边界决策,会影响整个产业的纵向结构。这样,不同时点企业边界决策所呈现出的变化就会影响整个产业组织的演化趋势。因此,作为产业组织动态演化的微观基础,将企业边界的比较静态分析扩展到长期动态分析,将为产业组织的研究提供新的微观视角。

2.短期:交易费用与能力的交互作用

在交易费用理论的框架下,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会导致非一体化的出现。然而,如果综合考虑能力因素的影响,这一过程就会有所不同。首先能力理论假定,企业之间和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生产能力是异质的,在决定是否一体化的时候,企业通常会将其自身的能力与将要发生交易企业的能力进行比较。因此,考虑企业间生产能力的分布情况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企业从市场中获得任何潜在交易利益的一个源泉[17]。简单地说,当市场交易出现的时候,双方必须发现专业化的好处足以抵消所有的交易费用,这意味着一个产业中企业生产能力的分布状况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假定一个只有两个部门的产业,即上游部门和下游部门。如果出现市场交易,那么一定是一些企业具有很好的上游生产能力而没有很好的下游生产能力,或者至少它们的下游生产能力是非常有限,交易才能使他们受益。如果上游有效率的企业与其它下游企业具有同样好的下游生产能力,它就不需要进行专业化,无论此时是否存在可能的交易费用节约。因此,当从个别企业的分析视角转变为产业中企业总体分析时,产业价值链上企业生产能力的异质性就会对垂直专业化产生重要的作用。如果生产能力在产业上游和下游的分布非常对称,同时不存在能力约束和瓶颈时,中间市场的交易就不会带来任何利益。然而,如果不同阶段的生产能力的相关性很弱,若交易费用允许,专业化就会出现。换言之,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相似性越低,一个企业同时在上游和下游拥有优势的可能性就越小。

需要指出的是,交易费用的降低会提高市场的运转效率,这使企业能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能力和相对优势。如果企业是不相似的,那么交易费用的降低会带来更高的一体化,因为每个企业都会更专注于他们的优势。如果企业是相似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就不会促使专业化和非一体化的出现。

3.长期:交易费用、能力与边界的共同演化提出的新命题

(1)能力对企业边界的动态影响 在一个产业中特别是产业或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企业常常会拥有异质性的生产能力。其中两方面的异质性会影响企业边界的决策:单位生产成本的不同和垂直劳动分工性质的不同。首先,市场中潜在的获利机会、竞争者的威胁以及想在其它企业之前获得优势地位的愿望,都会促使拥有较低生产成本和较高产品质量的企业进行更大程度的扩张。这一利润驱动的经济选择过程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大多数成功企业的规模会将获得扩张。对于那些拥有高级生产能力的专业化企业来说,这一选择过程会推动它们变得更加专业化。相反,如果一体化的企业更具优势,这一选择过程就会推动企业向更高的一体化程度发展。一个能力很不均衡的企业很可能会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它拥有很强能力的领域,特别是当其他能力很弱的领域根本就不盈利的情况下。不过企业也常常会放弃仍能获得边际利润的领域,这是因为企业必须集中于与产业中的其它企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才能获得扩张和利润增长。即使企业在两个领域都可以获利,企业也必须放弃一个,以集中精力和资源构建其核心能力。此外,股票市场上对收益率而不是对总收益的强调,也会使企业尽可能避免仅具有边际回报的领域冲淡它们的利润绩效。由此得出命题1。

命题1: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选择,使企业总是会作出有利于其异质性生产能力发展的边界决策。如果企业专业化方面的能力较强,企业就会更倾向于专业化;如果企业一体化方面的能力较强,企业就会倾向于一体化。

(2)潜在利润对交易费用降低的影响 如果较长时期地观察某个产业中的企业行为会发现,企业总会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来改变它们身处的制度环境。换言之,与其将交易费用看成是给定的,不如认为企业总是会积极努力地使交易环境符合它们的利益。尽管交易费用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但从较长的时期看它却是变化的。随着企业对制度环境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企业也会不断发现新的方式来获取利润,交易费用就会随之降低。因此,仅停留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层面的纵向边界分析显然是不够的,企业边界的选择同时也取决于一个产业整体的制度环境条件。在某一个时点上,边界最优选择受短期内固定不变的制度环境的约束。但这些制度环境常常会受一些缓慢变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契约形式、企业的声誉、交易的技术等等,因而交易费用会发生变化。从中期或长期的视角看,一些重要的企业会改变整个产业的交易费用环境。例如,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方式来测量和评估中间产品,或者通过新的方式协调上下游的业务,一个企业可以采取更特殊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企业的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专业化,同时重塑了下一时期的制度环境。企业的上述行为也会影响整个经济,因为新的交易解决方案常常会通过模仿得到扩散。这些创造市场交易接口的投资并不是完全的专用性投资,当企业预计其私人利益超过费用时就会进行投资。然而,即使企业没有意识到要对建立新的中间性市场进行投资,当竞争对手使其固定费用成为沉没成本时,企业可能也会接受新的交易方式,从而更进一步发展专业化。IBM和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领域的“标准之战”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例证。由此得出命题2。

命题2: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为了追求潜在利润会努力改变其所处的制度环境,使交易费用得到内生性的降低。

(3)边界对企业能力发展过程的影响 企业的边界会影响企业在能力发展方面投资的激励。企业以前在市场上的成功所带来的规模扩张,也是企业边界的扩张,这往往会激励企业进行投资以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通常对于一个拥有不对称能力的企业来说,在其已拥有能力领域的投资激励会更加强烈,从而会形成专业化的自我强化机制。此外,组织的特性和背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采取的管理行为和企业能力的形成过程,而这都与企业的边界有关。因为边界会影响企业对其身份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企业吸收新的生产性能力的选择。

