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策略_模糊理论论文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策略_模糊理论论文

论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策略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997(2013)9-0019-03

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而这其实就是一个策略的问题。因此,从理论的高度,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深入探讨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讲究策略

所谓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为取得好的工作效果而在复杂的情形下巧妙地运用方式和方法。策略与战略、政策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战略和策略都具有谋略的性质,但是战略的层次更高、更宏观,而策略则层次略低一些。在许多情况下,战略与策略联系在一起,难以完全分清。在战略中包括一定的策略思想,但战略又不能归结为策略。策略与政策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在许多方面不能等同。策略与方法、手段也有密切联系。策略是比较高层次的方法,它不是个别的方法,而是有一定的提升,是可以重复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策略也是比较复杂的方法。方法有的简单,有的复杂。简单的方法,片面孤立的方法不能算是策略,只有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比较巧妙的方法,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方法论智慧的方法,才可以算得上是策略。策略可以说是属于手段的范畴,它是相对于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只考察目的,不考虑手段,或简单地运用手段,那就谈不上策略。另外,凡是策略,都是带有一定让步、迂回性质的,不然也谈不上策略。一般来说,策略产生于目的实现的艰巨性和实现目的的条件的复杂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的思想性工作,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复杂性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所谓讲究意识形态策略,就是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及其恰当运用,特别是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针对艰巨的宣传任务时,必须有意识地采取巧妙的方式方法。灵活性是策略的灵魂,复杂性是策略形成和存在的土壤,迂回是策略的重要表现。

总的来说,我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实行了比较恰当的战略和策略。在国家内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对外意识形态斗争中,高度重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有理有据的意识形态斗争。党中央提出“三贴近”的原则等,主张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正确处理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关系,处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关系,等等。应该说,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针,这些原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做是策略思想。但是,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有意识地关注意识形态的策略问题,分析国外意识形态的相关策略,针对国内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思想。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的策略,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注意不够的。

二、“公开—隐蔽”策略

意识形态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宣传,而宣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公开。宣传的目的就是使宣传的内容达到最大化的公开,成为众所周知的公众见解。这种“公开”是意识形态工作目的意义上的公开,而不是方式方法意义上的“公开”,不是宣传策略意义上的“公开”。从策略的意义上讲,宣传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既可以用公开的、旗帜鲜明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隐蔽式的不张扬的方式进行。前者就是宣传的“公开”策略,后者就是宣传的“隐蔽”策略。这两种策略好像是两个极端,但又是密切联系的,是同一个策略的两个侧面,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将二者搭配使用。

一般来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公开的,是以旗帜鲜明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公开式的宣传策略。其特点是: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受众,我们要开始向他做宣传,并尽力证明我们所宣传的都是正确的,他应该自觉地接受我们所宣传的东西。在宣传中,明确地亮出观点和结论,摆事实,讲道理,一切大大方方。我们不像西方那样,回避爱国主义教育的字眼。相反,我国的一些历史遗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地,都明码标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你来这里就是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的教师组织学生们外出参观,也明确地告诉他们是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更不像西方那样回避“宣传”这个字眼,把它当作“为了达到蛊惑的目的而漫天撒谎”的代名词。我们是在正面的意义上,或至少是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我们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就叫做“宣传部”,这是很可以把西方人吓一大跳的。

“宣传”是有目的的,宣传者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宣传。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是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且不隐瞒这一目的,在亮出观点的时候,同时也亮出宣传的目的。这是我们的宣传工作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所决定和要求的。从党的性质和品格来说,是敢于公开说出自己的政治见解的,并向社会进行公开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党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者,在人民面前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必要隐藏什么。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普及和发达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面向一些社会事件,公开地做报道和解释工作。对于已经发生或已经在网上传播开来的事情,特别是类似官员腐败等负面的事情,我们不能力图回避,甚至加以隐瞒,而要公开地去报道,旗帜鲜明地把党和国家清除腐败的态度和要求宣传出去。党和政府的各级负责人,特别是负责意识形态方面的同志,要转变观念、增长本领,善于直接面向公众回答问题、讲解政策。这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公开式策略的重要方面。

但是,公开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不要忘记矛盾的另一面,即隐蔽的一面。性质上的旗帜鲜明,不等于方式上的明火执仗;目的上的正当,不意味着方法上的简单。现在隐藏式宣传或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公认的、有成效的方法。所谓隐蔽式宣传或教育,就是在受众不知晓的情况下,至少是在不知晓宣传者目的的情况下,来进行宣传教育。这样,就有效地规避了受众通常具有的心理阻抗和心理逆反,提高了宣传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善于在人们似乎是自由出入式的环境中,让人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无意识地受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他们不刻意标榜自己在宣传,也不刻意地从自发事件中提取宣传的主题和因素,而是提供许多事实材料,让人们不受影响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并不珍惜所收到的宣传信息,所以宣传并不天生就拥有听众,而必须设法吸引听众。同时,由于人们主体意识增强,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宣传,特别是不喜欢直接灌输结论。因此,不必结论当头,不能强加于人,而要让人们能够自己得出结论。把最后的结论一开始就亮出来,并不适应于每一种场合和情况。把所有的话都说尽,有可能费力不讨好。要多讲事实,少重复结论,给人们留出思考的空间,留出自己得出结论的空间。最高明的宣传是不着痕迹的,似乎没有宣传,但最后达到了宣传的效果。这是一种宣传艺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境界。

