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体育发展战略: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强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途径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奥运梦想,国际社会和全国人民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在充分肯定了奥运健儿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其区域发展差异也十分显著。因此,体育强国目标的落实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区域体育发展的现实,突出优势,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区域体育发展战略。
1 体育强国目标的诠释
体育强国是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总战略,明确体育强国战略与我国建设世界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体育事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关系,可从不同层面对体育强国目标进行诠释,探讨其战略高度与内涵。
1.1 体育强国目标是我国建设世界强国总目标下的子战略
体育强国目标是新世纪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构想下的发展战略设计。因此,体育强国目标是我国建设世界强国总目标下的子战略,它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强国战略。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其中一个关键是重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第一次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形式,将“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体育事业发展必须与其相适应。同时,体育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优化国民社会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 体育强国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何以强国,在何种程度上强国?80年代“体育强国”做出的回答是以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为强,以为国争光为强。时至今日,体育的内涵不断丰富,所承载的社会使命日益加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法制等领域,无一不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凡是一国体育发展能融入并全面促进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发展,即体育发展外部溢出效应大而强的国家就是体育强国。因此,今天的体育强国应立足于与社会各系统相融合的视角,加强与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从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对体育资源的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经济转型对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提升体育产业的要求、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对体育文化的要求等方面,将体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深入研究其与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建设惠及全社会人民的体育强国。
1.3 体育强国目标是我国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奥运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的位置,取得中国奥运历史的最好成绩,成就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第29届奥运会也是中国第1次作为东道主举办奥运会,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以完善的设施、出色的组织服务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赢得了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历史性突破,也开启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成为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转折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为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更加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具体包括:在群众体育领域,以全体社会成员“健康、快乐”为理想,从追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数量到追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市场化、社会化、个性化,为体育强国的实现奠定群众基础;在竞技体育领域,从以国为本到以运动员为本,拓宽运动员的职业发展路径,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的领先优势,引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实现给予精神动力;在体育产业领域,配合我国产业转型,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效率,扩大总量、改善结构,为体育强国的实现提供经济支撑;在体育文化领域,在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意识形态的同时,重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不断提升我国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为体育强国的实现注入文化内涵。
2 体育强国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辩证关系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某一特定区域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在一定时期做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宏观谋划”。从“战略”、“发展战略”到“区域发展战略”,我们考察演进的过程,可以界定体育发展战略的概念,即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是根据区域体育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体育强国作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战略中具有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是我们全面认识、科学规划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明确作为总战略的体育强国战略与作为子战略的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是两者协调共同发展的关键。
2.1 体育强国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相互依存
体育强国战略要以区域或地区战略为基础,离开了区域或地区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体育强国也就不可能是切实可行的战略。也就是说,缺少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体育强国战略是抽象的,是很难实现的。同时,区域体育的发展战略同样不能离开体育强国战略,它们需要体育强国目标为指引,否则区域体育发展就不能与体育强国目标相协调。因此,体育强国和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体育强国需要区域体育的发展来不断充实,区域体育的战略同样需要体育强国目标为指导。
2.2 体育强国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相对独立
由于体育强国战略和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侧重点和层面不同,所以它们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指导方针等一系列内容都不同。其表现在虽然体育强国战略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相互依存,区域发展战略受体育强国目标的影响,但它们是不同的。任何区域都可以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选择体育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制定自己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采取自己的体育战略措施,进行自己的战略部署。同时,区域体育发展战略只是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不能将其替代。体育强国战略也不能代替区域的体育战略,因为后者更加具体。
2.3 体育强国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相互协调
体育强国战略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内容和目标上又相互协调,并存在以下要求:一是它们之间必须保持衔接性和一致性;二是它们之间必须具有互补性,即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是体育强国战略的充实和完善,国家宏观指导,区域具体规划,共同完成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三是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与体育强国战略相符合,局部应该服从全局。同时,国家在制定体育强国战略时也要考虑不同区域在制定体育发展战略时所面临的问题,协调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协调是关系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
2.4 体育强国与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整体性
区域或地区体育作为国家体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领会和体现国家体育总体发展的意图。任何区域或地区都不是孤立的,它的许多活动都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在发展本区域体育时,每个区域都想有效且长期分享由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为体育事业所带来的成果,积极进行跨区域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才是长远之计。各区域或地区体育作为国家体育事业整体的组成单元,其在发展区域体育过程中存在与国家利益相冲突问题时,区域或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从而形成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相互支撑、完整的战略体系。
3 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现实选择
3.1 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决定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将区域作为重点
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极度不平衡。以竞技体育为例,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处于上游的山东、广东、辽宁、江苏、上海5个省市占奖牌总数的46%,处于中游的北京、浙江、黑龙江、四川、天津、福建、河北7省市占奖牌总数的30%,处于下游的湖南、安徽等19省市占奖牌总数的24%。中游省市与下游省市的差距远大于上游省市与中游省市的差距,且接近两倍。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就不同地区而言,两极分化严重,且下游地区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区域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2005年第2次国民体质公报显示,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大于103.00的有上海、江苏、山东、广西、北京5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100.00-103.00之间的有江西等15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97.00-100.00之间的有宁夏等7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小于97.00的有新疆、贵州、青海、西藏4个省(区)。我国国民体质水平总体呈“东高西低”状态。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条件、社会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直接导致社会经费在体育投入上的显著差异,造成我国体育事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考虑区域的特点,将区域作为研究的重点。
3.2 区域体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必须将体育强国目标纳入区域发展体系
我国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发展的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尤为明显。体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的背景,社会中的各种差异同样影响体育的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例,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实力悬殊,且处于下游水平省(市、自治区)数量较多。省域经济实力的差距是导致省域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课题研究表明,在众多经济因素中,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六大经济因素与省域竞技体育关系密切。就群众体育而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薄弱的群众体育物质基础同紧缺的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群众体育物质基础、群众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极为紧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群众体育供给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不同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公民享有基本体育权益的不公平。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与体育运动水平较高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体育相对落后地区、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因此,制定体育发展战略必须将体育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思考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体情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有梯度地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3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以区域体育发展战略为根本途径
我国的区域体育发展战略要正确面对区域体育不平衡的现状,客观分析不同区域体育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条件,以体育强国目标为指引,确定各区域在全国体育发展格局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的方向,让不同的区域都能发挥优势,并在区域体育事业联系中优势互补,进而建立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合理布局,优化区域相联系协调的体育产业空间格局,建立惠及全国人民的以“健康、快乐”为主旨的全民健身网络,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实现各区域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