能力发展的过程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程度,还取决于产业的一体化程度。这是因为在垂直非一体化的产业中,企业的组织特性和能力发展以及知识积累的过程与一体化产业中的企业有明显的不同。在很多非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部门中,如金融服务业和汽车业,垂直专业化已经改变了企业的性质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以金融服务业为例,以前曾经一体化的产业部门逐渐瓦解,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反规制,另一部分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再就是受上述经济选择过程和交易费用降低的影响。这些产业从一体化结构向非一体化结构的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的性质,从而改变了企业竞争所必需的能力的结构。作为一家银行还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不同身份,使企业进行信息处理、数据管理和风险评估所需的知识明显不同,银行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会改变其能力的发展过程。

由于专业化生产可以使企业更快地积累知识,垂直专业化的企业能够比一体化的企业得到更快的提高。尽管大型的一体化企业会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知识的积累最终会使企业从专业化中获利。然而,尽管垂直专业化企业由于建立了更广泛的知识基础从而可以发展更高级的能力,但同时也会抑制企业系统化创新的能力[18]。过分和长期的专业化可能形成企业系统化改进的陷阱。一些新的能力,特别是产业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必须由新的一体化企业来引入,因为它们超出了专业化企业所及的范围。不过,究竟一体化还是非一体化会有利于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由此得出命题3。

命题3:企业边界和产业的纵向边界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4)能力发展对产业边界的影响 纵向边界的变化还会影响产业的潜在进入者,改变产业参与者的数量和相对能力,从而会使整个产业的边界和性质发生变化。专业化的发展将一个产业划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其中一些部分的活动会与其它产业中的活动可能非常接近,例如,银行业垂直专业化的发展和专家数据处理系统的出现,使数据管理活动从银行业中分离出去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这还使以前与银行业无关的一些企业(例如像IBM这样的企业)为这一新的专业领域提供能力。这样,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过程就会影响产业的性质和边界。专业化单元越依赖于产业外部的知识,就会使企业更加愿意从产业外部获得这一功能,同时产业外部的一些典型的功能专家就会被吸引进入该产业。这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释随处可见的企业外包活动和产业融合的出现。尽管不同的产业以前将信息处理过程看成是其运营中非常专业的部分,一些信息服务的提供商仍然认为这一过程可以从各个产业的价值链中剥离出去。这样,这些企业就开始渗透到不同的产业中,并不断通过界面的标准化和其它创新活动来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这些变化改变了这些企业所进入的产业的性质,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打破了经济体系中现有产业部门的垂直边界而建立起了一个新的“产业”,也可以看成是出现了“产业间的融合”。由此得出命题4。

命题4:纵向边界的变化会改变产业内现有企业间的能力分配,产业链上能力分布的变化会促使外包的发生和吸引新企业进入产业,从而会改变产业的边界和性质。

上述四个命题描述了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交易费用和企业能力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

4.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共同演化的路径

利用边界、交易费用与能力共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且企业总是努力改善其身处的制度环境,可以假定交易费用长期总是倾向于降低的,因此不考虑交易费用升高的情况。产业链上企业能力分布可能是非对称的,也可能是对称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和非对称的能力分布,会使企业的边界向垂直非一体化的趋势演化。在交易费用降低的情况下,对称的能力分布会使企业的边界向垂直一体化的趋势演进。企业边界向垂直非一体化演进过程中,专业化的发展和异质性能力为企业外包活动创造了条件,将吸引产业外部的企业进入产业,从而改变了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发生融合。由于产业技术的进步可能会改变能力分布的要求,一体化的产业纵向结构可能会向非一体化演进,非一体化的产业也会重新一体化。基于边界、交易费用与能力共同演化的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分析,一方面解释了外包和产业融合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非一体化演进的趋势下,有的产业会向重新一体化发展(见图1)。

图1 基于边界、交易费用与能力共同演化的产业组织演进路径

五、结语

企业边界并不是由能力和交易费用的相互作用静态决定的,而是由纵向边界、交易费用、能力之间的互相推动,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动态演进机制。对企业边界的动态分析表明,将企业边界二元范式综合起来,比单独使用交易费用和企业能力两种理论能够更好地对企业边界的演化做出解释。不仅交易费用的变化会改变纵向边界,能力的差异也是一个必要的驱动因素,如果异质性的能力不能够带来获利,交易费用即使有任何的降低也不会导致专业化。企业边界长期动态视角的分析,还证明企业的边界选择决策会受到产业演化背景条件的限制。将企业层面微观视角的分析扩展到产业层面的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共同演化的机制。

边界、交易费用与能力共同演化的动态分析发现,产业中企业的能力分布,特别是产业价值链上不同部分的能力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将会影响一个产业的纵向结构和动态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产业的能力分布,为什么某些产业中的企业在价值链的所有部分都拥有能力,而另一些在产业中却不是这样。究其原因,知识基础和管理方式的相似性可能会是企业能力分布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可能与产业的技术特征有关,产业中的技术进步会改变产业能力分布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的演化方向。有关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研究。

确定非一体化和产业新进入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解释目前广为争论的外包、产业融合等正在发生的一些经济新现象,并说明必须重新认识现在的产业边界。由于非一体化和重新一体化的过程,产业的边界会经常被重划。未来可能需要超越传统的产业定义和分类方式,取而代之的将是以一种更加动态的方式来定义产业。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将来对产业的重新定义。

注释:

①这里的相对能力是指企业能够比供应商提供更低价格和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劳务。

标签:;  ;  ;  ;  ;  ;  ;  ;  ;  ;  ;  ;  ;  

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的动态演化:基于企业边界二元分析范式的综合解释_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