三、“清晰—模糊”策略

与“公开”策略相联系,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在宣传思想工作中,首先要注意思想观点的清晰。宣传的目的,也是要把一些事情说清楚,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让人们了解真相,接受真理。这就要求理直气壮、清楚明白地讲解正面的道理,深入揭示被许多东西所掩盖着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让人们看清现实的真相。

但是,任何清晰都有限度,绝对的清晰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有些事情人们想不清楚是正常的。意识形态工作上的清晰也是有限度的,并不能把所有的一些困惑都说明白。要允许一定的模糊性存在,并有意识地认识到模糊的价值,自觉地运用模糊性策略。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条件和人们思想状况下,更应把清晰与模糊联系起来,在不同的情况下,掌握其合适的度。在革命年代,革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的主导策略是清晰,就是把被意识形态和温情面纱掩盖着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都挑明起来,甚至让它以激化的形式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是革命宣传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起激发人们起来革命。而在革命成功后,尤其是在和平建设阶段,意识形态工作就不能再像过程那样挑动矛盾了,而是要适当地增加模糊度,增加人们的社会共识,减少矛盾和冲突。但遗憾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由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在意识形态上继续沿用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策略,着力于划分不同的阶级、阶层,区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阵营,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甚至还提倡跟自己的亲人“划清界限”,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我们现在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化的加剧,人们的意识矛盾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意识形态就要加强统合的力量,减少分化的力量。不要把掩盖着的利益上的差别挑明,更不能放大,而是要让人们意识到社会的统一性,意识到大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而在宣传教育中,就需要讲一些大家都便于接受的话,或者同一种思想用不同的方式,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样的表达显然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是必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以来,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意识形态策略上的一种变化,那就是从过去的注重清晰,转而重视模糊。提出的一些道理,一些提法等,就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有的是中性的,有的既可以做这样的解释,也可以做那样的理解。同一个政策,同一种说法,不同的阶层都可以从自己的愿望去理解。“以人为本”的提出,就有这样的特点。它本身应该是比较模糊的一种提法,不同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这甚至引起一些理论工作者的批评,说是政治属性不够鲜明,是掩盖矛盾等。其实,这是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做法。试想,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把矛盾不仅不来掩盖和调和,而且故意去挑明、去激化,那么在矛盾凸显期,就会加剧社会动荡。所以,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不论是设立超级目标也好,还是语言中性化等,都有实际上的用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正像只讲清晰不行一样,只讲模糊也不行。意识形态策略上模糊策略的运用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向清晰回摆。清晰与模糊是一对矛盾,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有侧重点,坚持重点论,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两点论”。一味地玩“模糊”,虽然可以掩盖矛盾、淡化甚至化解矛盾,但也有其弊端,那就是容易使人们不分善恶,不辨美丑,放弃原则。这当然也是危险的。所以,在一定的时候,就需要再次强调一下清晰的方面。但并不是在任何问题上求清晰,而且这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在某些问题上满足于模糊处理,而是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提出划清界限的问题。

四、“正面—反面”策略

意识形态工作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这是我们的一条原则。这是我们从长期的工作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是适合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和国家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些大本大原的东西,在根本上是靠得住的。社会主流是好的,光明面是主要的,人民群众是懂事明理的,这些都是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因所在。而且从宣传教育的学理上讲,只有正面的东西立住了,负面的反面的东西才不能得逞。

正面和反面也是一对矛盾,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正面是相对于反面而存在的,它需要反面的衬托。比方说,在报道正面消息的时候,如果不搭配一定比例的反面消息,就给人们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印象。久而久之,人们对于报纸上的正面消息的真实性就会产生怀疑。这样的话,正面宣传就会产生负面效应。而有些表面看属于消极现象,是负面的消息,但如果报道得好,就会产生正面的效应。在这方面事例是很多的。反面宣传的策略包括很多方面:既讲主流,又不忽视支流;既报道光明面,给人以信心,也暴露和批判阴暗面,释放人们的怨气;既进行英雄模范的宣传,也进行警示教育;既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又批判错误的思潮,等等。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可以有好多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这些策略,本文所讲不是全部,而只是其中的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几条。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策略有层次之分。要注意区分原则策略与具体策略,以及策略与策略的具体运用。本文所说的三个策略,是一般层次上的重大策略,与具体而特定的策略有所不同,事实上属于原则性策略或策略原则。每一个这样的原则,都可以包含不同的具体策略,比如“公开一隐蔽”策略本身就是公开性策略和隐蔽性策略的结合,“清晰—模糊”策略本身包括着清晰策略和模糊策略,“正面—反面”策略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具体采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具体策略。但是,两种相反的策略又统一于一个原则性的策略之中,成为这一策略原则的两方面的内容。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把握对立面,善于运用不同的策略,以更高的宣传艺术和斗争艺术,取得更好的意识形态工作效果。

标签:;  ;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策略_模糊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